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淡忠奎 每经编辑|段炼 杨欢
图片来源:摄图网 501756693
今年以来,中部大省集体加注 AI。
年初,河南、湖北、安徽、湖南、山西等中部省份均在发展重点任务中提及人工智能,或推进 「人工智能+」 行动,或建设人工智能集群等。而眼下,河南又率先砸下重注——
近日印发的 《河南省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 《河南措施》) 提出,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
当中针对性提出 10 条 「真金白银」 的支持政策,包括设立总规模 30 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对新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备案的企业,给予一次性 100 万元资金支持等。
这些政策涵盖模型研发应用、算力供给服务、数据开发利用、应用场景培育、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引育和多元投融资服务等十大方面,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
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河南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和市场需求,但客观而言,其人工智能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与安徽、湖北等中部省份也存在一定差距。不过近两年来,河南深入推动 「人工智能+」,将之视作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频频发力。
如行业专家所言,如今,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AI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生产力提升进程中,正逐渐凸显出其关键作用,一个全新的时代正以迅猛之势扑面而来,其中既蕴含着无限机遇,也伴随着诸多挑战与颠覆。
想要弯道超车,AI 是河南的机会吗?

竞速 AI
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看来,以 ChatGPT、DeepSeek 等为代表的预训练大模型持续取得突破,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向认知、从分析判断式向生成式、从专用向通用转变,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今年 4 月,赛迪顾问发布的 《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 显示,2024 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 7083.4 亿元,同比增长 20.4%。其中,基础元器件、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 20.3%、31.0% 和 48.7%。
这也给各地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驱动力。北京、广东、上海凭借丰富的企业资源,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独占全国六成,是毫无疑问的 「第一梯队」。浙江、江苏和安徽与之共同构成中国六大智能产业集群,扮演着 「领跑者」 的角色。
图片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
当 2023 年 ChatGPT 掀起热潮,各地密集出台政策跟进时,安徽已经先行一步。2018 年,安徽就专门制定新一代人工智能专项规划,2021 年又将其列为 「十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位推动,形成合肥 「中国声谷」、芜湖 「世界视谷」、蚌埠 「中国感谷」 等产业集群。
今年以来,中部地区各省份也正以 「人工智能+」 为依托,加快抢占人工智能高地——
3 月,《安徽省加快推动 「人工智能+」 行动方案》 发布,到 2030 年,人工智能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成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5 月,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强调,要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5 月,《江西省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实施方案》 发布,到 2027 年,力争建设一批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形成 20 个以上垂直领域行业模型和 100 个左右示范引领典型应用场景……
这也是中部地区集体加注 AI 的生动侧影,眼下河南也正全力出击。
在 《河南措施》 中,从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备案的企业给予一次性 100 万元资金支持,到每年对用于大模型开发、训练和微调的高质量语料库每个给予最高 100 万元补助,再到对省级人工智能行业赋能中心一次性给予最高 200 万元资金支持,全链条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的加速发展。
即便放在全国视野下,河南的支持力度较大。尤其是设立总规模 30 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规模居中部前列,也将进一步撬动更多发展要素向人工智能集聚,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

产业格局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广阔的市场空间,具备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优势和条件。」 河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这是河南角逐人工智能产业的最大底气。人工智能的背后是算法、算力与数据三大支柱的深度融合,就像 「三驾马车」 一样拉动 AI 走向千行百业,重塑产业格局。而在算力和数据领域,河南已经积累起相当优势。
过去几年间,河南布局建设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360 中原智算中心等一批算力设施,全省已建、在建、拟建的算力中心 100 多个,算力供给和调度能力不断提升。
全国 「东数西算」 八大算力枢纽区位示意图 图片来源:国家发改委官网
郑州处于全国 「东数西算」 八大算力枢纽节点地理中心,正在成为全国算力中转分发枢纽、通信网络交换枢纽。以郑州为核心,许昌、鹤壁为重点的计算产业发展格局雏形已现,并依托超聚变、黄河信产、郑州浪潮、龙芯中原等重点企业,形成由整机到芯片、主板、外围设备等关键配套的先进计算产业链。
这些先进计算由 「从无到有」 到 「局部领先」 的转变,正是河南发力人工智能产业有所成效的显现。根据规划,河南正在统筹推动 「通算+智算+超算」 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以郑州市 (含航空港区) 为核心,洛阳、鹤壁、商丘、信阳等市为区域增长极,各地多点配套发展的 「一核四极多点」 总体布局,引导算力中心集约建设。
数据显示,2024 年超聚变实现产值 430 亿元,人工智能服务器和国产服务器国内市场第一。河南正在加快推进河南空港智算中心、中原算谷等智算中心建设,预计 2025 年底算力规模突破 94EFlops,进入全国 「第一梯队」。
如果说算力是人工智能的 「发动机」,那么数据就是其 「燃料」。
在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上,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在全国首创全省共建统一数据交易平台新模式,挂牌数据资产和上架数据服务超 1500 个,累计实现交易额超 20 亿元。而不远处,就是号称河南数据要素 「第一楼」 的中国电子 (郑州) 数据创新中心,将共同支撑郑州打造全国重要的 「数仓、数纽、数港」。
根据规划,到 2025 年,全省大数据产业规模要突破 2000 亿元,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数据交易额突破 50 亿元,打造大数据典型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超 100 个,算力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种种迹象显示,不论是先进算力,还是数据要素,郑州都正在牵引河南向全国 「第一梯队」 跃升,支撑人工智能产业 「跳起摸高」。
据郑州市工信局介绍,目前,郑州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 300 亿元,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带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超 1000 亿元。
加上洛阳机器人产业快速崛起,许昌电力装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河南的产业格局。

如何突围
一个月前,河南省省长王凯在调研中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要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在新赛道上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这也是河南全力 「押注」 人工智能的重要动因。
今年上半年,河南实现 GDP 31683.80 亿元,同比增长 5.7%,略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但是郑州、洛阳增速趋缓。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河南需要新的增长动能,而赋能千行百业的人工智能就是最好的突破口。
图片来源:河南省政府官网
今年 6 月,河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未来 5 年是河南发展厚积薄发、崛起倍增的关键阶段,奋力建设农业强省、制造强省、数智强省、交通强省、文旅强省。这 5 个 「强省」 相互支撑、深度融合、协同发力,而 「数智强省」 的概念系河南首次在省级层面提出。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省的核心,数智技术为制造升级赋能。深入推进 「人工智能+」 行动,打造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是河南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不过客观而言,河南还面临不小的挑战。「长期以来,河南省的传统产业占比较高,人工智能作为新兴产业在河南起步晚、产业基础薄弱。」 河南省社科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歌撰文分析。
尽管当前河南在超算、智算和通算方面均有布局,算力初具规模,但省内当前的计算体系仍为传统的 CPU 主导模式,现有省内算力资源尚无法有效支撑大模型等前沿算法的训练和推理,并且算力基础设施实际利用率也不高。
在宋歌看来,近年来,虽然河南省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场景落地、龙头企业、产业生态等不同维度上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应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以场景为牵引、应用为导向,补齐产业短板,增强产业链优势,加快建设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和创新应用示范区。
从这一层面来看,《河南措施》 重点强调,加强模型研发应用,强化算力供给服务,促进数据开发利用,深化应用场景培育,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人才引育等举措,正是为了加快补上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短板」。
当然,人工智能产业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借助 AI 浪潮 「大象转身」,对于 「中部经济第一省」 河南而言,才刚刚开始。
记者|淡忠奎
编辑|段炼 杨欢 杜恒峰
校对|程鹏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