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刘曦 董天意 每经编辑|金冥羽
「这车表显才 100 公里,今年 3 月刚上牌?」 近日张明 (化名) 在浏览懂车帝二手车平台时,发现一辆奥迪 「二手车」 的 「异常」 情况——新车指导价 40 多万元,但这款车却便宜了近 11 万元。张明尝试拨打车商电话后,对方直言:「这其实就是辆新车,只是上了牌,现在市面上很多这样的车。」
根据线索,《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实地前往北京花乡二手车市场走访时发现,这辆奥迪 「二手车」 就停放在露天停车场。车身仍保留原厂保护膜,座椅塑料套、防尘脚垫均未拆除,车内散发着新车特有的气味,仪表盘里程数仅 100 公里。二手车商刘文 (化名) 坦言:「这类车要么是车企为完成销售任务提前上牌,要么是大客户采购后直接转手。本质上就是新车,但按二手车卖。」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曦 摄
伏天酷暑还未到,中国汽车市场的 「价格战」 却已进入白热化。新能源车企接连降价,传统车企也不断推出促销政策。然而在这场公开的竞争之外,还隐藏着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市场——「0 公里二手车」 市场,其存在已久的非市场行为,声势逐渐壮大。
记者调查发现,懂车帝、闲鱼等平台上,车龄不足 1 年、里程低于 100 公里的 「准新车」 多达数千辆,几乎涵盖所有主流品牌。例如,一辆指导价 39.69 万元的合资品牌 SUV,挂牌价仅 24.8 万元,里程同样只有约 100 公里。
近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公开场合直言不讳地指出,「『0 公里二手车』 是现在的一种行业怪象。所谓 『0 公里二手车』,就是指上完牌照就算完成了注册,好像是卖出去了,但又回到二手车商手里。有三四千家都在卖,是非常乱的。」 魏建军的话犹如一块重石,投入了看似平静的汽车行业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通过业内人士的描述,上述 「怪象」 的源头实则充斥着各大车企的影子。一位从业 20 年的二手车行业资深专家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很多主机厂都参与过 「0 公里二手车」,他所接触过的有新势力车企、也有传统主机厂。
记者以个人买家的身份联系到了国内某新势力车企的 「大客户销售部」 负责人宋先生,对方明确表示可以 「整批拿新车」。「10 至 50 台降 13000(元),50 至 100 台降 16000(元),100 台以上单谈。」 宋先生告诉记者,上述价格为单批次拿车的优惠幅度,而从下单到配车需要 4 周左右的时间。
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在 「0 公里二手车」 这张网下,主机厂、授权经销商、二网批发商、二手车商、外贸公司,甚至个人买家纷纷浮现其中。表面上看,「0 公里二手车」 可以实现主机厂化库存、经销商增业绩、二手车商降风险等 「多赢」 局面,但主机厂库存为何增多?经销商为何要借此行为增长业绩?二手车商又在躲避何种风险?
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停放的车辆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带着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经过数周时间,探访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多家二手车市场和 4S 店,采访了多位业界人士,试图揭开这个行业 「公开的秘密」——「0 公里二手车」 从何而来,流向何处?其背后又折射出中国汽车行业怎样的深层次矛盾和发展趋势?
