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猪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能繁母猪不断更新换代,提高种群生产力成为养殖产业的重要工作。生猪产业着力降本增效,除了对饲料原料的成本控制外,提升能繁母猪生产性能也尤为重要。因此,仅通过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基数线性推断未来生猪供给情况或出现 「劈叉」 现象,还要结合能繁母猪性能的提升测算供应增量。此外,受资金压力、猪价的高波动性、短期风险易于控制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几年生猪养殖行业投机者有所增加,二次育肥群体对猪价的影响不容小觑。4 月中旬,徽商期货相关人员前往种猪资源优势较为明显的福建地区,以及生猪外调能力较强且二次育肥群体比较集中的江西地区进行走访调研,了解种猪、调运及二次育肥等产业链情况。
养殖效益提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福建地区生猪出栏量为 1652.58 万头,同比下滑 2.5%,位居全国第 16 名。2024 年,福建当地官方公布的能繁母猪存栏量约为 98.9 万头,通过调研笔者预计当地能繁母猪存栏量在 70 万~75 万头。近几年福建地区有很多新成立的种猪场,母猪存栏 200~1000 头的企业始终为中坚力量,然后是母猪存栏 1000~10000 头的企业。作为国内种猪资源优势较为明显的省份,福建拥有全国最多的双阴种猪 (经过检测确认其体内蓝耳病病毒抗原和抗体均为阴性的种猪) 资源,以及表现优秀的 「美系」 和 「加系」 种猪,还有广为人知的永诚、华天等老牌种猪企业,所以生猪行业有 「南繁北育」 的说法。
笔者调研的一家核心种猪企业坚持平衡育种理念,通过母猪年产胎次、出生个体重量、21 日龄断奶个体重量等最低门槛设置,以及平均断奶日龄、断奶成活率等多个指标筛选种猪,目的是缩短出栏上市时间、提高栏舍周转/利用率。调研中笔者了解到,从生长性能测试情况看,通过逐月同期对比,2024 年 「美系」 杜洛克平均达到 120 公斤校正日龄,低于国家公布的平均值 12~22 天。其中,从生长速度记录看,近几年 「美系」 杜洛克公猪达到 120 公斤的校正日龄提速较为明显,2024 年较 2023 年缩短 3 天,断奶后日增重增长 65 克。「美系」 大长白公猪达到 120 公斤校正日龄近几年提速也较为明显,2024 年较 2023 年缩短 5 天,断奶后日增重增长 69 克。从全种群或前 25% 样本数据看,生猪生产成绩均有所提高。从不同品系生猪养殖料肉比看,「美系」 能做到 2.4,「丹系」 可以做到 2.3 多一点,「美系」 杜洛克品种市场认可度较高。
笔者对比发现,调研结论一定程度上贴合日常数据跟踪结果。数据跟踪结果显示,从 2024 年年初至今,随着生猪品种的更新升级,养殖行业料肉比有一定下降,仔猪育肥至 120~130 公斤/头出栏料肉比下降 0.15~0.3。料肉比下降叠加饲料价格处于相对低位,最优养殖效益推动行业整体出栏均重提升。
二次育肥补栏积极性提高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江西地区生猪出栏量为 3035.6 万头,在生猪市场占据相对重要地位。按照养殖模式划分,江西生猪养殖以公司加农户的放养模式为主,市场份额占比约 45%,主要分布在赣州地区;自繁自养模式市场份额占比约 25%,主要分布在吉安、抚州、赣州地区;二次育肥和外购仔猪育肥市场份额占比均为 15% 左右,其中二次育肥群体主要分布在宜春、新余、吉安等地区。江西是国内重要的二次育肥大省。
调研中笔者了解到,受检疫票检查趋严影响,江西贸易商生猪调运以省内猪源为主,少部分为价格合适且可以开 A 票的外围猪源。其中,仔猪调运会保证一定期限内一定的成活率,二次育肥猪调运基本可以保证 100% 的成活率。除了调运二次育肥猪源外,贸易商本身也是二次育肥的主要参与者,他们主要是租赁场地或与有养殖场地的人合作进行二次育肥,灵活性较强。贸易商进行二次育肥具有明显优势,一方面,其价格获取渠道广,能及时了解市场价格变动;另一方面,他们在猪源采购和销售渠道上也有一定的优势。
