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从目前北交所 IPO 市场的现状来看,有大量的 IPO 公司涌向北交所市场,其数量远超申请沪市或深市 IPO 公司的数量。这些涌向北交所的 IPO 公司,有的虽然满足北交所上市条件,但却与北交所的市场定位并不相符。
据媒体报道,在严审 IPO 方面,北交所正在通过多轮递进式问询,对申报企业实施 「穿透式」 审查。
据统计,8 月以来,有 18 家北交所拟上市公司更新相关动态,其中 6 家披露第二轮审核问询函,2 家披露第三轮审核问询函,另有 10 家公司披露问询回复。
笔者梳理发现,监管问询内容明显向纵深推进,从传统财务数据核验延伸至业务实质与持续经营能力的多维审视,聚焦业绩可持续性、募投项目合理性及收入真实性三大核心维度,反映出北交所从源头上严把入口关、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监管导向。
毫无疑问,在严审 IPO 的问题上,北交所这种多轮递进式问询,对 IPO 公司实施 「穿透式」 审查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它对于严把入口关、提升 IPO 公司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过,从北交所 IPO 市场的现状来看,从北交所的市场定位来看,以及从北交所与深沪交易所的市场分工来看,在严审 IPO 方面,北交所有必要对三类 IPO 公司说 「不」。
从目前北交所 IPO 市场的现状来看,有大量的 IPO 公司涌向北交所市场,其数量远超申请沪市或深市 IPO 公司的数量。这些涌向北交所的 IPO 公司,有的虽然满足北交所上市条件,但却与北交所的市场定位并不相符。
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对象 「更早、更小、更新」,尤其是 「专精特新」 企业,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而上交所主板突出 「大盘蓝筹」 特色,服务大型成熟企业;科创板则聚焦硬科技产业。深交所主板侧重成长型企业,创业板主要服务于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
正是基于沪深北三个交易所的定位与分工不同,所以在面对大量的 IPO 公司涌向北交所市场时,北交所在严审 IPO 之时,有必要对这三类 IPO 公司说 「不」。
首先,是要对传统类型的 IPO 公司说 「不」。北交所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平台,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的 IPO 公司上市。而某些传统类型的企业与此定位并不相符。今年 6 月,有一家乳制品公司向北交所提交了 IPO 申请,该公司显然算不上是 「创新型」 企业。
其次,是要对大型企业或大中型企业说 「不」。北交所归根到底是一个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平台,大型企业或大中型企业并不属于北交所服务的范畴。而且北交所服务的中小企业还具有 「更早、更小、更新」 的特点。大型企业或大中型企业显然并不具备这些特点。然而,在现实中,并不乏某些符合大型企业或大中型企业标准的 IPO 公司向北交所递交 IPO 申请。比如,有的制造业类的 IPO 公司,营业收入超过了 4 亿元,职工人数超过千人,已经符合大型企业标准,北交所有必要将这样的公司拒之于 IPO 大门之外。
此外,就是要对成立时间超过 10 年的 IPO 公司说 「不」。在目前申请北交所上市的 IPO 公司中,有的公司成立时间超过了 20 年甚至是 30 年。这类公司明显不符合北交所对 IPO 公司提出的 「更早」 的要求。毕竟,北交所支持的是创业初期或早期的公司。为此,北交所的上市条件明显低于沪深市场。如果一家企业成立时间在 10 年以上,甚至超过了 20 年、30 年,这样的企业如果还不能做大做强,成长性显然是令人质疑的。北交所有必要跟这种长不大的企业说 「拜拜」。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责任编辑:13)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从目前北交所 IPO 市场的现状来看,有大量的 IPO 公司涌向北交所市场,其数量远超申请沪市或深市 IPO 公司的数量。这些涌向北交所的 IPO 公司,有的虽然满足北交所上市条件,但却与北交所的市场定位并不相符。
据媒体报道,在严审 IPO 方面,北交所正在通过多轮递进式问询,对申报企业实施 「穿透式」 审查。
据统计,8 月以来,有 18 家北交所拟上市公司更新相关动态,其中 6 家披露第二轮审核问询函,2 家披露第三轮审核问询函,另有 10 家公司披露问询回复。
笔者梳理发现,监管问询内容明显向纵深推进,从传统财务数据核验延伸至业务实质与持续经营能力的多维审视,聚焦业绩可持续性、募投项目合理性及收入真实性三大核心维度,反映出北交所从源头上严把入口关、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监管导向。
毫无疑问,在严审 IPO 的问题上,北交所这种多轮递进式问询,对 IPO 公司实施 「穿透式」 审查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它对于严把入口关、提升 IPO 公司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过,从北交所 IPO 市场的现状来看,从北交所的市场定位来看,以及从北交所与深沪交易所的市场分工来看,在严审 IPO 方面,北交所有必要对三类 IPO 公司说 「不」。