藏身 「灰色地带」 的三大车源
价格比 4S 店优惠 30%
「你要的就是这种车?没问题,我们手里还有好几辆类似的,都是刚上牌不久,价格能比 4S 店优惠 20% 到 30%。」 北京花乡一家二手车市场的销售员小张向记者展示了多辆汽车,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里程表上的数字几乎都在 100 公里上下。
小张透露,这些车大多来自 4S 店或直营店,有些甚至连提车手续都没有完成,就直接变成了 「二手车」。「有客户专门找这种车,既想要新车的品质,又想省钱,我们就是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4 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达到 1961.42 万辆,同比增长 6.52%。这一数据中并未涵盖 「0 公里二手车」 的数量。业内专家估计,目前市场上流通的 「0 公里二手车」 数量可能已经达到全部二手车交易量的 5% 至 8%。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 「0 公里二手车」 主要有三大来源。第一类为厂家向 「大客户」 销售的资源车。「所谓 『资源车』,就是车企为了处理库存或者老款车型,通过大客户销售渠道以较低价格批量出售的车辆。」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解释道,「这些车通常被直接运到二手车市场,有的甚至没有登记上牌,但因为已经算作销量,所以只能以二手车身份销售。」
在北京的一家大型二手车交易市场,记者走访了多家销售 「0 公里二手车」 的商户,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承认手里这类车源是来自大客户大批量采购,上的基本都是公司牌照,价格比正规渠道低 15% 到 25%。「最近两年,国产品牌的资源车数量明显增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二手车商透露,「尤其是一些新能源车企,因为电池衰减问题,库存车放得越久,损失越大,所以他们更着急处理库存。」
第二类为 4S 店 「冲量车」 或 「包牌包税车」。在汽车销售领域,「冲量」 是一个行业术语,指经销商为了完成厂家设定的销售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为完成任务,许多 4S 店会采取 「自己给车辆上牌」 的方式,以此达到车辆已售出的假象,尽管从未真正上路行驶,但在法律上已经归为二手车。
在北京南四环一家二手车专营店内,记者以购车者身份咨询了一款中型 SUV。销售顾问小李透露:「现在店里有好几辆这类 『准新车』,说白了就是 4S 店为了冲量或者清库存,平时就挪车时用,所以表显里程低。价格方面,也会比新车便宜 5 万元,如果选择分期贷款还能再便宜 1 万多元。」
第三类则是直营品牌的 「退定车」。近年来,特斯拉、蔚来、小鹏等采用直营模式的新能源车企迅速崛起,这些品牌通常采用 「先付定金后交付」 的销售模式。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消费者在支付定金后选择取消订单。「有些消费者交了定金后因为各种原因不想要了,比如等不及或者贷款没通过等。」 北京某新能源二手车经销门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时如果有二手车商愿意接手这个订单,补齐尾款提车,厂家也乐意成交。」
哈萨克斯坦客户购入理想 L9MAX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此外,据记者了解,也有采用直营模式的新势力品牌,鼓励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购车并将新车 「返租」 给店内作为试驾车。此类车辆经过 1 至 3 周后,大部分会流入二手车渠道,成为广义上的 「0 公里二手车」。
一车 「多赢」 背后的
市场供需博弈
综合现有信息来看,所谓 「0 公里二手车」 并无权威机构给予明确定义。一般来说,业内将行驶里程数少于 80 公里的国产车以及少于 120 公里的进口车,且已取得车辆号牌的机动车统称为 「0 公里二手车」,这种现象的滋生也与汽车行业的特殊销售机制密切相关。
上海二手车商霍明 (化名) 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0 公里二手车」 多出现在车辆改款、季度末、年度末、车企新车集中降价前。为回笼资金、满足主机厂对部分即将停售车辆的促销要求,相关经销企业会批量为这部分车辆上牌,并向下游渠道或个人以 「二手车」 名义出售。
「比如一些改款车型,主机厂会在新车上市之前停止这些即将变成老款车辆的销售。销售企业会在停售期前把这些车都完成上牌,然后再以新车价格的 9 折左右售出。如果直接退还给主机厂,大概能拿到提车价格 8 折左右的费用;但变成 『0 公里二手车』 后,可以减少自己的账面亏损,同时又能计入销售业绩以争取年终返利,形成双赢局面。」 霍明表示。
