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 10 月 20 日电 四大证券报内容精华摘要如下:
中国证券报
•强化枢纽功能 A 股含 「科」 量跃升
近五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到 57.5 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稳中有升,较 「十三五」 末提升 2.8 个百分点,达到 31.6%;「十四五」 期间,交易所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超 52.4 万亿元,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已累计发行 1.77 万亿元,有力支持科技强国战略;截至二季度末,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参与投资了九成的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过半数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一组数据折射出 「十四五」 期间资本市场助力科技创新的实践轨迹,A 股含 「科」 量实现跃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 「加速度」,得益于投融资两端协调发展的市场功能持续完善,以及政策持续向 「新」 倾斜。分析人士认为,展望 「十五五」,相关政策有望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与服务生态,推动更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 「硬科技」 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突破物联边界 eSIM 技术迈入商用新阶段
近日,苹果公司 CEO 蒂姆·库克在苹果直播间宣布,国行 iPhone Air 手机将于 10 月 22 日正式发售。这一备受关注的苹果新机型今年 9 月就已经全球发布,但因为当时中国大陆市场的 eSIM 手机业务商用许可尚未落地而未能同步开启发售。直到 10 月 13 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先后官宣已正式获得开展 eSIM 手机运营服务商用的批复,并全面上线 eSIM 手机办理业务。这意味着 eSIM 技术在国内正式突破物联网、智能穿戴的边界,迈入了手机端的商用新阶段。中国联通市场部副总经理尹少春告诉记者,eSIM 绝非简单的 「物理 SIM 卡替代方案」,而是推动通信行业 「终端形态革新、服务模式重构、产业生态升级」 的关键基础设施,将为用户带来全新智能体验,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追求长期业绩口碑 新发基金规模主动 「限高」
近期新发的公募基金中,基金管理人主动采取规模 「限高」 正在成为趋势。记者注意到,多位知名基金经理 「挂帅」 的含权新品,普遍设置了相对较低的首次募集规模上限。闫思倩管理的鹏华制造升级、李剑锋管理的易方达港股通科技、赵伟管理的富国医药升级等,均已按照首次募集规模上限迅速结束募集并宣告成立,拟由蓝小康管理的中欧价值领航也宣告一日结募。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一方面,部分基金管理人希望通过控制初始规模,为基金经理预留充足的空间以打磨投资策略,避免规模过大对操作效率形成干扰,以扎实的业绩建立投资者信任;另一方面,部分渠道也在主动压降首发规模上限,并且基于后续的业绩考核以决定持营安排,通过提升持有体验与投资者形成良性的互动。整体来看,行业追求首发规模的习惯正在改变,产品的长期生命力将成为重中之重。
上海证券报
•上交所将以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营造中长期资金入市良好生态
「上交所将始终锚定服务国家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营造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良好生态,不断增强市场的包容性、适应性和吸引力。」10 月 18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副理事长霍瑞戎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 上海苏河湾大会上表示。霍瑞戎称,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需要企业来推进落实,上交所在中国证监会坚强领导下适应新变化、新特点,持续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上交所以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积极夯实上市公司长期向好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上交所以设立科创板等重大改革为契机,系统提升服务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质量和效益。
•多家公司并购项目三季度 「落地」 「业绩增厚+产业协同」 效应可期
近日,爱柯迪发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配套募资实施情况报告书,其中披露收购标的卓尔博 71% 股权已于 9 月底过户至公司名下,10 月 10 日,用于购买标的股权发行的新增股份已完成登记,这意味着爱柯迪的并购交易进程又向前迈进一步。政策暖风频吹下,并购重组市场持续升温。不少上市公司以高质量产业并购为主线,向新质生产力聚焦,一批标志性案例涌现。记者梳理发现,三季度以来,综艺股份、广西广电等一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已实施完毕,在为增厚全年业绩奠定基础的同时,也为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把握中长期趋势 公募基金围绕三大方向 「掘金」
