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财联社
商业航天产业热度继续升温,山东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 《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 「《若干措施》」) 明确提出,到 2027 年山东将实现年产 100 发运载火箭、150 颗商业卫星的产能目标,商业航天产业规模突破 500 亿元,全力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新高地。
山东省工信厅副厅长焉杰介绍,《若干措施》 聚焦于落实国家航天发展有关要求、巩固提升山东的发射能力建设、锻强商业航天产业链条三个方面。
据悉,此次山东省将围绕火箭卫星研发制造、数据开发应用,以及新材料、零部件、元器件、集成电路等航天关联配套领域发展,在技术创新、人才招引、企业培育、产业集聚、生态优化等方面给予支持,共包括 6 个方面 18 条措施。
其中,瞄准巩固东方航天港的 「海上发射优势」 和全省的 「液体火箭试验优势」,山东将对海上发射项目,按照不超过有关保费总额 35% 的比例,给予每个项目不超过 300 万元的保险补贴。突出 「航天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 融合发展,对符合相关规定的卫星数据算力交易场景和卫星应用大模型产品,分别给予每个不超过 500 万元和 100 万元奖补。
同时,《若干措施》 提出,支持烟台打造山东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核心区,推动济南、泰安打造省会都市圈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引导青岛打造卫星应用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各市结合特色优势参与航天产业协作配套。每年,山东将培育遴选 10 家左右具备核心技术竞争力、配套服务水平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商业航天配套企业,给予每家不超过 100 万元奖补,鼓励商业航天全域、全产业链发展。
在技术创新方面,支持国家级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组建省级商业航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此外,统筹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保障,鼓励 「金融链主」 发挥作用。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在商业航天领域,山东的政策发力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商业航天成为各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上海、广东、海南、四川等多个省份密集出台支持政策,着力点各具特色。
其中,上海在今年上半年提出,将系统优化布局商业航天产业,构建 「火箭-卫星-终端-服务」 全产业链集聚发展生态,将商业航天产业链打造成为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产业链,全面建设重复使用火箭创新高地、低成本商业卫星规模制造高地、重点行业应用服务高地。
上海计划到 2027 年,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 1000 亿元左右。标志性产品产业化规模放量,商业火箭总装制造能力每年 100 发、商业卫星智能制造能力每年 1000 颗、应用终端批量制造能力每年 100 万个。
今年 8 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 《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2025—2028 年)》 明确,打造商业航天应用 「首场景」。加快推动卫星互联网服务在低空经济、移动通信、物流运输、智慧城市、太空挖矿、太空旅游、应急救援等前沿领域落地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创新示范项目,计划到 2026 年,广东省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力争达到 3000 亿元。
海南省则在今年的相关政策文件中提出,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着力培育文昌国际航天城航天产业集群,建设航天重大科创基地,壮大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推动商业航天发射场核心能力提升,加快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卫星超级工厂建设,开工建设卫星部组件制造中心、火箭大部段制造中心等项目,积极引进商业航天企业布局总装总测能力,推动星、箭、场一体化发展。
(财联社)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