二次育肥猪进出栏节奏方面,往年平均 3~4 批次/年,单批次养殖周期 1~2 个月。今年春节后因肥标价差较大,出现一波相对集中的二次育肥进场。进入 3 月份后,因为检疫票检查严格,肥猪外调受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二次育肥的补栏节奏。据了解,贸易商进场补栏二次育肥猪,不关注生猪品种,主要看毛猪价格,另外,与饲料销售压力也有一定关系 (贸易商除调运生猪外,还做饲料销售生意)。如果饲料销售有压力,贸易商会补栏,不过大规模补栏二次育肥猪的情况很少。今年清明节前二次育肥群体进场比较理性,仅陆续零散补栏,二次育肥市场较平稳,生猪现货市场价格仅提升 0.1~0.2 元/斤 (往年同期猪价能提升 1 元/斤)。清明节后二次育肥开始上量,市场情绪提升明显,二次育肥进场对现货价格的抬升幅度也有所加大。江西上高地区因设备比较落后,二次育肥养殖场较多,且以散户为主。
与往年相比,今年二次育肥的补栏均重偏小,往年以 95~110 公斤/头为主,但今年二次育肥猪补栏体重集中在 120~125 公斤/头,主要原因是猪品种升级导致料肉比下降,且饲料价格处于低位,养殖效益较高,集团企业不愿意出售小标猪,小标猪供应减少。
此外,今年春节后,受肥标价差较高、饲料价格相对偏低影响,饲养大体重猪经济效益上行,且受最优养殖效益推动,集团企业出栏均重较 2024 年明显提高,市场整体大猪存栏量偏高。江西上半年大肥猪消费量相对偏低,大肥猪消费区域主要在上饶、九江、景德镇等地,所以肥标价差逐步缩窄,基本在 0.1~0.2 元/公斤区间,肥猪增重利润缩减较快。
仔猪腹泻值得关注
流行性仔猪腹泻 (PED) 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病毒会破坏猪的小肠绒毛,降低营养吸收面积,感染的哺乳期仔猪会出现严重的腹泻、脱水情况,甚至可能导致仔猪死亡。调研中笔者了解到,流行性仔猪腹泻是春节后 (2 月份) 开始出现的,有母猪流产,产房一旦出现病猪,感染率基本为 100%,21 日龄小猪断奶后送到育肥场,发生感染的阶段主要集中在到育肥场后的前 15 天,此时感染致死率低,主要影响生长速度。
据某代养户反馈,今年春节后他在四川代养生猪,受仔猪腹泻疫情影响,其两个养殖场的排苗延期半个月至 1 个月不等,他认为四川猪苗供应相对紧张,「好苗」 更缺。据笔者了解,福建地区受仔猪腹泻疫情影响较小,仅零星发生;江西地区受影响情况不同,部分养殖户反映仔猪腹泻零星发生,部分养殖户反映该疫情比去年严重,有母猪流产,保育期之后仔猪死亡率降低。
从仔猪腹泻的主要发生时间推算,生猪供应受到影响的时间段可能在 7—8 月。整体看,仔猪腹泻疫情比较严重的省份是湖北、河南。但市场人士对仔猪腹泻导致的产能损失的评估有一定分歧,有人认为产能将损失 3%,有人认为产能将损失 10%,主流评估值为 5% 左右。
常规猪病影响减弱
福建生猪供应缺口较大,为国内典型的生猪调入省份。调研中笔者了解到,福建地区生猪养殖模式以自繁自养为主 (占比约 70%)。环保方面,当地对环保的管控一直很严格,每个养殖户都配有两套污水处理系统。目前福建自繁自养情况有所减少且散户退出市场的较多,主要原因是环保检查趋严。由于气候及所处位置,一般散发猪病主要出现在雨季,也就是每年的 4—6 月,往年 「拔牙」 效果比较好,常规猪病影响可控,预计今年供应损失率依然较低,会低于今年年初仔猪腹泻造成的产能损失。此外,检疫票管理趋严,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疫病的传播。
江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生猪外调省份,每年约四成生猪会调运到省外,一般发往广东、福建、浙江等地,调入比例相对较低,调入猪源一般为大猪或二次育肥猪,所以江西在生猪贸易环节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江西生猪疫病主要在 4—7 月发生,今年暂时未发现。检疫票检查严格也影响了生猪的跨省调运。(作者单位:徽商期货)
(期货日报)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