近期市场有所调整,公募基金正重新审视并调整投资策略。机构人士认为,A 股和港股向上的基础依然稳固,短期事件不足以改变整体趋势。科技仍是中长期最值得期待的投资主线,同时从策略层面看,新能源和新消费中的部分景气细分方向在市场轮动中或有所表现,在资产配置上应均衡布局。
•性价比与确定性凸显 红利资产获资金青睐
节后,出于 「高切低」 需求、科技板块调整后缺乏主线、四季度日历效应等因素,部分资金转向红利资产,这也导致近期一批红利基金实施集中限购。业内人士认为,在科技成长行情后,红利资产回落到相对低位,可能成为市场青睐的方向。
证券时报
•年内新发基金数量超去年全年 股基占比创近 15 年新高
随着今年 A 股市市场不断走牛,资金借道股票型基金持续涌入 A 股。截至 2025 年 10 月 19 日,今年以来新成立基金总数达 1163 只,已超越 2024 年全年的 1135 只。尽管 2025 年尚未结束,但新成立基金数量已实现超越,显示出基金市场的强劲复苏态势。其中,股票型基金呈现爆发式增长,新成立数量达到 661 只,发行规模达到 3393.96 亿元,占总发行规模的 37.45%,这一比例创下 2011 年以来的近 15 年新高。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发行市场的结构变化反映了资金流向的转变。随着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公募基金正成为资金流入 A 股市场的重要渠道。股票型基金发行回暖,既体现了投资者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信心,也预示着权益投资黄金期或将延续。若 A 股盈利周期进一步确认,四季度权益类基金发行有望延续回升态势。
•多因素推动资金持续涌入 黄金类 ETF「吸金」 又 「吸睛」
上周,国际金价再度走强,盘中一度刷新纪录。黄金类 ETF 的管理规模同步扩张,投资热度明显升温。多家公募机构认为,本轮金价攀升受地缘风险、全球信用体系和资金流动性等因素共同推动,全球央行与机构资金持续增持,进一步强化了黄金的上涨逻辑。展望后市,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短期或面临高位震荡,但中长期支撑因素仍在,黄金作为核心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和韧性持续凸显。
•新发消费 ETF 募集放量 公募仓位切换望偏向内需逻辑
今年来,基金经理对重仓消费股一直兴趣不够,消费股及消费主题基金业绩表现惨淡,业绩突出的消费基金往往呈现实质性的风格漂移。然而,当机构投资者开始预期风险偏好回落以及内需在稳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时,消费基金的资金募集在四季度开始突然加速。此外,部分科技基金在科技股下跌之际净值却出现上升,这种净值走势与此前披露的十大重仓股走势明显偏离的情况,表明一些科技基金已经开始转入防御阶段。
证券日报
•两项货币政策工具落地满一年 长钱入市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去年 10 月 18 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创设了两项支持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首期额度合计 8000 亿元。政策 「活水」,贵在长流。一年来,两项货币工具通过逆周期调节,为市场注入数千亿元资金,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降低 A 股波动率,增强了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其中,互换便利开展两次操作,累计金额 1050 亿元,参与机构从 20 家扩容至 40 家。同时,近 700 家上市公司、主要股东披露使用回购增持贷款,贷款上限合计超 3300 亿元。在政策持续优化与资金落地的双重推动下,A 股市场企稳回升态势逐步巩固,为 「长钱」 入市进一步打开了空间。
•各地聚焦民生领域 启动新一轮消费券发放
湖南省商务厅联合省财政厅 10 月 18 日发布公告称,将于今年 10 月份至 12 月份在全省范围内开展 「乐享湖南·湘当有惠」 消费券发放活动。本次消费券发放总金额达 1 亿元,重点覆盖餐饮、加油、家政服务、美容美发四大民生消费领域。除湖南外,湖北、云南、贵州、浙江、安徽等多地也纷纷启动新一轮消费券发放活动,以提振消费活力,为年底消费旺季预热。这是继 9 月份多地发放消费券之后,又一轮覆盖更广、周期更长的促消费行动,释放出地方政府进一步稳增长、促消费的明确信号。
•月内 ETF「吸金」 近 1000 亿元 权益类贡献超九成
10 月份以来,A 股市场震荡中蕴含机遇,ETF 市场凭借其交易便捷、透明度高、成本低廉等优势,成为资金入市的重要通道,展现出强劲的 「吸金」 能力。数据显示,截至 10 月 17 日,10 月份以来 ETF 市场净流入额达 991.61 亿元。其中,权益类 ETF 贡献 924.57 亿元,占比超九成,成为推动 ETF 市场资金流入的核心力量。同时,指数基金发行也十分活跃,已有 50 余只指数基金 (包括指数增强型、联接基金) 计划月内发行。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在国内政策红利释放与全球市场波动加剧的双重背景下,资金既可以通过行业主题 ETF 布局结构性机会,又能借商品型 ETF 对冲风险。多家基金公司则依托特色指数产品寻求差异化突破,ETF 市场的配置价值与公募基金行业生态正同步升级。
编辑:王媛媛
声明:新华财经 (中国金融信息网) 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