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蒙锦涛
2025 年 5 月 20 日,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的一席话犹如平地惊雷。「当前,一些企业陷入『内卷式』竞争,有的以低价、超低价,甚至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有的制假售假、以次充好。」李超在发布会上明确指出,这些都突破了市场竞争的边界和底线,扭曲了市场机制,扰乱了公平竞争秩序,必须加以整治。
聚焦至汽车行业,正是这种以低价倾销、制假售假为代表的恶性竞争,在汽车产业演变为全产业链的集体失血。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汽车经销商新车销售亏损达 1380 亿元,行业利润率跌破 3%。更严峻的是,这场价格战催生的 「非理性繁荣」 正在反噬产业根基——上千家4S 店倒闭、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连续超警戒线、二手车残值率暴跌等连锁反应。
「价格战后遗症将持续六七年。」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早已洞见危机。这位在汽车行业深耕35 年的老将,对行业发展一直保持精准的判断。即使面对非议,魏建军也未停止为汽车行业持续发声。「吹灭别人的灯,关键是什么灯,它要是鬼灯我一定要把它吹灭了。」5月23 日,魏建军在新浪财经的专访中表示,「只要这个行业得到健康的发展,不要为中国制造抹黑,遭受巨大的损失,我觉得挨两句骂也值。」
这很魏建军
当前,汽车行业正经历着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的转型,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日趋饱和,技术创新的难度和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使得车企在技术研发方面面临巨大压力。部分车企缺少资金支持,无法持续在研发上进行投入,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优势。为了追求市场份额和短期利润,其通过「价格战」 等手段来争夺市场,导致行业逐渐陷入 「内卷式」 竞争。
当成本击穿质量底线,行业将付出比价格战更惨痛的信任代价。在行业陷入「内卷式竞争」 的至暗时刻,魏建军的声音如同破晓的号角。「电动车健康发展,不能被资本过度裹挟,任何的商业都需要有利润赚钱造血持续投入,才能得到发展,我们尊重资本,但是不能过度的资本化」「我们不压榨供应商,跟经销商有健康的合作,我们的员工得到充分的尊重,只要这个行业得到健康的发展,我觉得挨两句骂也值」「有些产品从二十二三万降到十二三万,什么样的工业产品降10 万还能保证质量?」……
是的,这很魏建军,一个被外界称作60岁「愤青」 的魏建军。也正是魏建军这种直言不讳的批判,戳破了行业「虚假繁荣」 的泡沫。「求是,才能让行业得到健康发展。」 魏建军的直言让更多人意识到价格战背后的恶性循环,也印证了他对行业危机的预警。2024 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 4.3%,已连续三年低于整体工业利润率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多家中小供应商停止供货,部分主机厂甚至出现产能衔接困难。
在技术持续投入不足、交付冗余减少的情况下,产业链健康正在成为影响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隐患。此次整治「内卷式」 竞争的工作安排直指要害:明确要求企业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优化产业布局,遏制落后产能无序扩张;重拳整治劣质低价等市场乱象。
「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这三四十年,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我是 (改革开放的) 见证者、践行者,也是想做捍卫者。」 魏建军再次表明了为行业健康发展的态度,「我根本就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我只不过做了一点良心上能让我过得去的事儿,把车做好这是我分内的事。」
这一点与这场整治行动的本质相同,都是希望借政企协同重构产业底层逻辑,从而推动汽车产业完成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价值战;从单一销量排名转向质量、口碑、利润等多维评价体系;从产品输出转向技术输出、标准输出的三大转变。
站在2025 年的时间节点回望,这场整治行动与魏建军的预言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场政企协同的破局之战,有望终结「内卷式竞争」 的野蛮生长,开启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跃迁的进阶之路。
坚守技术创新的本源
此次整治「内卷式」竞争,有望化解汽车产业结构性矛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升级,但也需要企业要跑出自己的节奏和真本事。
过去两年,在行业普遍陷入「保量还是保利」 的两难选择时,长城汽车拒绝短期狂欢,坚守盈利底线。根据长城汽车2024 年财报数据,其2024 年营业收入 2021.95 亿元,同比增长 16.73%;净利润126.92 亿元,同比增长 80.73%;单车净利润 1.03 万元,同比提升 0.46 万元。在「价格战」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中,长城汽车获得这样的市场反馈是对魏建军「人间清醒」的最好褒奖。
「做企业的本质,是为社会创造价值。长城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叫 『要做有质量的市场占有率』。」 在魏建军看来,「长城汽车就是我们不赚钱,或者少赚钱,也要质量优先。」凭借这种战略定力,长城汽车没有被裹挟到「内卷」的风中。这种定力,或许短期之内在「内卷」风潮之中,看的不是那么显眼,但从长期来看,当风潮退去,长城汽车已经筑起长足发展的新根基。
以技术深蹲打破「内卷」怪圈,用长期主义重塑行业规则,这是长城汽车在当下「内卷式竞争」 市场现状下为行业提供的破局路径。
在技术研发投入上,长城汽车以技术成果转化率为核心指标,坚持精准投入,注重有效研发。2024 年研发投入为 104 亿元,占公司销售额的 5.2%,连续三年破百亿。在 2023 年全球汽车专利大数据平台榜单上,长城控股专利公开量达 6888 件,专利授权量达 4665 件,均连续三年位居中国民营车企集团榜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方面,长城控股专利公开量达1838 件,专利授权量达 1375 件,均连续三年位居在华车企榜首;在智能化领域专利方面,长城控股专利公开量达1131 件,同样排名民营车企集团榜首。
长城汽车也用行动和成绩证明了,真正的破局从不在营销话术里,而在对造车本质的敬畏中。从Hi4 技术掀起的 「全民四驱」 革命,到坦克家族重新定义越野;从年报数据验证的 「技术复利」,到生态出海构建的文化认同,长城汽车始终以「硬核创新」 对抗「内卷」,用「价值营造」 另辟蹊径。
当行业焦点多被流量营销、概念噱头所牵引时,长城汽车用80.73% 的利润增长证明:真正的市场占有率,应建立在技术厚度、品牌温度和商业伦理的高度统一之上。这场破局之战,不仅关乎单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更决定着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应有的位置。
编辑|蒙锦涛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