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华通集团首席战略官方辉在 ChinaJoy 期间表示,AI 应用或将在国内爆发,将重构游戏玩法。世纪华通发起 「数龙杯」 大赛,旨在推动 AI 技术深度赋能行业。方辉透露,AI 已渗透游戏研发全流程,从 「降本」 进阶到 「提质」。对于 「AI+游戏」 项目,世纪华通注重游戏本质与 AI 结合点。
每经记者|张梓桐 每经编辑|董兴生
「2025 年可能是 AI(人工智能) 应用在国内爆发的元年,大量 AI 应用会涌现出来。」 世纪华通集团首席战略官方辉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 (2025 ChinaJoy) 期间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图片来源:世纪华通微信公众号
具体到游戏场景,方辉表示,当前,AI 工具已深度渗透游戏研发全流程,从原画生成到 3D 模型制作,不仅压缩成本、缩短周期,更推动创意供给方式革新。而在方辉等行业观察者眼中,AI 的更大价值在于重构游戏玩法——动态 NPC(非玩家角色) 交互、「千人千面」 副本设计等正从构想走向实践,尽管 AI 开放性与游戏收敛性的平衡仍是待解难题。
AI 工具从 「降本」 进阶到 「提质」
8 月 1 日,由世纪华通发起的 「数龙杯」 全球 AI 游戏及应用创新大赛颁奖典礼在 2025ChinaJoy 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 大会期间举行。
世纪华通总裁谢斐表示,发起 「数龙杯」 旨在将其打造成围绕 AI 发展的平台,向行业传递公司 「all in AI」 的决心,同时推助 AI 技术深度赋能千行百业、实现规模化落地。
「我们的核心逻辑有两个:一是让主营业务与 AI 能力深度结合,二是构建投资者生态,为行业赋能。」 谈及为何举办 「数龙杯」,方辉解释道,这种战略协同体现在三个维度——AI 与主营业务的融合、算力资源的开放合作、优质项目的投资孵化。
显然,世纪华通正试图通过赛事、投资、技术攻坚多线并进,在 AI 重塑游戏行业的浪潮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
在游戏研发环节,AI 工具的渗透已不是新鲜事。「集团及子公司在 AIGC 领域已与很多创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从原画生成、视频制作到 3D(三维) 模型,AI 工具正在覆盖内容生产的多个环节。」 方辉透露,即便是曾被认为技术门槛极高的 3D 模型生成,如今也在 AI 助力下加速迭代。
这种技术演进正在改写游戏生产的逻辑。当被问及 AI 生成 3D 模型与传统外包或内部制作的成本差异时,方辉说:「这不是简单的成本问题,而是创意供给方式的革新。AI 能以更快速度生成更多 3D 模型,让实验效率更高,可选的创意也更丰富——最终会反映在游戏里,提升用户体验。」 这种从 「降本」 到 「提质」 的转变,正是 AI 工具在游戏行业进阶的缩影。
在方辉看来,AI 给游戏行业带来的改变有两条清晰的路径:眼下的工具革新与未来的玩法重构。「AIGC 只是生产端的应用,真正有价值的是 AI 与游戏玩法的融合创新。」
目前,AI 在生产端的应用已进入常态化。「原画生成、视频制作、3D 模型这些都已落地,去年大家提得最多的是 2D(二维交互式动画) 内容,今年 3D 模型生成和 CG(计算机图形) 过场动画成了新突破点。」 方辉举例说,现在行业内已能生成几秒到十几秒的游戏动画,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技术成熟度正快速提升。
更具想象空间的是 AI 对游戏玩法的重构。「现在语言大模型主要应用在解谜、沙盒、剧情类游戏中,但未来会更深入。」 方辉描绘的图景里,AI 将全面渗透到游戏交互的各个环节。
但这种革新面临着天然的矛盾——AI 的开放性与游戏的收敛性如何平衡?
