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techweb】
【】10 月 11 日消息,美国 AI 领域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复杂合作网络。
「一切都始于算力。」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在与英伟达的合作声明中这样强调。然而仅仅几周后,OpenAI 却 「转身」 与英伟达的竞争对手 AMD 达成了重磅合作。
在 AI 浪潮席卷全球的 2025 年,这种老牌芯片巨头与新锐 AI 公司之间的复杂整合似乎正成为行业新范式。但是充斥其中的 「资本」 计算又让行业生出催化万亿级泡沫的担忧。
算力换股权
9 月 22 日,英伟达与 OpenAI 的标志性合作令人瞩目:双方将共同建设至少 10 吉瓦的 AI 数据中心,配备数百万块英伟达 GPU。
为支持这一部署,英伟达计划向 OpenAI 投资至多 1000 亿美元。而 OpenAI 将用现金向英伟达购买芯片;英伟达通过投资获得 OpenAI 的非控股股份。
这种模式将芯片采购与股权投资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一合作标志着双方关系的重大转变。英伟达 CEO 黄仁勋指出,这与 OpenAI 的协议是双方的 「首次直接商业合作」,改变了 OpenAI 通过微软 Azure 云服务间接购买英伟达技术的模式。
然而,合作格局远不止于此。
就在与英伟达宣布合作 2 周后,10 月 6 日,OpenAI 又与 AMD 达成了一项多年期、多代产品的战略协议。

AMD 向 OpenAI 发行了最多 1.6 亿股认股权证,相当于该公司约 10% 的股权,而 OpenAI 则承诺部署高达 6 吉瓦的 AMD 算力。
OpenAI 的这两次合作的核心都是 「资金+硬件」 的深度绑定,也将芯片采购与股权投资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不仅仅是商业买卖,更是一场深度绑定的战略联盟。
不同的是,OpenAI 将成为 AMD 的股东之一,而与英伟达的交易则恰恰相反,英伟达将成为 OpenAI 的股东。
这种 「算力换股权」 的模式正成为新的行业范式,只是换谁的股权,成为合作双方话语权分量的注脚。
制衡高手,还是泡沫?
针对 OpenAI 的操作,360 创始人周鸿祎认为,这是 OpenAI 在玩一场精巧的制衡术,这种制衡策略的核心在于保障 OpenAI 自身的 「算力安全」。

周鸿祎表示,现在 OpenAI 的周活用户突破 8 亿了,每分钟要处理 60 亿 token 的 API 调用,每周消耗的 token 更是高达 180 万亿。但英伟达一年也就产几百万颗高端 GPU,这点量给 OpenAI 根本不够塞牙缝。OpenAI CEO 奥特曼早算过了,要满足需求至少得 1 亿颗 GPU,这相当于要投 3 万亿美元。
除了 GPU 不够用,成本压力也快把 OpenAI 压垮了。英伟达的 H100 GPU 一颗就要 3 万美金,而 AMD 的 MI300X 才 15000 美金,价格直接差一半,就按买 100 万颗算,选 AMD 能省 150 亿,这可是 OpenAI 去年一整年营收的 1.5 倍。
根据公开报道,2024 年 OpenAI 的算力支出占营收的 42%,其中 80% 流向了英伟达,单一供应商依赖度极高。英伟达最先进的芯片下单后需等待 8-12 个月,这与 AI 模型快速迭代的需求形成了尖锐矛盾。
「既想要英伟达的技术壁垒,又要 AMD 的性价比,还要让两家互相咬自己坐收算力霸权的余利。更厉害的是时间把控,两家供应商的首批发货都定在 2026 年下半年,奥特曼早就打好了算盘,要是英伟达延期交货就用 AMD 的货补,要是 AMD 掉链子就马上加进英伟达的单。这就等于给两家都上了紧箍咒,谁不听话订单就全给对方。」 周鸿祎分析道,AI 行业里,算力比石油还金贵。谁能控制芯片供应链,谁就能主导 AI 的未来。而奥特曼这一步棋已经把两大供应商都绑上了自己的战车。
但是,从资本来看,OpenAI 与英伟达、AMD 的这些交易更像是一场 「资金自循环」:用英伟达给的钱,买英伟达的 GPU。
这些 「循环交易」 正在引发业内对资本泡沫的深切担忧。