从目前北交所 IPO 市场的现状来看,有大量的 IPO 公司涌向北交所市场,其数量远超申请沪市或深市 IPO 公司的数量。这些涌向北交所的 IPO 公司,有的虽然满足北交所上市条件,但却与北交所的市场定位并不相符。
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对象 「更早、更小、更新」,尤其是 「专精特新」 企业,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而上交所主板突出 「大盘蓝筹」 特色,服务大型成熟企业;科创板则聚焦硬科技产业。深交所主板侧重成长型企业,创业板主要服务于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
正是基于沪深北三个交易所的定位与分工不同,所以在面对大量的 IPO 公司涌向北交所市场时,北交所在严审 IPO 之时,有必要对这三类 IPO 公司说 「不」。
首先,是要对传统类型的 IPO 公司说 「不」。北交所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平台,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的 IPO 公司上市。而某些传统类型的企业与此定位并不相符。今年 6 月,有一家乳制品公司向北交所提交了 IPO 申请,该公司显然算不上是 「创新型」 企业。
其次,是要对大型企业或大中型企业说 「不」。北交所归根到底是一个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平台,大型企业或大中型企业并不属于北交所服务的范畴。而且北交所服务的中小企业还具有 「更早、更小、更新」 的特点。大型企业或大中型企业显然并不具备这些特点。然而,在现实中,并不乏某些符合大型企业或大中型企业标准的 IPO 公司向北交所递交 IPO 申请。比如,有的制造业类的 IPO 公司,营业收入超过了 4 亿元,职工人数超过千人,已经符合大型企业标准,北交所有必要将这样的公司拒之于 IPO 大门之外。
此外,就是要对成立时间超过 10 年的 IPO 公司说 「不」。在目前申请北交所上市的 IPO 公司中,有的公司成立时间超过了 20 年甚至是 30 年。这类公司明显不符合北交所对 IPO 公司提出的 「更早」 的要求。毕竟,北交所支持的是创业初期或早期的公司。为此,北交所的上市条件明显低于沪深市场。如果一家企业成立时间在 10 年以上,甚至超过了 20 年、30 年,这样的企业如果还不能做大做强,成长性显然是令人质疑的。北交所有必要跟这种长不大的企业说 「拜拜」。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责任编辑:13)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从目前北交所 IPO 市场的现状来看,有大量的 IPO 公司涌向北交所市场,其数量远超申请沪市或深市 IPO 公司的数量。这些涌向北交所的 IPO 公司,有的虽然满足北交所上市条件,但却与北交所的市场定位并不相符。
据媒体报道,在严审 IPO 方面,北交所正在通过多轮递进式问询,对申报企业实施 「穿透式」 审查。
据统计,8 月以来,有 18 家北交所拟上市公司更新相关动态,其中 6 家披露第二轮审核问询函,2 家披露第三轮审核问询函,另有 10 家公司披露问询回复。
笔者梳理发现,监管问询内容明显向纵深推进,从传统财务数据核验延伸至业务实质与持续经营能力的多维审视,聚焦业绩可持续性、募投项目合理性及收入真实性三大核心维度,反映出北交所从源头上严把入口关、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监管导向。
毫无疑问,在严审 IPO 的问题上,北交所这种多轮递进式问询,对 IPO 公司实施 「穿透式」 审查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它对于严把入口关、提升 IPO 公司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过,从北交所 IPO 市场的现状来看,从北交所的市场定位来看,以及从北交所与深沪交易所的市场分工来看,在严审 IPO 方面,北交所有必要对三类 IPO 公司说 「不」。
从目前北交所 IPO 市场的现状来看,有大量的 IPO 公司涌向北交所市场,其数量远超申请沪市或深市 IPO 公司的数量。这些涌向北交所的 IPO 公司,有的虽然满足北交所上市条件,但却与北交所的市场定位并不相符。
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对象 「更早、更小、更新」,尤其是 「专精特新」 企业,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而上交所主板突出 「大盘蓝筹」 特色,服务大型成熟企业;科创板则聚焦硬科技产业。深交所主板侧重成长型企业,创业板主要服务于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
正是基于沪深北三个交易所的定位与分工不同,所以在面对大量的 IPO 公司涌向北交所市场时,北交所在严审 IPO 之时,有必要对这三类 IPO 公司说 「不」。
首先,是要对传统类型的 IPO 公司说 「不」。北交所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平台,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的 IPO 公司上市。而某些传统类型的企业与此定位并不相符。今年 6 月,有一家乳制品公司向北交所提交了 IPO 申请,该公司显然算不上是 「创新型」 企业。
