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段炼
6 月 7 日上午,高考语文结束,相关话题引爆微博热搜。
2025 年全国卷及多地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也公布了,来看看你有下笔的思路吗?
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 《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 II)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 《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 《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全国二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北京卷
微写作 (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 学校国学社拟邀请一名学者来校做题为 「古人的修身观」 的讲座,请你给社团公众号写一段关于讲座的宣传语,吸引更多同学来听。要求:语言得体,有吸引力。
(2) 教师节到来之际,班级准备开一次班会,为老师们颁奖,请你参与奖项设计。你最想设计一个什么奖,为什么?要求:写出该奖项的名称;言之成理,条理清晰。
(3) 请以 「轻」 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作文 (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 运动员在中长跑时会出现 「极点」 反应:呼吸艰难,四肢乏力。但通过调整节奏、激发斗志,越过极点后,身体会重获活力,奔跑会进入新阶段。这样的现象被称为 「第二次呼吸」。其实,很多领域都存在类似现象。
请以 「由 『第二次呼吸』 说开去」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在闪耀,如比赛记分牌、新年倒计时、车站电子时刻表、智能家电显示屏等。数字闪耀之时,可能是激动的时刻,可能是收获的见证,也可能是幸福的日常……
请以 「当数字闪耀时」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上海卷
写作 70 分
有学者用 「专」「转」「传」 概括当下三类文章:「专」 指专业文章;「转」 指被转发的通俗文章;「传」 指获得广泛传播的佳作,甚至是传世文章。他提出,专业文章可以变成被转发的通俗文章,而面对大量 「转」 文,读者又不免期待可传世的文章。
由 「专」 到 「传」,必定要经过 「转」 吗?请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 自拟题目;(2) 不少于 800 字。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车轮的辐条一根一根,向心辏集,连接起居于中心的轮毂。辐集而轮运,劲直的辐条汇聚于轮毂,车轮支撑起载重的车辆,滚滚向前。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全国一卷作文题设计思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本题所选三则材料均与抗战有关。
材料一来自本试卷阅读 II 第一个文本 《鼓书艺人 (节选)》,这是老舍反映抗战时期传统艺人追求新生活的一部长篇小说。材料中的 「他」 即主人公方宝庆。面对受苦受难的孩子,方宝庆百感交集以致 「开不了口」,既反映了他对孩子的疼惜,也展现了历史洪流中一个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情。
材料二来自教材,艾青 《我爱这土地》 为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篇目。即便学生记不下全诗,单看所选诗句与诗题也能发现,这是讴歌 「土地」 的诗篇,诗人以鸟自比,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嘶哑的喉咙」 抒发出诗人饱受磨难也依然对这土地爱得真诚、爱得执着的情感。
材料三是穆旦诗作 《赞美》 中的名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直接指向民族新生,意思非常清晰。值得注意的是 「我」「你们」「带血的手」:「我」「你们」 都是民族群体的一部分;而 「带血的手」 这一意象,寓指 「起来」 过程中的艰辛抗争与不屈的精神。
材料一反映抗战,材料二、三写于抗战期间。材料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时代背景,但通过文本的关联性暗示,自然引出对民族精神传承的思考。考生可以从三则材料中找到感触最深的点展开议论、记叙或抒情。本题在立意上并未设置门槛,民族苦难与民族复兴、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普通人的坚守、民族脊梁等等都在可写范围之内。在抗战胜利 80 周年之际,重提这些主题,既是纪念,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三则材料各有侧重,也相互交织,对任何一则材料的深入体会,也一定会涉及其他材料的内涵。如材料一,虽然写的是方宝庆无力开口的细节,但面对孩子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材料二诗人的歌唱,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考生也可以思辨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回望历史、继往开来,对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进行深度思考,表达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感知。
本题注重传情达意,无论议论、记叙、抒情,还是史论、评论、杂感,乃至创作、非虚构写作……都要真正做到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写作不只展现理性的力量,更需要 「走心」。情感体验、积淀沉潜、实践参与,这些都是数智化时代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品质。三则材料中,细节的书写、鸟的意象、带血的手,注重内容的真诚性与独特性,用精准的语言、富有节奏感的文字、典型的细节、可感的形象传递真情实感。这种设计也是对 「为赋新词强说愁」 写作痼疾的反拨,回应了语文教育中 「真实表达」 的核心诉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试题的设计也正是 「民族魂」 的语文表达!
