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财联社
「任何市场挫折都压不垮抱团的散户」——也许,在其他市场上并非如此,但至少在近年来的美股市场上,这条法则似乎正一直成立……
今年春天,面对关税动荡导致美股暴跌时,散户投资者纷纷进场逢低买入。他们帮助推动标普 500 指数重新反弹至了创纪录水平,甚至让近年来一度淡去的模因交易 (MEME) 再度死灰复燃。

对许多华尔街专业人士而言,这可能又是一个市场泡沫的迹象,尤其是在美股 (尤其是大型科技股) 估值处于历史高位之际。模因交易的回归也不免会唤起人们对互联网泡沫时代的记忆。
然而,如果细细回顾近年来的美股市场,散户投资者呈现的韧性,其实可能意味着更多,而不仅仅是盲目乐观——他们坚持持有股票的意愿,也许比许多资深人士想象的更为持久。这反过来可能有助于缓解高估值股票未来可能出现的均值回归。
新一代散户:美股 「暴跌克星」
为何说这可能不仅仅是短暂趋势?
首先,散户投资者群体可能已发生代际更迭。越来越少的人记得互联网泡沫破裂或金融危机等灾难性事件。
相反,当前这批年轻散户投资者自开设首个经纪账户以来,大多经历着晴空万里的市场环境。他们成长于超低利率时代,美股市场长期呈现着上涨的趋势。
在早期投资阶段获得的丰厚回报,也使许多人敢于承担更大风险。这让他们哪怕在市场动荡时,也往往更愿意选择坚守。
2022 年美联储加息时的动荡,就曾对散户倾向构成过考验,当时标普 500 指数下跌 19%,创下 2008 年以来的最差表现。但许多投资者仍选择留下来。根据 EPFR 数据,美国股票共同基金和 ETF 在当年录得 270 亿美元的净流入。
他们很快就得到了回报。那次下跌之后,标普 500 指数迎来了 25 年以来表现最好的两年。
最近,由于令人失望的就业数据,市场在 8 月初大跌,但散户们也很快站稳了脚跟。同样,根据摩根大通的数据,在 4 月特朗普宣布 「解放日」 关税之后,当标普 500 指数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约 5% 时,散户投资者反而购买了创纪录数量的股票。根据 EPFR 的数据,在截至 4 月 9 日的一周内,美国股票和共同基金录得了 310 亿美元的资金流入。
与眼下年轻一代的投资者不同,千禧一代中的年长者及更早世代的散户们,则经历过更黑暗的下跌期和更长的衰退期——那些时期要更为难熬。
以金融危机为例。根据 EPFR 数据,2008 年投资者从美国股票基金中撤出了近 500 亿美元,即使在 2009 年 3 月股市触底后,资金撤离仍持续了四年。此外,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标普 500 指数花了差不多七年才重新创下新高。
游戏与博弈:散户托起的美股神话
可以说,如今那些进入美股市场并坚持投资的人,大多都目睹了自己的投资组合不断膨胀。
标普 500 指数已成为许多美国人财富增长的实时 「晴雨表」——甚至要超过房屋或债券等其他资产。截至 2024 年底,富达经纪公司旗下已有 537000 名 401(k) 账户的百万富翁,创下纪录。
这令美股与许多美国人财务状况的关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Ned Davis Research 首席美国策略师 Ed Clissold 表示,股票占家庭金融资产的比例在今年第一季度飙升至了 36%,这是自 1950 年代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让人们更加自信,因为他们已经取得过成功,」 资深市场观察人士、Leuthold Group 前首席投资策略师 Jim Paulsen 表示,「你会开始觉得,『交易不过尔尔,我能承受回调。』」
这一现象也发生在更广泛的美国社会变革背景下:交易和博彩已演变为许多美国人的娱乐方式。群聊中充斥着朋友们关于体育、热门股票和网络梗的评论。而且,似乎每个人都认识在加密货币中一夜暴富的人……
对赌博态度的转变也与技术领域的进步相吻合——这些进步使得交易各种资产变得更容易、更便宜。一些经纪公司试图将投资 「游戏化」,在应用程序中营造出赌场般的氛围。与此同时,它们还提供了高风险交易,如期权和预测市场。
这使得散户投资者一直保持活跃——他们在市场上正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
根据摩根大通的数据,散户交易者占总期权交易量的比例,最近一直徘徊在 20% 左右,甚至高于 2021 年 「散户大战华尔街」 时的峰值。据杰富瑞统计,散户们还占股市成交量的约五分之一,略低于 2021 年的高点,但大约是 2010 年的两倍。
当然,牛市终将会结束。而估值炒得越高,跌幅最终也可能越剧烈……
但若投资者心理确实已发生实质性变化,那么可能真的存在一个未被业内充分认识到的 「缓冲垫」——可以限制跌幅。如今这些新的、看涨的投资者可能会像以前的空头那样发挥作用,在别人都在卖出时进场买入。
嘉信理财近期对客户进行的调查就发现,约 80% 的受访者表示,若未来数月市场出现波动,他们计划买入股票。
这种种迹象都表明,美股散户坚持投资的冲动,可能比市场上许多人士所认识到的更加强大且持久。
(财联社)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