据报道,Meta 最早将于今年年底推出一款更加 「高阶」 的 AI 眼镜。
这款 AI 眼镜代号为 Hypernova(极超新星),售价预计超过 1000 美元,最高可达 1300 至 1400 美元。其最大研发投入或许在于其创新式的高清单目可用显示屏,意味着用户所需信息仅会显示在佩戴者右眼前方。尽管如此,其仍被定位为一款 「中端产品」。
从功能上来看,Hypernova 将具备 APP 运行和图像显示等基础功能,并通过手势控制和镜框两侧的电容式触摸进行控制。具体而言,通过首次推出的 「神经腕带」 系列端侧产品,可实现诸如旋转手掌来滚动内容等操作,该配件拟与眼镜捆绑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还将配备进阶版本的摄像头,并继续开发并搭载适配的 AI 聊天机器人。
AR 眼镜由于其适宜佩戴性而被视作 AI 大模型的理想载体,海外大厂已陆续作出布局。目前,Meta 致力于无屏幕智能眼镜 Hypernova 2 以及高端产品 Orion 的开发工作,两者皆预计于 2027 年推出;苹果、亚马逊等公司也不断有开发新款基于 AI 功能智能眼镜的消息传出。
国内方面,「百镜大战」 亦有望加速上演。据国金证券调研,小米、字节等各大厂商正在加快研发 AI 智能眼镜,下半年则迎来更多品牌的新品发布。其中,小米 AI 眼镜全面对标 Meta Ray-ban,预计采用高通AR1+恒玄 2700 的芯片方案,综合硬件成本约 177.5 美元;字节则在大模型方面能力较强,相关产品有望在第二季度发布。
该机构表示,AI 智能眼镜正在逐步突破,已经发布的雷鸟、小度、Rokid、李未可等品牌陆续发售,未来将有更多新品发布,销量有望持续突破。据 Wellsenn 预测,2025 年全球 AI 眼镜销售有望达到 550 万台,同比增长 135%。
国泰君安则认为,2025-2026 年将是 AI 眼镜胜负分界的关键窗口。其表示,行业正经历三重拐点:用户认知重构-供应链成本下探-场景刚需化,华为 (技术整合+生态优势)、小米 (价格杀手+渠道穿透)、雷鸟创新 (光学技术纵深) 或率先突围,但最终存活者需证明 AI 眼镜不是手机附庸,而是独立的 「下一代交互入口」 级产品。
该机构进一步指出,若厂商能跨过 「价格破冰」(1500 元以下) 与 「场景刚需化」(翻译、办公提效) 两道门槛,AI 眼镜有望复刻 TWS 耳机的增长曲线,在 2030 年前冲击千万级年销量。
中国银河证券同样关注 「价格破冰」,其表示,智能眼镜市场加速成长,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深度渗透、价格进一步下沉及生态协同的完善,智能眼镜有望从 「小众科技产品」 转变为 「大众生活必需品」。华创证券则表示,AI 眼镜价格和重量具备优势,或可给与用户良好体验。
投资方面,国金证券建议关注 AI 智能眼镜、AR 智能眼镜受益产业链,包括 SOC 芯片、光波导光学、其他关键零部件、制造代工等环节。接下来一季度业绩预告将陆续发布,继续重点关注一季度业绩有望超预期的方向,包括 AI-PCB、苹果产业链、SOC 芯片等方向。
(财联社)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