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周三,美国科技巨头甲骨文单日暴涨 36%,市值飙升 2510 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 1.78 万亿元),震撼了全球投资者。
甲骨文股价的暴涨,背后直接原因在于该公司最近与 OpenAI 签署的一项大单:两家公司签署一份自 2027 年开始为期约 5 年、总值 3000 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合约。这份合约金额不仅远超过 OpenAI 目前的营收、同时也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云端合约之一。
OpenAI 向甲骨文提供的 4.5 吉瓦 (GW) 算力大约相当于美国目前营运中数据中心算力的四分之一,相当于超过两座胡佛水坝的发电量、或约 400 万户家庭的用电量。
在这一大单背后,揭示了一个不可阻挡的重要趋势:在美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以及全球科技巨头在大型数据中心建设的推动下,全球对人工智能算力的需求正在持续激增。
「星际之门」 推动的算力革命
甲骨文和 OpenAI 合作的起源可能是 「星际之门」 项目。今年 1 月,星际之门项目在白宫宣布,OpenAI 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 (Sam Altman) 和甲骨文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拉里·埃里森 (Larry Ellison) 当时都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一同出席。
特朗普当时表示,该项目旨在确立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地位。该项目最初承诺至少建设价值 1000 亿美元的数据中心,并在 「未来几年」 将投资规模扩大到 5000 亿美元。
紧接着,今年 6 月,出现了甲骨文与 OpenAI 交易的首次迹象。当时甲骨文在一份监管文件中表示,已达成一项云服务协议,该协议将在 2027 财年创造超过 300 亿美元的收入。随着更多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上线,其收入将逐年增加。
一个月后,OpenAI 透露已同意从甲骨文购买 4.5GW 的计算能力,但当时并未透露合同的具体规模。
为了加大算力建设,甲骨文正与数据中心建造商 Crusoe 等公司合作,计划在美国怀俄明州、宾州、德州、密歇根州和新墨西哥州等地兴建数据中心。
根据标普全球市场财智的数据,截至 8 月为止的 12 个月期间,甲骨文资本支出为 274 亿美元,这一数字已经高于其营运现金流 (215 亿美元)。
美国企业正加大力度开发算力
如同人类思考要用到大脑,AI 的 「思考」 则需要用到算力。算力又从何而来?最主要的就是数据中心——里面装满成千上万个服务器,包含无数英伟达H100、A100 或华为升腾等的 AI 芯片。
事实上,甲骨文并非唯一加速建设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设施的大型科技公司。
目前,包括亚马逊网络服务公司 (AWS)、微软公司、谷歌公司和 Meta Platforms 公司在内的众多科技巨头,已经承诺今年将投入约 3000 亿美元建设各自的巨型数据中心。
而在资本市场上,包括黑石、阿波罗等多家全球资管巨头近期也加大相关领域的投资。
根据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的预测,从现在到 2029 年这段期间,全球数据中心支出将逼近 3 万亿美元、当中仅有 1.4 兆美元是来自科技巨擘的资本支出。
一场关于算力的豪赌
尽管甲骨文的股价迎来暴涨,但不可忽视的是,OpenAI 和甲骨文的这场合作背后仍然存在不小的风险。
首先,OpenAI 作为一家公司,远未实现盈利。相反,它正在不断亏损。今年 6 月,OpenAI 披露其年收入约为 100 亿美元,这还不到其每年用于建设数据中心和从其他数据中心运营商租用计算能力的 600 亿美元支出的五分之一。
与此同时,甲骨文将未来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押注于单一客户。它很可能不得不举债,以购买其计划中的数据中心所需的人工智能芯片。然而,甲骨文的债务负担相对于其现金持有量,已经远高于微软、亚马逊和 Meta 等其他云服务商,其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已经超过了其现金流,其总债务权益比高达 427%,而微软仅为 32%。
因此,OpenAI 和甲骨文的这场交易本质上一场赌博,押注的是 ChatGPT 的爆炸式增长将继续加速,并最终被全球数十亿消费者和数千家企业所使用。但它面临着来自谷歌等其他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激烈竞争。
但无论如何,全球 AI 市场对于算力的需求热潮,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一点在中国市场亦有体现:今年 8 月,中国电信研究院发布 《智算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25)》 显示,到 2035 年,人工智能将为中国的 GDP 贡献超过人民币 11 万亿元,大概占 GDP 的 4% 至 5%,可能带动算力的需求是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长。
(财联社)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