其次,是要对大型企业或大中型企业说 「不」。北交所归根到底是一个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平台,大型企业或大中型企业并不属于北交所服务的范畴。而且北交所服务的中小企业还具有 「更早、更小、更新」 的特点。大型企业或大中型企业显然并不具备这些特点。然而,在现实中,并不乏某些符合大型企业或大中型企业标准的 IPO 公司向北交所递交 IPO 申请。比如,有的制造业类的 IPO 公司,营业收入超过了 4 亿元,职工人数超过千人,已经符合大型企业标准,北交所有必要将这样的公司拒之于 IPO 大门之外。
此外,就是要对成立时间超过 10 年的 IPO 公司说 「不」。在目前申请北交所上市的 IPO 公司中,有的公司成立时间超过了 20 年甚至是 30 年。这类公司明显不符合北交所对 IPO 公司提出的 「更早」 的要求。毕竟,北交所支持的是创业初期或早期的公司。为此,北交所的上市条件明显低于沪深市场。如果一家企业成立时间在 10 年以上,甚至超过了 20 年、30 年,这样的企业如果还不能做大做强,成长性显然是令人质疑的。北交所有必要跟这种长不大的企业说 「拜拜」。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责任编辑:13)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从目前北交所 IPO 市场的现状来看,有大量的 IPO 公司涌向北交所市场,其数量远超申请沪市或深市 IPO 公司的数量。这些涌向北交所的 IPO 公司,有的虽然满足北交所上市条件,但却与北交所的市场定位并不相符。
据媒体报道,在严审 IPO 方面,北交所正在通过多轮递进式问询,对申报企业实施 「穿透式」 审查。
据统计,8 月以来,有 18 家北交所拟上市公司更新相关动态,其中 6 家披露第二轮审核问询函,2 家披露第三轮审核问询函,另有 10 家公司披露问询回复。
笔者梳理发现,监管问询内容明显向纵深推进,从传统财务数据核验延伸至业务实质与持续经营能力的多维审视,聚焦业绩可持续性、募投项目合理性及收入真实性三大核心维度,反映出北交所从源头上严把入口关、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监管导向。
毫无疑问,在严审 IPO 的问题上,北交所这种多轮递进式问询,对 IPO 公司实施 「穿透式」 审查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它对于严把入口关、提升 IPO 公司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过,从北交所 IPO 市场的现状来看,从北交所的市场定位来看,以及从北交所与深沪交易所的市场分工来看,在严审 IPO 方面,北交所有必要对三类 IPO 公司说 「不」。
从目前北交所 IPO 市场的现状来看,有大量的 IPO 公司涌向北交所市场,其数量远超申请沪市或深市 IPO 公司的数量。这些涌向北交所的 IPO 公司,有的虽然满足北交所上市条件,但却与北交所的市场定位并不相符。
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对象 「更早、更小、更新」,尤其是 「专精特新」 企业,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而上交所主板突出 「大盘蓝筹」 特色,服务大型成熟企业;科创板则聚焦硬科技产业。深交所主板侧重成长型企业,创业板主要服务于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
正是基于沪深北三个交易所的定位与分工不同,所以在面对大量的 IPO 公司涌向北交所市场时,北交所在严审 IPO 之时,有必要对这三类 IPO 公司说 「不」。
首先,是要对传统类型的 IPO 公司说 「不」。北交所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平台,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的 IPO 公司上市。而某些传统类型的企业与此定位并不相符。今年 6 月,有一家乳制品公司向北交所提交了 IPO 申请,该公司显然算不上是 「创新型」 企业。
其次,是要对大型企业或大中型企业说 「不」。北交所归根到底是一个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平台,大型企业或大中型企业并不属于北交所服务的范畴。而且北交所服务的中小企业还具有 「更早、更小、更新」 的特点。大型企业或大中型企业显然并不具备这些特点。然而,在现实中,并不乏某些符合大型企业或大中型企业标准的 IPO 公司向北交所递交 IPO 申请。比如,有的制造业类的 IPO 公司,营业收入超过了 4 亿元,职工人数超过千人,已经符合大型企业标准,北交所有必要将这样的公司拒之于 IPO 大门之外。
此外,就是要对成立时间超过 10 年的 IPO 公司说 「不」。在目前申请北交所上市的 IPO 公司中,有的公司成立时间超过了 20 年甚至是 30 年。这类公司明显不符合北交所对 IPO 公司提出的 「更早」 的要求。毕竟,北交所支持的是创业初期或早期的公司。为此,北交所的上市条件明显低于沪深市场。如果一家企业成立时间在 10 年以上,甚至超过了 20 年、30 年,这样的企业如果还不能做大做强,成长性显然是令人质疑的。北交所有必要跟这种长不大的企业说 「拜拜」。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责任编辑: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