全国二卷作文题设计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本题围绕 「梦的赠予」 设置写作情境,鼓励新时代的青少年大胆拥有梦,主动分享梦,自觉传递梦,勇于实现梦。
在 「梦的赠予」 这一情境中,「梦」 和 「赠予」 是两个关键要素。如何理解 「梦」?材料开头引用的三句古诗对此作了提示。这三句诗分别出自唐代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唐代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三首诗均为经典名篇,且都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三句诗有着内在的层次:「昨夜闲潭梦落花」 原诗所写之境,更多是个体生命对自然之美、人生之理的观照;「我欲因之梦吴越」 原诗为赠友之作,在自我精神追求的表达中又明显吐露 「求其友声」 之意;「铁马冰河入梦来」 原诗则以一人之身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所抒发的既是个人之志,更是家国之思、民族之魂。由此,这三句诗为考生拉开了一个理解、构思、表达的空间。它们提示考生注意:「梦」 既有具体性的一面即 「梦境」,又有普遍性的一面,是为 「梦想」。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结合这两方面,从个性化的梦境中发掘普遍的意义,或将宏大深远的梦想寄寓于生动可感的梦境之中。
「赠予」 是本试题写作情境的又一个关键要素。赠予作为一种日常行为,考生并不陌生,但与 「梦」 结合,就带有浓厚的想象性质。考生在写作中,需要注意 「梦的赠予」 这一情境的想象性,而想象力的发挥,又恰恰需要基于日常经验,审视 「赠予」 的核心意蕴:赠予包含着施赠者、受赠者和礼物,礼物的流动在 「我们」 与 「他人」 之间建立了某种先前未有的联结。材料提示考生注意,在将梦赠予他人之前,我们 「讲述」「记录」「实现」……的都还是 「自己的梦」,正是通过 「赠予」,梦不再仅仅是我们之事,而也成了他人之事,成了对于 「他人」 来说的 「自己之事」。考生在写作时,需要注意通过 「梦的赠予」 实现 「我们—他人」 的联结,不仅心中有梦,而且心中有他人。
考生还需要注意材料所提示的 「梦」 的独特意味。其一,梦中有 「感受和期冀」,梦并非抽象概念的逻辑运作,而是关联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多个层面;其二,梦的独特又在于其个性化,在于梦和做梦者个体生命的紧密交织,在于梦呈现的是 「我们的」 感受和期冀;其三,梦是一种行为,是 「做梦」,是向着未来开放的,能够以无拘无束的想象突破藩篱,「打开更浩瀚的天空」。
本题由现实展开想象,由想象观照现实,为考生打开审题立意的宽广空间。考生可以讨论当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世界将会怎样」 或 「我们将会怎样」;也可以从材料所引三句古诗生发开去,辨析 「有的梦宜于独享,有的梦宜于赠友,有的梦应为整个民族共有」;还可以将重点落在深入发掘梦的某一方面特质上,如梦对我们深层情感的揭示,梦对我们过往经验的再现,梦对我们未来行动的激发,等等。考生可以偏于议论,也可以借叙事展现思考、抒发情感;只要基于 「梦的赠予」 这一情境展开,就在本试题的立意范围之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提出,学生要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要在表达与交流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理解。统编语文教材在包括写作在内的多个板块均设置了相关的学习活动,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个人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关联,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本题体现了对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的呼应。试题的中心情境 「梦的赠予」,既新鲜活泼,又富于生活气息。基于这一情境展开写作,既可以极大地激活青少年活跃的想象,充分打开写作的议题空间,又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引导他们写出真情真意,避免泛泛而谈。
编辑|段炼 易启江
校对|卢祥勇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公开资料等
推荐阅读↓
马斯克发起成立新政党投票,80% 人赞成!特朗普:将很快公布下任美联储主席!特斯拉股价反弹,美股美元齐涨,全球大型机构从美国撤资
马斯克后悔了,试图和解!美官员:特朗普对与马斯克交谈没兴趣,正考虑出手此前买的红色特斯拉!特斯拉股价巨震
美国首条高铁 「烂尾」!「花了 160 亿美元修了 17 年,连一条铁轨都没铺」!特朗普:无能,可悲!美网友:为什么中国可以,我们就不行?
停工 7 年多,「佛山最高烂尾楼」 复工了!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