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南华期货作为国内期货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导向,聚焦期货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关键问题,致力于通过协同创新打通行业发展堵点,为实体企业参与国际市场、规避经营风险提供有力支撑。日前,南华期货重点围绕境内外交易所深度合作、有效管理跨境风险、国际化合约品种设计以及优化跨境服务生态等核心议题探索实践,旨在以期市开放的深化,更好适配实体企业在全球化经营中的风险管理与定价需求。
在创新合作模式方面,南华期货国际一部市场总监张洋就产品互挂、清算互通、技术共享等领域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他表示:「推动境内外交易所合作模式创新,本质是为了让期货工具更精准覆盖实体企业的跨境业务场景,深化市场互联是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路径。」 他认为,境内外交易所应进一步拓展产品互挂 2.0 模式,打造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平台,可参照大连商品交易所与马来西亚衍生产品交易所 (BMD) 豆油期货结算价互挂的成功经验,推动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期货、迪拜海湾商品交易所 (GME) 或巴西 B3 交易所等糖产品主要产销区所在地的交易所进行深化合作,实现产品互挂。这一举措能有效覆盖中东、巴西等全球重要糖贸易区域的需求,帮助国内糖企在进口采购、出口销售环节规避跨境价格波动风险,为糖产业链实体经济稳定经营保驾护航。
在现有结算价授权合作基础上,张洋还建议,可探索设立联合交割仓库。他表示,可借鉴 LME 在香港设立交割库的经验,于新加坡及其他自贸港增设交割设施,实现 「一次交易、两地交割」 的便利模式。此举能显著缩短实体企业跨境交割的时间周期,减少物流与仓储成本,提升市场流动性。
风险管理是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职能,南华期货在这一领域提出了更为系统的解决方案。张洋表示,需构建更加完善的跨境风险监测体系,加强监管协同,从源头为实体企业筑牢风险 「防火墙」。具体而言,可引入 「跨境头寸热力图」 机制,对境内外关联品种的头寸进行实时监测,精准识别和预警跨市场逼仓等风险情形,提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帮助实体企业有效防范和化解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在提升 「中国价格」 影响力、更好服务实体产业需求方面,南华期货有着清晰的布局思路。张洋认为,国内拓展国际化品种应优先聚焦与中国实体产业紧密相关的领域,其中,航运指数期货 (挂钩中国进出口运价) 与碳酸锂期货 (绑定新能源产业链) 是关键方向。推动这两类期货品种的国际化,能让 「中国价格」 更准确反映国内产业的供求关系,为实体企业提供更贴合自身需求的全球定价参考,帮助企业在国际贸易谈判与原材料采购中掌握更多主动权。同时,为适配国际投资者交易习惯,他建议进一步优化合约规则,如适当延长部分热点国际化品种的夜盘交易时间,覆盖伦敦、纽约等主要市场的主力交易时段,提升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的便利性和吸引力。
此外,张洋还提到,希望未来中资企业在面向国际市场的时候能更好地联合服务。「期货公司、银行等中介机构可以凝聚合力,共同提升跨境服务生态,从而吸引全球投资者参与,这需要多方力量协同努力。」 他建议,具备境外业务能力的期货公司、托管银行、境外中介机构应协同发力,以客户需求为根本,在境内现行法律框架下为大型境外机构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作为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使命的期货机构,南华期货将持续发挥自身在跨境业务、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以协同创新为抓手,不断深化跨境合作与业务创新,助力中国期货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