哈佛肯尼迪学院的资深研究员保罗·卡瓦奥 (Paulo Carvao) 将这一轮 AI 投资,与 90 年代互联网泡沫做了对比。
他指出:「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循环交易多集中在互联网初创公司间的广告和交叉销售,企业通过相互采购来虚增表面业绩。现在,这种模式换了外壳,点击率变成了算力,广告投放变成了芯片采购,但背后的逻辑几乎一模一样。如今的 AI 公司虽拥有实体产品和真实客户,但其支出速度仍远超盈利增长。」
咨询公司 Bain & Company 估计,每年需要 5000 亿美元的投资才能满足 AI 需求,直至 2030 年。这样的巨额投入如果不能产生相应回报,很可能引发市场回调。
事实上,尽管技术潜力巨大,但 OpenAI 这样的核心参与者仍远未实现盈利,还存在商业模型尚未跑通的核心问题。
2025 年上半年 OpenAI 营收约 43 亿美元、净亏损 135 亿美元。根据 OpenAI 的预计,到 2030 年其才能开始产生正向现金流。而在此之前,仅租赁云服务供应商服务器所需的累计成本预计将高达约 4.5 万亿美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与老牌有钱企业绑定成为 AI 公司的必然选择。
没有传统科技巨头的资金和算力支持,AI 公司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领先地位。
在与芯片大厂合作之前,OpenAI 就已经与云服务商微软有过 「亲密联姻」,作为 OpenAI 的主要战略伙伴和投资者,微软自 2019 年以来已对其投资超过 130 亿美元。
近期,OpenAI CEO 奥特曼还透露,更多类似的大规模合作正在酝酿之中。
在 OpenAI CEO 这场争夺 AI 未来统治权的战略布局中,当热潮退去,留下的会是真正推动时代的基石,还是一地鸡毛?一个关键的观察节点或许在英伟达与 AMD 两大芯片巨头同为 2026 年下半年的交付截止日期。
现在,倒计时,已经正式开始。
【文章来源:techweb】
【】10 月 11 日消息,美国 AI 领域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复杂合作网络。
「一切都始于算力。」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在与英伟达的合作声明中这样强调。然而仅仅几周后,OpenAI 却 「转身」 与英伟达的竞争对手 AMD 达成了重磅合作。
在 AI 浪潮席卷全球的 2025 年,这种老牌芯片巨头与新锐 AI 公司之间的复杂整合似乎正成为行业新范式。但是充斥其中的 「资本」 计算又让行业生出催化万亿级泡沫的担忧。
算力换股权
9 月 22 日,英伟达与 OpenAI 的标志性合作令人瞩目:双方将共同建设至少 10 吉瓦的 AI 数据中心,配备数百万块英伟达 GPU。
为支持这一部署,英伟达计划向 OpenAI 投资至多 1000 亿美元。而 OpenAI 将用现金向英伟达购买芯片;英伟达通过投资获得 OpenAI 的非控股股份。
这种模式将芯片采购与股权投资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一合作标志着双方关系的重大转变。英伟达 CEO 黄仁勋指出,这与 OpenAI 的协议是双方的 「首次直接商业合作」,改变了 OpenAI 通过微软 Azure 云服务间接购买英伟达技术的模式。
然而,合作格局远不止于此。
就在与英伟达宣布合作 2 周后,10 月 6 日,OpenAI 又与 AMD 达成了一项多年期、多代产品的战略协议。

AMD 向 OpenAI 发行了最多 1.6 亿股认股权证,相当于该公司约 10% 的股权,而 OpenAI 则承诺部署高达 6 吉瓦的 AMD 算力。
OpenAI 的这两次合作的核心都是 「资金+硬件」 的深度绑定,也将芯片采购与股权投资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不仅仅是商业买卖,更是一场深度绑定的战略联盟。
不同的是,OpenAI 将成为 AMD 的股东之一,而与英伟达的交易则恰恰相反,英伟达将成为 OpenAI 的股东。
这种 「算力换股权」 的模式正成为新的行业范式,只是换谁的股权,成为合作双方话语权分量的注脚。
制衡高手,还是泡沫?