而转变身份后的 「0 公里二手车」 流向何处?一些专业处置 「零公里二手车」 的车商在取得车辆后会第一时间对车辆进行筛选。「热销品牌的主流配置车型会直接上架,面向 C 端市场进行销售。」 上海某二手车商告诉记者,此类车辆的落地价格低于新车落地价格的 7% 左右,对普通消费者吸引力其实并不算大。但其 15 日左右的流转周期也远低于如今二手车平均 28 日的库存周期,这意味着,面对新车市场无序的价格战,薄利多销的 「0 公里二手车」 至少能降低二手车商的经营和库存风险。
除热销车型外,部分车商还会将热销品牌的冷门配置车型上架同时向同行发起邀约,也就是业内俗称的 「拼缝」。这部分包括租赁公司、网约车车队、以租代售为主营业务的二手车企业。后者取得车辆后并不急于第一时间售出,而是通过租赁的形式取得一定的经营性收益后再将其进行出售,以增加收益。
一些弱势品牌的部分车型,则会流转向专营拆车件的后市场企业和部分二手车出口商。前者将车辆拆解并向第三方维修渠道出售配件,赚取 「零整比」 差价;后者则通过出口的形式,将车辆销往境外获利。
表面上看,「0 公里二手车」 可以实现主机厂化库存、经销商增业绩、二手车商降风险等 「多赢」 局面,但主机厂库存为何增多?经销商为何要借此行为增长业绩?二手车商又在躲避何种风险?深究下来,「0 公里二手车」 现象背后或更多折射出新车市场供需调节失能的结构性风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向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表示,「0 公里二手车」 背后的本质是国内新车市场供需失衡。旧产能难以去除,新产能全力开动,就导致了部分企业需要 「殊死一搏」,去 「卷价格」 或者 「做销量」,以免成为被 「关停并转」 的对象。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 (2025) 上表示,中国汽车市场目前至少已建成 3000 万辆燃油车产能和 2000 万辆新能源车产能,新能源产能绝大多数为新建,目前燃油车产销量及盈利率大幅下降,汽车产业生态重构迫在眉睫。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车企必须优化经营策略,按销定产,更加精准地匹配供需,避免盲目生产导致库存积压。此外,还需提升现有渠道的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精细化运营增强市场竞争力,而非依赖价格战等低效内卷手段。」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王萌向记者表示。
跨国政策差异下的 「造富」 神话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但不为外界所熟知的是,中国二手车出口量也在近两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 2023 年出口量达到 27.5 万辆,同比增长 294%;2024 年则超过 40 万辆,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实际上,与统计数字一同飙升的,还有被包装成 「0 公里二手车」 的新车。一位在二手车行业深耕二十年的资深专家向记者表示,从 2023 年开始,除国内二手车渠道消化的部分外,在边境口岸和中亚等国的停车场内,数量不菲的 「0 公里二手车」 就停在那里。此前,这条灰色产业链的产生与各国汽车进出口政策密切相关,有人从中发现了 「商机」。
根据政策,二手车出口企业从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购进车辆时,可以取得 13% 或 3% 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办理退税。另一方面,部分国家对新车进口有着严格要求,其中就包括该品牌在当地是否具备完善的经销售后体系。一边是退税可以带来的实际收益,一边是政策空当下的海外市场蓝海,部分企业和商人将新车包装成 「0 公里二手车」 推至台前。
霍尔果斯某停车场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上海一位从事 「0 公里二手车」 出口业务的人士告诉记者,在 2023 年至 2024 年的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一排排的 「新车」 不分昼夜地停在路边,这些车都已完成报关、手续也齐全,只为能在第一时间运输出关。而在国门外的哈萨克斯坦,以至于更远的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路上随处可见标着汉字尾标的 「新车」 在等待转运。
「如果你前两年去过霍尔果斯,你就知道这买卖 (0 公里二手车) 当时有多好做。新车先在国内上牌,然后利用中亚国家的 『个人购车优惠』 和 『低价清关』 政策,把车以低成本卖到中亚,或者把中亚作为中转地,绕道卖到俄罗斯,利润相比国内零售能翻几倍。」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交易流程一般是先与海外客户敲定车型和配置,以 EXW(工厂交货) 方式报价;随后从车商处采购车辆,办理上牌和出口手续;最后在霍尔果斯口岸完成报关出境,同步注销国内登记。
