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游住学创」 到 「数字经济第一城」,从 「西湖美景三月天」 的江南秀丽到 「六小龙」 的火爆出圈,2025 年初,杭州在这一轮 AI 科技产业的叙事中,头角峥嵘,流量鼎沸。为什么是杭州?近期,《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深入调研了杭州多家科创企业、政府机构有关部门,厘清杭州在科创版图上的取与舍,得与失。
每经记者 叶晓丹 每经编辑 陈俊杰
从 「游住学创」 到 「数字经济第一城」,从 「西湖美景三月天」 的江南秀丽到 「六小龙」 的火爆出圈,2025 年初,杭州在这一轮 AI 科技产业的叙事中,头角峥嵘,流量鼎沸。
不仅仅是媒体,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也在寻问:「杭州有六小龙,我们有什么?」
杭州不是只有 「六小龙」,钱塘江边、西湖群山之下,还有更多的科创新兴企业活跃于这片山水之间,成就了杭州科创的底色。
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州,GDP 结构中第三产业份额 73%,占比突出。如果拼制造业,或许浙江省内的宁波更具制造集群优势。如果看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京沪之外,同处长三角的苏州及科技巨头林立的深圳排名靠前。但这一轮,杭州,突围而出。
为什么是杭州?
近期,《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深入调研了杭州多家科创企业、政府机构有关部门,厘清杭州在科创版图上的取与舍,得与失。
民营经济活跃的土地之上,新兴企业自主创新和灵活调整的能力、全球化的视野;地方政府投行化的招引策略以及服务型思路,让杭州科创产业在这一轮角力中,以其小,成其大。
杭州,在托举的不是一家 DeepSeek,也不是 「六小龙」,而是在培育一个软硬兼具的科创城市开源生态。
酷飞无人机 主办方供图
「六小龙」 火了,我们招人更容易了
「『六小龙』 火了后,年轻人过来了很多。我们在 BOSS 直聘上招人,根本不用开会员,发出招聘帖每天就有很多人来应聘,非常好招。这个对比很明显,我在南京的公司招同样岗位的人,需要花钱开会员。」
酷飞 (浙江) 飞行器技术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酷飞飞行器) 负责人李伟在接待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调研时感慨。
在杭州拱墅区智慧网谷小镇的空地上,酷飞 H300 消防无人机一头连接消防车的水管,一边在公司员工的操控下稳稳升高,不到 5 分钟,水幕倾泻而下。
据了解,这台无人机通过连接消防车增压系统,可在 300 米 (约 75 层楼) 高度直接获取消防泡沫或水源。
不同于消费级无人机面向 C 端市场,酷飞无人机更多聚焦 B 端和 G 端市场,作为新兴企业如何撬动这一市场?李伟表示:「主要还是依靠人才和科研的投入,既然决定了做长航时、大载重这个领域的无人机,我们就死磕技术,研究客户痛点。」
「公司北美的订单在 2023 年以后有一个比较好的释放。农业无人机在载重上和大疆有区别,重叠性不大。针对美国、加拿大、巴西等一些农田多的市场,当地大的农场主是需要我们的无人机辅助农业生产的。」 在记者调研当天,李伟刚收到来自海外的一笔大订单,在他看来,在全球竞争中,国内无人机产业链完善,产品性价比高,在全球竞争中具备碾压式的竞争力,海外民用无人机市场,是酷飞的一块重要市场。
而聚焦于空间智能的八维通,公司董事长杨宏旭也向记者表示,自从 「六小龙」 火了之后,大家对空间智能这个未来产业有了更广泛和直接的认知。
不再依靠人类遥控器指挥,搭载了 「空间物理视觉语义大模型」 的机器狗,在听到 「报警器」 响起后,穿过人群来到灭火器前面,紧接着奔向另一个灭火器,确认没有危险之后,会发出 「检查完成,没事我回去了」 的声音。
杨宏旭向记者表示,「未来空间智能无处不在,应用场景广泛。我们以空间物理视觉语义大模型为新的突破口,为三维、四维世界的 AI(人工智能) 应用带来划时代的跃升。这不仅会在城市应急、公共安全、产业升级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也必将催生更丰富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斯坦福教授李飞飞此前表示,空间智能是 AI 和机器人的未来基石,当前,微软、OpenAI 等众多国际企业在空间智能、机器人领域持续布局,发展空间智能与物理多模态模型技术。杨宏旭则表示,当前八维通专注于 「空间物理视觉语义理解+智能体决策」 的细分领域,尤其在消防、水利等垂直领域具备一定竞争优势。
搭载 「空间物理视觉语义大模型」 的机器狗 主办方供图
寻找隐秘的利基市场
投资未来产业,全球化布局、做 B 端市场的 「隐形冠军」,是不少杭州科创企业的特点。
截至 2025 年 4 月 4 日,杭州 A 股上市公司共计 236 家,其中破千亿元市值的有 2 家,500 亿元市值以上的共 10 家,167 家市值在 100 亿元以下。中小市值上市公司居多,也和杭州民营经济活跃的经济土壤密切相关。
此外,Wind 数据显示,杭州的上市公司行业主要分布于软件服务、硬件设备和机械等,这些行业更多面向 B 端和 G 端市场,不被大多数 C 端市场感知。
而往往是这些聚焦细分市场的中小企业,构成了杭州科创生态的生力军。
根据杭州市科技局的数据,杭州拥有 「铺天盖地」 的中小企业。其中,2024 年认定的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有 4253 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34677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 2017 年底的 2844 家增加到 2024 年的 1.6 万家。
专注于提供工业机器视觉解决方案的易思维,为汽车制造与轨交运维行业构建智能化升级新范式。在汽车制造领域,易思维通过给机器人装上 「眼睛」 和 「大脑」,取代传统的人工搬运和眼看手摸的质检方式,通过将传感器看到的信息处理成有效数据,指导机器人自动化完成搬运装配、工艺质量检测及外观漆面检测等高复杂性工作。
易思维相关负责人向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介绍,公司 2016 年开始涉足汽车制造行业,当时汽车产业链很多视觉供应商主要还是外资品牌,目前易思维已经成为国内汽车制造行业机器视觉应用的头部供应商。
做汽车行业的核心供应商,往往有严格的筛选和较高的准入门槛,作为国产机器视觉设备品牌,易思维是如何进入汽车供应商名单的?