针对 OpenAI 的操作,360 创始人周鸿祎认为,这是 OpenAI 在玩一场精巧的制衡术,这种制衡策略的核心在于保障 OpenAI 自身的 「算力安全」。

周鸿祎表示,现在 OpenAI 的周活用户突破 8 亿了,每分钟要处理 60 亿 token 的 API 调用,每周消耗的 token 更是高达 180 万亿。但英伟达一年也就产几百万颗高端 GPU,这点量给 OpenAI 根本不够塞牙缝。OpenAI CEO 奥特曼早算过了,要满足需求至少得 1 亿颗 GPU,这相当于要投 3 万亿美元。
除了 GPU 不够用,成本压力也快把 OpenAI 压垮了。英伟达的 H100 GPU 一颗就要 3 万美金,而 AMD 的 MI300X 才 15000 美金,价格直接差一半,就按买 100 万颗算,选 AMD 能省 150 亿,这可是 OpenAI 去年一整年营收的 1.5 倍。
根据公开报道,2024 年 OpenAI 的算力支出占营收的 42%,其中 80% 流向了英伟达,单一供应商依赖度极高。英伟达最先进的芯片下单后需等待 8-12 个月,这与 AI 模型快速迭代的需求形成了尖锐矛盾。
「既想要英伟达的技术壁垒,又要 AMD 的性价比,还要让两家互相咬自己坐收算力霸权的余利。更厉害的是时间把控,两家供应商的首批发货都定在 2026 年下半年,奥特曼早就打好了算盘,要是英伟达延期交货就用 AMD 的货补,要是 AMD 掉链子就马上加进英伟达的单。这就等于给两家都上了紧箍咒,谁不听话订单就全给对方。」 周鸿祎分析道,AI 行业里,算力比石油还金贵。谁能控制芯片供应链,谁就能主导 AI 的未来。而奥特曼这一步棋已经把两大供应商都绑上了自己的战车。
但是,从资本来看,OpenAI 与英伟达、AMD 的这些交易更像是一场 「资金自循环」:用英伟达给的钱,买英伟达的 GPU。
这些 「循环交易」 正在引发业内对资本泡沫的深切担忧。
哈佛肯尼迪学院的资深研究员保罗·卡瓦奥 (Paulo Carvao) 将这一轮 AI 投资,与 90 年代互联网泡沫做了对比。
他指出:「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循环交易多集中在互联网初创公司间的广告和交叉销售,企业通过相互采购来虚增表面业绩。现在,这种模式换了外壳,点击率变成了算力,广告投放变成了芯片采购,但背后的逻辑几乎一模一样。如今的 AI 公司虽拥有实体产品和真实客户,但其支出速度仍远超盈利增长。」
咨询公司 Bain & Company 估计,每年需要 5000 亿美元的投资才能满足 AI 需求,直至 2030 年。这样的巨额投入如果不能产生相应回报,很可能引发市场回调。
事实上,尽管技术潜力巨大,但 OpenAI 这样的核心参与者仍远未实现盈利,还存在商业模型尚未跑通的核心问题。
2025 年上半年 OpenAI 营收约 43 亿美元、净亏损 135 亿美元。根据 OpenAI 的预计,到 2030 年其才能开始产生正向现金流。而在此之前,仅租赁云服务供应商服务器所需的累计成本预计将高达约 4.5 万亿美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与老牌有钱企业绑定成为 AI 公司的必然选择。
没有传统科技巨头的资金和算力支持,AI 公司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领先地位。
在与芯片大厂合作之前,OpenAI 就已经与云服务商微软有过 「亲密联姻」,作为 OpenAI 的主要战略伙伴和投资者,微软自 2019 年以来已对其投资超过 130 亿美元。
近期,OpenAI CEO 奥特曼还透露,更多类似的大规模合作正在酝酿之中。
在 OpenAI CEO 这场争夺 AI 未来统治权的战略布局中,当热潮退去,留下的会是真正推动时代的基石,还是一地鸡毛?一个关键的观察节点或许在英伟达与 AMD 两大芯片巨头同为 2026 年下半年的交付截止日期。
现在,倒计时,已经正式开始。
【文章来源:techweb】
【】10 月 11 日消息,美国 AI 领域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复杂合作网络。