霍尔果斯口岸排队出关的车辆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可观的利润下,「0 公里二手车」 出口快速形成了一条成熟产业链,包括主机厂、贸易商、货代公司、维修厂、停车场,甚至连车机系统刷成当地文字的改装商,都能从利润中分一杯羹。「只要你能找到客户,专业代办公司就能一站式处理国内全流程,而且时间只需要 7 个工作日。」 上述人士向记者表示。
另一位出口车商梁骁 (化名) 则向记者透露了更多细节。梁骁称,传统出口方式需要直面主机厂的高昂采购价 (接近零售水平),还要自行承担从工厂到口岸的物流费用,最终毛利率仅 9% 左右。
「通过二手车渠道,不仅由卖方负担国内物流成本,车辆品质又与新车无异,加之海外市场对 『首任车主权益』 等概念并不敏感,分销商往往以新车名义转售,使得整体毛利率可提升至 15% 以上。」 梁骁强调称,特别是在中亚国家和中东市场,虽然入境时按二手车申报,但终端销售时消费者更看重实质车况而非登记属性,为这种特殊贸易提供了生存空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0 公里二手车」 所谓的生存空间,实则给在当地建立产能、渠道体系的中国汽车 「正规军」 带来了冲击。「0 公里二手车虽然能短期内缓解库存压力,但会对车企的海外市场布局和品牌形象造成影响。」 王萌向记者表示。
游走在法律边缘的
「0 公里二手车」 交易
面对 「0 公里二手车」 现象,王萌表示,国外汽车市场也有类似操作,只不过由于这几年国内车市价格战以及二手车出口等问题叠加,「0 公里二手车」 演变成一种 「变相降价」。
当前市场上 「0 公里二手车」 大量出现,也引发了关于其法律合规性和市场竞争行为的讨论。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法律角度来看,「0 公里二手车」 交易本质上属于市场行为,我国法律对合法的民事经济行为是予以保护的,但其合规性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在行政法规层面,「0 公里二手车」 交易可能存在合规风险,尤其是涉及新能源汽车时,部分车企可能通过这种形式套取国家或地方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根据相关规范性文件,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初衷是支持私人购买新能源车,如果车企通过代领补贴的个人或公司来获取补贴,就可能涉嫌违反行政法规。虽然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查处案例,但这种操作与补贴政策的初衷存在偏差。
在不正当竞争方面,需要具体分析交易过程中的宣传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八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例如,如果销售方在明知车辆已上牌、消费者无法享受首任车主终身质保等权益的情况下,仍宣称该车 「与新车完全无异」,就涉嫌构成误导性宣传,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0 公里二手车」 交易的合规性取决于具体操作方式。单纯的 「0 公里二手车」 交易并不违法,但如果存在虚假宣传、套取补贴等行为,就可能触碰法律红线。张博律师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时应仔细核实车辆权益状况,相关企业也应规范经营行为。
如何解决类似情况?王萌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车企必须优化经营策略,按销定产,更加精准地匹配供需,避免盲目生产导致库存积压。此外,还需提升现有渠道的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精细化运营增强市场竞争力,而非依赖价格战等低效 「内卷」 手段。消费者在购买时不能只看表面价格,还要确切了解这些所谓 「特价车」 的质保、售后服务等合同条款。
张博律师从汽车行业从业经验出发分析认为,「0 公里二手车」 现象的出现,本质上反映了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根源可能在于生产者未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供给。生产者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供给,这可能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而不能完全依靠国家的行政法规和政府力量干预。
记者|刘曦 董天意
编辑|金冥羽 盖源源
校对|卢祥勇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