「游戏需要可控的体验边界,而 AI 的生成特性可能带来不可预测性,这需要长期探索。」 方辉坦言,目前行业仍在起步阶段,即便是被市场关注的 《无尽冬日》,其 AI 应用也还停留在剧情生成的初级阶段,「更多是策划环节用 AI 做创意辅助,最终还是靠人工优化落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宇彤 摄
「AI+游戏」 投资逻辑:回归游戏本质,再看 AI 价值
对于 「AI+游戏」 项目的评估,世纪华通有一套清晰的标尺。
「首先要回归游戏本身——抛开 AI,团队是否理解目标用户?他们想要的玩法、数值架构是什么?这是基础。」 方辉强调,游戏的核心竞争力从未因 AI 而改变。「品质过关、用户认可,这是前提,之后才看 AI 结合点是否合理,能否创造真正的价值。」
在技术层面,团队对 AI 大模型的理解深度是关键考量。他们是否懂垂直领域训练?能否解决游戏收敛性与 AI 开放性的矛盾?这些决定了项目的天花板。至于商业化,方辉认为,目前并非核心指标,「行业还在探索期,不管是 AI+休闲游戏还是剧情游戏,都需要市场验证」。
这种评估逻辑与纯财务投资机构形成了微妙差异。「对我们来说,除了财务收益,更看重项目与主营业务的协同价值。」 方辉解释道,比如某 AI 工具公司若能提升世纪华通的研发效率,其投资价值就远高于单纯的财务回报。而在 「数龙杯」 的生态里,这种协同正通过 「联合投资」 的方式放大——世纪华通开放平台,其他投资人也能参与,最终形成行业合力。
值得关注的是,「AI+游戏」 领域的创业公司正成为技术探索的先锋。「很多创业团队是游戏制作人+AI 专家的组合,他们更敢尝试新鲜玩法。」 方辉观察发现,这些小团队贡献了大量创新思路,比如如何实现大模型与游戏引擎的对接,如何将语言指令转化为游戏内动作,这些框架性探索对全行业都有价值。
技术攻坚:打通大模型与游戏引擎的 「翻译层」
过去一年,世纪华通在 AI 领域最显著的突破,藏在一个看似技术化的细节里——「找到大模型与游戏引擎之间的实现路径」。这个被内部称为 「PaaS(平台即服务) 层」 的技术架构,本质上是一座连接语言与动作的桥梁。
「大语言模型处理的是文字,游戏引擎输出的是动作,两者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方辉打了个比方,就像把 「打开门」 这个文字指令转化为游戏角色抬手、拧动门把手、推门的连贯动作,需要一套精密的转换逻辑。「这层基础架构是我们过去一年摸索出来的,接下来要通过具体游戏产品不断打磨。」
这种技术突破的背后,是 AI 多模态能力的快速进化。「不管是海外还是国内,多模态大模型在图片、3D 文件、视频生成领域的能力都在大幅提升。」 方辉举例说,早期 AI 生成的 3D 模型精度不足,细节模糊,而现在借助更优质的训练素材和算法优化,已能生成符合游戏研发标准的基础模型。
但技术演进仍有明确的边界。「AI 的 『幻觉』 问题就是典型挑战。」 方辉坦言,目前 AI 生成的 NPC 对话偶尔会出现脱离剧情的内容,这需要用垂直领域的数据训练来解决——用游戏玩家的话语体系、剧情逻辑去优化模型,才能让 AI 更懂游戏。
AI 的深入渗透,正悄然改变游戏行业的底层逻辑,最直接的变化是算力需求的爆发。
团队架构也在随之调整。「传统游戏研发团队需要补充懂大模型、懂引擎对接的人才。」 方辉说,比如做一款 「AI+二次元」 游戏,不仅需要画师和策划,还需要能训练二次元语料体系的 AI 工程师。这种人才结构的变化,正在重塑游戏行业的组织形态。
谈及游戏行业的整体走向,方辉表示国内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但海外仍是增量蓝海。在他看来,行业正呈现两个明显趋势:一是 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 级单机游戏的崛起,二是玩法微创新的持续突破。
《黑神话:悟空》 的成功证明,纯粹靠玩法和体验打动用户的产品有巨大市场。世纪华通也已开始布局这一领域,「我们在讨论做 3A 级单机游戏,这需要团队有信仰、有能力,还要有耐心和资金支持。」 尽管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但在方辉看来,这是中国游戏走向全球、输出文化的重要路径。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