「一切都始于算力。」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在与英伟达的合作声明中这样强调。然而仅仅几周后,OpenAI 却 「转身」 与英伟达的竞争对手 AMD 达成了重磅合作。
在 AI 浪潮席卷全球的 2025 年,这种老牌芯片巨头与新锐 AI 公司之间的复杂整合似乎正成为行业新范式。但是充斥其中的 「资本」 计算又让行业生出催化万亿级泡沫的担忧。
算力换股权
9 月 22 日,英伟达与 OpenAI 的标志性合作令人瞩目:双方将共同建设至少 10 吉瓦的 AI 数据中心,配备数百万块英伟达 GPU。
为支持这一部署,英伟达计划向 OpenAI 投资至多 1000 亿美元。而 OpenAI 将用现金向英伟达购买芯片;英伟达通过投资获得 OpenAI 的非控股股份。
这种模式将芯片采购与股权投资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一合作标志着双方关系的重大转变。英伟达 CEO 黄仁勋指出,这与 OpenAI 的协议是双方的 「首次直接商业合作」,改变了 OpenAI 通过微软 Azure 云服务间接购买英伟达技术的模式。
然而,合作格局远不止于此。
就在与英伟达宣布合作 2 周后,10 月 6 日,OpenAI 又与 AMD 达成了一项多年期、多代产品的战略协议。

AMD 向 OpenAI 发行了最多 1.6 亿股认股权证,相当于该公司约 10% 的股权,而 OpenAI 则承诺部署高达 6 吉瓦的 AMD 算力。
OpenAI 的这两次合作的核心都是 「资金+硬件」 的深度绑定,也将芯片采购与股权投资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不仅仅是商业买卖,更是一场深度绑定的战略联盟。
不同的是,OpenAI 将成为 AMD 的股东之一,而与英伟达的交易则恰恰相反,英伟达将成为 OpenAI 的股东。
这种 「算力换股权」 的模式正成为新的行业范式,只是换谁的股权,成为合作双方话语权分量的注脚。
制衡高手,还是泡沫?
针对 OpenAI 的操作,360 创始人周鸿祎认为,这是 OpenAI 在玩一场精巧的制衡术,这种制衡策略的核心在于保障 OpenAI 自身的 「算力安全」。

周鸿祎表示,现在 OpenAI 的周活用户突破 8 亿了,每分钟要处理 60 亿 token 的 API 调用,每周消耗的 token 更是高达 180 万亿。但英伟达一年也就产几百万颗高端 GPU,这点量给 OpenAI 根本不够塞牙缝。OpenAI CEO 奥特曼早算过了,要满足需求至少得 1 亿颗 GPU,这相当于要投 3 万亿美元。
除了 GPU 不够用,成本压力也快把 OpenAI 压垮了。英伟达的 H100 GPU 一颗就要 3 万美金,而 AMD 的 MI300X 才 15000 美金,价格直接差一半,就按买 100 万颗算,选 AMD 能省 150 亿,这可是 OpenAI 去年一整年营收的 1.5 倍。
根据公开报道,2024 年 OpenAI 的算力支出占营收的 42%,其中 80% 流向了英伟达,单一供应商依赖度极高。英伟达最先进的芯片下单后需等待 8-12 个月,这与 AI 模型快速迭代的需求形成了尖锐矛盾。
「既想要英伟达的技术壁垒,又要 AMD 的性价比,还要让两家互相咬自己坐收算力霸权的余利。更厉害的是时间把控,两家供应商的首批发货都定在 2026 年下半年,奥特曼早就打好了算盘,要是英伟达延期交货就用 AMD 的货补,要是 AMD 掉链子就马上加进英伟达的单。这就等于给两家都上了紧箍咒,谁不听话订单就全给对方。」 周鸿祎分析道,AI 行业里,算力比石油还金贵。谁能控制芯片供应链,谁就能主导 AI 的未来。而奥特曼这一步棋已经把两大供应商都绑上了自己的战车。
但是,从资本来看,OpenAI 与英伟达、AMD 的这些交易更像是一场 「资金自循环」:用英伟达给的钱,买英伟达的 GPU。
这些 「循环交易」 正在引发业内对资本泡沫的深切担忧。
哈佛肯尼迪学院的资深研究员保罗·卡瓦奥 (Paulo Carvao) 将这一轮 AI 投资,与 90 年代互联网泡沫做了对比。
