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第一财经
3 天新增受理 IPO 申请 34 单,超过今年前五个月的受理总数。A 股 IPO 市场迎来受理高峰期。
6 月 25 日,沪深北交易所新增受理了 15 单 IPO 申请,成为今年以来受理数量最多的一天。6 月 23 日和 6 月 24 日的受理数量也较多,位居今年以来单天受理数量最多的第二和第三位,分别受理了 10 单、9 单。
6 月份以来至 25 日,已合计受理了 68 单 IPO 申请,再加上前五个月的 27 单,今年以来 (截至 6 月 25 日,下同) 合计受理了 95 单,超过去年全年的 77 单。其中,北交所是主力军,今年以来受理了 62 单,占今年以来总受理数的 65%。
多位受访人士分析称,IPO 受理数量在 6 月份大增是一大常态,这与财务数据更新、IPO 流程完成等有关,同时在多轮政策叠加下,IPO 市场逐步有所回暖,短期北交所仍将是受理主力,中长期则需要看市场和政策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关于政策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是否意味着未盈利企业将蜂拥上市?对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未盈利企业包括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数量或增多,但难成 IPO 主力军。当前的政策有助于改善一级市场与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增强相关从业人员的信心和对未来的预期。
不满 6 个月新增受理 95 单,超过去年全年
6 月 25 日,沪深北交易所新增受理了 15 单 IPO 申请,其中 2 单来自上交所主板,13 单来自北交所。
6 月 23 日和 6 月 24 日的受理数量也较多,分别受理了 10 单、9 单。这 19 单中,14 单来自北交所,4 单来自创业板,1 单来自深市主板。
单天多单 IPO 申请受理是 6 月份的一大缩影。6 月以来的这 25 天,共有 68 单 IPO 申请获得受理,占去年全年受理总数的 88%。这 68 单中,北交所受理了 44 单,深交所受理了 13 单,上交所受理了 11 单。
对于 6 月份新增受理数量大增的原因,盈科资本产业投资事业部总裁冯志强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去年以来多轮上市政策叠加,使得较多企业积极筹备上市工作,争取赶在这个窗口期,快速推动上市工作的完成;二是由于财务数据更新,也使得 6 月份的受理数放量明显。
民生证券投行事业部保荐代表人吴超也对第一财经称,IPO 受理数量在 6 月份大增是一大常态,因为以 2024 年年报作为财务基准日申报后,需要经历财务核查、审计、内核、辅导验收、申请文件撰写等相关 IPO 程序,走完这些程序一般会到 6 月份了。另一方面,2024 年 IPO 整体阶段性收紧,如今逐步回暖。
今年 1 月、3 月、4 月、5 月新增受理的数量分别为 1 单、7 单、3 单、16 单,合计 27 单。今年以来至 6 月 25 日,沪深北交易所受理 IPO 申请合计 95 单,超过去年全年的 77 单。
其中,北交所是主力军,今年以来新增受理数量达到 62 单,占总数的 65%;今年以来,上交所新增受理了 16 单,深交所新增受理了 17 单。
关于北交所受理数量最多的原因,冯志强分析称,国家大力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北交所定位精准,凸显 「更小、更早、更新」 特色。当下,北交所上市热情高涨,IPO 后备力量充足,新股质量不断提升,且整体流动性向好,在此背景下,较多拟上市企业将北交所视为目标上市板块。
从保荐机构来看,95 家拟 IPO 企业中,国泰海通保荐家数最多,共 12 家 (其中 1 家为联合保荐);其次是中信证券,保荐了 9 家企业;再是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国金证券,保荐的数量均为 7 家;中泰证券保荐了 5 家,广发证券、国投证券、浙商证券均保荐了 4 家企业。
后续趋势如何?
今年 6 个月不到的时间,便受理了 95 单 IPO 申请,那么后续 IPO 市场趋势如何?北交所是否仍旧为受理主力?
「后续 IPO 申报数量应该会继续增加。」 冯志强认为,北交所应该还是受理主力,但其他板块的 IPO 受理数量也会增加,需要逐步看政策具体落地情况。
吴超也称,「短期仍可能是北交所受理数量占比较高,未来则尚不好断定,需要看市场反应、资本市场政策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
就在 6 月 18 日,科创板迎来新一轮改革,设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同时推出了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面向优质科技型企业试点 IPO 预先审阅机制等 6 项举措。创业板也将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相关政策无疑为更多未盈利企业带来生机转机。已暂停两年的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给技术突破、前景佳却未盈利的企业提供上市契机,这些适用企业有望借此重启 IPO,借资本市场之力加速发展,实现上市目标。」 冯志强称。
那么,未来未盈利企业包括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会不会越来越多,是否可能在一段时间成为 IPO 主力军?
冯志强认为,未来,未盈利企业包括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数量或增多,但难成 IPO 主力军,也不会蜂拥上市。政策完善、市场认可度提高,会为更多高新技术领域未盈利企业带来上市契机,不过监管会设合理门槛、强化信息披露,把控节奏。
「短期来看,未盈利企业上市可能只适合少数企业,且只有非常优质硬科技企业适合申报第五套标准。具体趋势和效果,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并持续关注政策落地效果、相关案例的申报及审核情况。」 吴超说。
就当前市场情况来看,符合条件的优质未盈利企业是否较多?
「当下,市场上符合条件的优质未盈利企业不少,前沿科技领域中,不少技术突破大、前景好的未盈利企业有望借政策东风上市。」 冯志强说。
上海金浦智能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田华峰也对第一财经称,市场上符合条件的优质未盈利企业仍较多。近年来由于 A 股 IPO 收紧,有些企业还在等待实现一定盈利之后再申报 IPO,同时多家转道港股上市的科技企业未来也可以回归 A 股。如果相关政策支持到位,一级市场也会持续不断地培养出符合 IPO 要求的优质创业企业。
(第一财经)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