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很多外资客户对国产设备供应商有偏见,认为和外资设备供应商相比,中资供应商主要是通过价格优势,吸引客户购买和使用其设备,但实际上,不只是价格具备优势,而是整个方案各项指标叠加的性价比,优势更突出,比如设备性能、稳定性、本地化服务等。客观来讲,在中国汽车市场,国产设备的价格比部分外资品牌反而更高,因为有些外资品牌的设备相比国产设备已经没有性能优势了,只能通过降价的方式和我们国内的厂商竞争。」
2018 年之后,易思维开启了全球化布局,目前在欧洲和北美都有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正大力开展海外市场。
细分领域拿下竞争优势,同时大力布局全球化市场,是不少杭州科创企业的一个共性。
主营智能物联的宇视科技,其相关负责人向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表示,杭州滨江区涵盖了全球 70% 视觉产业链,视觉产业高度集中化发展。公司原来在国内积累的一些好的实践,在国外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公司产品在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收获了不错的市场。
据了解,宇视科技系上市公司千方科技旗下企业,根据千方科技财报数据,2024 年上半年,宇视科技营收 24.74 亿元,净利润 1.20 亿元。为千方科技贡献了核心收入来源,同期,千方科技营收 35.67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223.50 万元。
千方科技在与投资者的交流中也提及,2024 年三季度智能物联板块业务,海外业务相比国内业务有更快的增长,同时在文教体行业及新能源行业继续取得更多的落地案例。
捷诺飞生物的生物 3D 打印产品 主办方供图
以其小,成其大
当下,杭州 「六小龙」 光环加身,但科创企业的来时路往往不会很平坦。宇树科技的王兴兴也曾为融资而苦恼。
投早和投小的 「价值主义」 投资之难,在于对硬核技术的精准判断以及商业化的落地预期是否匹配。
杭州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越剑两年前曾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采访,彼时他任杭州市投资促进局局长。谈及当时杭州招商引资的策略时,王越剑表示,「政府有为,招商引资是最典型的一个体现,将政府有为跟市场有效结合起来。企业选择什么城市发展,是企业选择的权利。而此时,地方政府需要让企业能看到政府的服务能力,这是我们需要再 『往前一步』 的可为空间,和企业做好沟通,打通市场经济的信息流,把服务做得更细致、更精准,信息沟通更对称。」
在谈到地方政府招商,挖掘潜力企业时,杭州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副主任曹辉向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表示,在投早和投小上,管委会发挥招投联动,在招商引资前段有两支团队对企业挖掘和分析,一支是招商条线,一支是基金条线,招商条线立足产业项目,基金条线主要负责尽调,两支团队互相配合,寻找好的项目和企业入驻。
而 2019 年成立的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主要聚焦光电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服务,其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光所从硬科技创业的主体特征和价值增长原则出发,构建起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 「算法 (科创生态)+数据 (科技成果)+算力 (基地)」 科创孵化模式,目前围绕技术团队,孵化 50 余家硬科技创业公司,吸引外部社会资本超 25 亿元,孵化企业总估值超 250 亿元。
在产学研的路径上,《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发现,杭州这一轮科创企业勃兴还有一个关键,在于人。
「杭州创业环境比较好的一点,在于有丰富的民间资本,我们创业以来,在资金上相对宽裕,在关键的一些阶段,还是吸收到了一些资本融资。」 徐铭恩原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教授,同时,他也是杭州捷诺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捷诺飞生物) 创始人。据了解,捷诺飞生物是当前生物 3D 打印技术、生物材料与数字化医疗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科技创业者还能保持事业编制?」 记者提出了这一疑问。
徐铭恩回应表示:「浙江允许大学科研院所的老师在职创业,目前我还保留教授的编制。老师这个身份带来最主要的优势,我觉得是能够一直接触到非常多年轻的、有创新能力的一线大学生。不要小看在校学生,当下全球范围内,有很多一流的科研成果都是在校学生做出来的。」
但创业的挑战也非常多,徐铭恩表示,之前在学校做科研,更多聚焦于 「求新求异」,但落地到产业,更多的是 「求同、求稳定、求有效和可及性」。「死亡之谷确实很难跨越,技术的追求和类型不一样,另外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体制机制截然不同,如何适应企业化的运作模式,也是一个挑战。」
在徐铭恩看来,DeepSeek 创新突围,对科技企业而言是信心上的鼓励,科技发展到今天,内部有不同的声音:国内在前沿科技上到底是否能够追赶国外?而 DeepSeek 这一轮突围以及一批硬核科技企业的诞生,给了科技创业者做从 0 到 1 的原创性创新更多的信心,让大家对国产科技和产业也有了更多信心。
封面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