他指出:「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循环交易多集中在互联网初创公司间的广告和交叉销售,企业通过相互采购来虚增表面业绩。现在,这种模式换了外壳,点击率变成了算力,广告投放变成了芯片采购,但背后的逻辑几乎一模一样。如今的 AI 公司虽拥有实体产品和真实客户,但其支出速度仍远超盈利增长。」
咨询公司 Bain & Company 估计,每年需要 5000 亿美元的投资才能满足 AI 需求,直至 2030 年。这样的巨额投入如果不能产生相应回报,很可能引发市场回调。
事实上,尽管技术潜力巨大,但 OpenAI 这样的核心参与者仍远未实现盈利,还存在商业模型尚未跑通的核心问题。
2025 年上半年 OpenAI 营收约 43 亿美元、净亏损 135 亿美元。根据 OpenAI 的预计,到 2030 年其才能开始产生正向现金流。而在此之前,仅租赁云服务供应商服务器所需的累计成本预计将高达约 4.5 万亿美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与老牌有钱企业绑定成为 AI 公司的必然选择。
没有传统科技巨头的资金和算力支持,AI 公司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领先地位。
在与芯片大厂合作之前,OpenAI 就已经与云服务商微软有过 「亲密联姻」,作为 OpenAI 的主要战略伙伴和投资者,微软自 2019 年以来已对其投资超过 130 亿美元。
近期,OpenAI CEO 奥特曼还透露,更多类似的大规模合作正在酝酿之中。
在 OpenAI CEO 这场争夺 AI 未来统治权的战略布局中,当热潮退去,留下的会是真正推动时代的基石,还是一地鸡毛?一个关键的观察节点或许在英伟达与 AMD 两大芯片巨头同为 2026 年下半年的交付截止日期。
现在,倒计时,已经正式开始。
【文章来源:techweb】
【】10 月 11 日消息,美国 AI 领域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复杂合作网络。
「一切都始于算力。」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在与英伟达的合作声明中这样强调。然而仅仅几周后,OpenAI 却 「转身」 与英伟达的竞争对手 AMD 达成了重磅合作。
在 AI 浪潮席卷全球的 2025 年,这种老牌芯片巨头与新锐 AI 公司之间的复杂整合似乎正成为行业新范式。但是充斥其中的 「资本」 计算又让行业生出催化万亿级泡沫的担忧。
算力换股权
9 月 22 日,英伟达与 OpenAI 的标志性合作令人瞩目:双方将共同建设至少 10 吉瓦的 AI 数据中心,配备数百万块英伟达 GPU。
为支持这一部署,英伟达计划向 OpenAI 投资至多 1000 亿美元。而 OpenAI 将用现金向英伟达购买芯片;英伟达通过投资获得 OpenAI 的非控股股份。
这种模式将芯片采购与股权投资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一合作标志着双方关系的重大转变。英伟达 CEO 黄仁勋指出,这与 OpenAI 的协议是双方的 「首次直接商业合作」,改变了 OpenAI 通过微软 Azure 云服务间接购买英伟达技术的模式。
然而,合作格局远不止于此。
就在与英伟达宣布合作 2 周后,10 月 6 日,OpenAI 又与 AMD 达成了一项多年期、多代产品的战略协议。

AMD 向 OpenAI 发行了最多 1.6 亿股认股权证,相当于该公司约 10% 的股权,而 OpenAI 则承诺部署高达 6 吉瓦的 AMD 算力。
OpenAI 的这两次合作的核心都是 「资金+硬件」 的深度绑定,也将芯片采购与股权投资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不仅仅是商业买卖,更是一场深度绑定的战略联盟。
不同的是,OpenAI 将成为 AMD 的股东之一,而与英伟达的交易则恰恰相反,英伟达将成为 OpenAI 的股东。
这种 「算力换股权」 的模式正成为新的行业范式,只是换谁的股权,成为合作双方话语权分量的注脚。
制衡高手,还是泡沫?
