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券商中国
5 月 29 日,合肥发布购房补贴政策有关通知,对 2025 年 5 月 15 日起至 2026 年 5 月 14 日,凡在合肥市新购买新房的购房人或新购买新建车位 (库) 的购置人,继续实施购房补贴。
5 月 28 日,泰州发布购房补贴发放细则,购房补贴对象包括换新购、组团购、孝心购、多孩购、拥军购、进城购、返乡购、来泰购,补贴标准最高为购房款总额的 2%。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梳理,近期,除了合肥、泰州,佛山、兰州、武汉也发布了购房补贴新政。
据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25 年以来,全国超 50 地发布购房补贴政策,对于多孩家庭、人才等特定人群的补贴力度更大,如武汉针对购买新房的二孩、三孩家庭分别发放 6 万元、12 万元的购房补贴,绍兴柯桥区补贴力度更大,二孩、三孩及以上家庭补贴标准分别为 1500 元/平米、2500 元/平米,最高分别可补贴至 20 万元、40 万元。中指研究院认为,加大特定人群的购房补贴力度,能够有效降低其购房成本及购房门槛,加速其购房需求入市。
泰州最高给予购房款总额的 2%
5 月 28 日,「泰州建设」 微信公众号发布了 《2025 年泰州市区发放购房补贴操作细则》,购房补贴对象包括换新购、组团购、孝心购、多孩购、拥军购、进城购、返乡购、来泰购。
对于换新购,即 2021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出售泰州市范围内自有住房,并在 2025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期间购买市区范围内新建商品住房的购房者 (含直系亲属),补贴标准为:购房总价在 400 万元及以上,给予 8 万元购房补贴;购房总价在 300 万元及以上,给予 6 万元购房补贴;购房总价在 120 万元及以上,给予 3 万元购房补贴。
对于组团购,即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同一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等组织单位职工 (3 人及以上) 一次性团购 3 套以上 (含) 新建商品住房的,补贴给购房者;企业一次性团购 3 套以上 (含) 新建商品住房用于解决职工住房的,补贴给企业。补贴标准为购房款总额的 2%。
对于孝心购,即 2025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期间购买同一小区内新建商品住房总面积超过 200 平方米 (一套或多套) 用于爱老护老的购房人 (购房者需满 18 周岁);购买多套的,购房人应为同一人或直系亲属。补贴标准为 8 万元。
对于多孩购,即 2025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期间购买市区新建商品住房且生育二孩、三孩的泰州市户籍家庭,补贴标准分别为购房款总额的 1.5%、2%。
对于拥军购,即 2025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期间购买市区新建商品住房的退役、现役军人,补贴标准分别为购房款总额的 1.5%、2%。
对于进城购、返乡购和来泰购,即 2025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期间购买市区新建商品住房的农村户籍人口或村 (社区)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泰州籍在外工作人群和非泰州市区户籍人口,补贴标准均为购房款总额的 1.5%。
多地发布购房补贴新政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梳理,近期,除了合肥、泰州,佛山、兰州、武汉也发布了购房补贴新政。
其中,佛山在优才安居宜居工作启动仪式上推出了多项人才安家政策,主要分为人才安居票、人才安居惠、人才安居贷三大类。针对科技领军人才等顶尖群体,提供 「一对一」 安家补贴,一类领军人才购房补贴最高 1000 万元,二类人才最高补贴 600 万元,另外其他层次人才也有相应补贴。
兰州为激发住房市场消费活力,提出在现有购房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对 2025 年 5 月 1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期间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并完成相关购房手续的,继续按照首套、二套、三套及以上不同分类和购房面积大小,分别给予房屋成交价格的 0.5%-1.5%不等的购房补贴。
武汉在稳楼市新政中提出,扩大多子女家庭购房支持范围。2025 年 5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符合国家生育政策的二孩、三孩家庭在全市范围内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分别发放 6 万元、12 万元购房补贴。同时,持续支持改善性购房需求。2025 年 12 月 31 日前,对今年内出售自有住房并在 6 个月内购买新建商品住房,或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后 12 个月内出售原自有住房的家庭,其购买的新建商品住房由所在区按契税实缴额度给予全额补助优惠。此外,加大购买商办类房屋支持力度。2025 年 5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对个人购买新建商业、办公商品房用于非经营用途的,按契税实缴额度给予 50% 补助优惠,商业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由 50% 下调至 45%,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根据贷款风险管理相关原则自主确定。
(券商中国)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