针对 OpenAI 的操作,360 创始人周鸿祎认为,这是 OpenAI 在玩一场精巧的制衡术,这种制衡策略的核心在于保障 OpenAI 自身的 「算力安全」。

周鸿祎表示,现在 OpenAI 的周活用户突破 8 亿了,每分钟要处理 60 亿 token 的 API 调用,每周消耗的 token 更是高达 180 万亿。但英伟达一年也就产几百万颗高端 GPU,这点量给 OpenAI 根本不够塞牙缝。OpenAI CEO 奥特曼早算过了,要满足需求至少得 1 亿颗 GPU,这相当于要投 3 万亿美元。
除了 GPU 不够用,成本压力也快把 OpenAI 压垮了。英伟达的 H100 GPU 一颗就要 3 万美金,而 AMD 的 MI300X 才 15000 美金,价格直接差一半,就按买 100 万颗算,选 AMD 能省 150 亿,这可是 OpenAI 去年一整年营收的 1.5 倍。
根据公开报道,2024 年 OpenAI 的算力支出占营收的 42%,其中 80% 流向了英伟达,单一供应商依赖度极高。英伟达最先进的芯片下单后需等待 8-12 个月,这与 AI 模型快速迭代的需求形成了尖锐矛盾。
「既想要英伟达的技术壁垒,又要 AMD 的性价比,还要让两家互相咬自己坐收算力霸权的余利。更厉害的是时间把控,两家供应商的首批发货都定在 2026 年下半年,奥特曼早就打好了算盘,要是英伟达延期交货就用 AMD 的货补,要是 AMD 掉链子就马上加进英伟达的单。这就等于给两家都上了紧箍咒,谁不听话订单就全给对方。」 周鸿祎分析道,AI 行业里,算力比石油还金贵。谁能控制芯片供应链,谁就能主导 AI 的未来。而奥特曼这一步棋已经把两大供应商都绑上了自己的战车。
但是,从资本来看,OpenAI 与英伟达、AMD 的这些交易更像是一场 「资金自循环」:用英伟达给的钱,买英伟达的 GPU。
这些 「循环交易」 正在引发业内对资本泡沫的深切担忧。
哈佛肯尼迪学院的资深研究员保罗·卡瓦奥 (Paulo Carvao) 将这一轮 AI 投资,与 90 年代互联网泡沫做了对比。
他指出:「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循环交易多集中在互联网初创公司间的广告和交叉销售,企业通过相互采购来虚增表面业绩。现在,这种模式换了外壳,点击率变成了算力,广告投放变成了芯片采购,但背后的逻辑几乎一模一样。如今的 AI 公司虽拥有实体产品和真实客户,但其支出速度仍远超盈利增长。」
咨询公司 Bain & Company 估计,每年需要 5000 亿美元的投资才能满足 AI 需求,直至 2030 年。这样的巨额投入如果不能产生相应回报,很可能引发市场回调。
事实上,尽管技术潜力巨大,但 OpenAI 这样的核心参与者仍远未实现盈利,还存在商业模型尚未跑通的核心问题。
2025 年上半年 OpenAI 营收约 43 亿美元、净亏损 135 亿美元。根据 OpenAI 的预计,到 2030 年其才能开始产生正向现金流。而在此之前,仅租赁云服务供应商服务器所需的累计成本预计将高达约 4.5 万亿美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与老牌有钱企业绑定成为 AI 公司的必然选择。
没有传统科技巨头的资金和算力支持,AI 公司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领先地位。
在与芯片大厂合作之前,OpenAI 就已经与云服务商微软有过 「亲密联姻」,作为 OpenAI 的主要战略伙伴和投资者,微软自 2019 年以来已对其投资超过 130 亿美元。
近期,OpenAI CEO 奥特曼还透露,更多类似的大规模合作正在酝酿之中。
在 OpenAI CEO 这场争夺 AI 未来统治权的战略布局中,当热潮退去,留下的会是真正推动时代的基石,还是一地鸡毛?一个关键的观察节点或许在英伟达与 AMD 两大芯片巨头同为 2026 年下半年的交付截止日期。
现在,倒计时,已经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