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界面新闻
今年以来,商业航天领域密集迎来 IPO 消息。
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有八家商业航天企业正在 IPO 进程中,其中六家企业的 IPO 辅导在 7-10 月这四个月内宣布,分别是蓝箭航天、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星河动力、屹信航天、微纳星空。
八家准备上市的商业航天公司中,五家是火箭企业,占比超 60%。
衡量火箭企业实力很关键的一环是发射能力。
整体看,五家火箭企业的业务重心、发射情况均有所差别。目前发射次数多的企业,均聚焦于固体火箭,比如星河动力、中科宇航。
相对于液体火箭,固体火箭的运载能力通常更小,技术难度更低。固体火箭最大的桎梏是,其无法实现可重复使用以降低发射成本。

表一:火箭企业基本信息制图:马悦然

表二:卫星企业基本信息制图:马悦然
已经进行了 20 次谷神星一号发射的星河动力,是国内火箭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表现最佳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
谷神星一号是小型固体火箭。星河动力凭借该火箭,已服务 27 家卫星客户,将 85 颗卫星载荷送入太空。
因此,在上述企业中,星河动力更早适应了高密度发射周期,也率先实现了商业闭环。不过,该公司的液体火箭智神星一号还没有进行发射任务,该箭型的设计低轨运载能力 5 吨,相对其他液体火箭较小。
另一家在固体火箭领域持续稳定发射的企业,是中科宇航。
该公司有中科院力学所背景,也是国内第一家混合所有制商业火箭企业。相对于其他民营企业而言,中科宇航强大的股东背景,可能助力其在资本市场上更 「吃香」。
截至目前,中科宇航的力箭一号已经八次发射成功,已将 73 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入轨载荷总质量超 9 吨。其中,三次完成国际订单履约,该公司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实现外星搭载发射的民商火箭。
同是固体火箭,力箭一号 500 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 1.5 吨,大幅高于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的 0.3 吨。
作为表中成立最早的商业火箭企业星际荣耀,早在 2020 年就启动了 IPO 辅导。其上市计划仍在推进中,但一直未披露招股书等内容。
从业务角度看,星际荣耀的发展历经坎坷。2019 年,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遥一运载火箭成功入轨,成为中国首枚实现高精度入轨的民营运载火箭。这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唯一拥有能够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运载火箭民营企业的国家。
2021-2022 年,双曲线一号接连经历了三次发射失败。2023 年取得两次发射成功,但去年再次发射失利。今年 7 月,双曲线一号遥十发射成功。

表三:火箭企业发射情况制图:马悦然
除了上述三家固体火箭,两家专注于液体火箭的企业——蓝箭航天和天兵科技,在业内备受瞩目。它们目前的发射次数并不多,但每次都赚足了眼球。
蓝箭航天是中国最早一批成立的商业航天企业,目前进行了四次成功的发射。
2018 年 10 月,该公司固体火箭朱雀一号,进行了国内首次民营运载火箭的入轨发射,但发射失败。此后,其专注于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朱雀二号的研发,并最终在 2023 年 7 月发射成功,当年完成连续入轨。
朱雀二号创下多个历史之最。其先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SpaceX) 的星舰,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也是国内首款连续发射成功的民商液体运载火箭。
今年,蓝箭航天将进行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的首飞。
朱雀三号于 2023 年 8 月正式立项,是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一款大运力、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的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可在执行轨道发射任务后自主高精度返回,在回收场实现软着陆并重复使用,主要面向大型星座组网任务。
10 月 18 日-10 月 20 日,朱雀三号遥一运载火箭已完成首飞任务的第一阶段工作,即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
日前,马斯克还在社交平台上评论朱雀三号称:「中国的可复用火箭在猎鹰 9 号架构中加入了星舰的一些特性,例如使用不锈钢和液氧甲烷,这将使其能够超越猎鹰 9 号。」 但其也表示 「星舰属于另一个等级」。
马斯克次日进一步发文称,如果一切顺利,朱雀三号可能会在五年内超过猎鹰,到那时 SpaceX 已开始发射星舰了。

图片来源:马斯克社交平台

图片来源:马斯克社交平台
如果朱雀三号顺利完成首飞,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节点。蓝箭航天的市场地位和公司估值,也将因此大幅度提升,加速其上市进程。
天兵科技的液体火箭发射时间更早,但区别于蓝箭,其使用的是液体煤油推进剂。
2023 年 4 月 2 日,天兵科技的天龙二号遥一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该公司成为 20 多年来全球第一家首飞即成的民营企业。天龙二号也同时创造了中国商业航天首款成功入轨的液体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彼时,天兵科技是商业航天赛道中横空出世的新星。
作为可重复使用火箭,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被业内寄予厚望,此前数据显示,天龙三号起飞质量 590 吨,起飞推力 770 吨,近地轨道运力 17 吨,太阳同步轨道运力 14 吨,以液氧和煤油作为主推进剂,产品性能对标 SpaceX 的猎鹰 9 号。
天龙三号计划于 2025 年底完成首飞。最新动态是,今年 10 月 24 日,天龙三号顺利完成了 「一箭 36 星」 分离试验。
除了火箭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下游客户的动态也牵动着行业走向。
在经历此前采购因供应商不足而流标后,今年 7 月,垣信卫星发布的 「一箭 18 星」 采购服务招标方案,放宽了对商业航天企业的要求,允许 「投标产品在 2025 年 12 月底前完成首飞即可」。蓝箭航天、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三家公司最终入围。
垣信卫星是千帆星座的运营商,肩负着低轨卫星互联网组网的重任。这三家企业的入围,某种程度上显示出垣信对他们首飞兑现能力的信心,以及下游客户和市场对这三家公司箭型的认可。
相对于火箭企业,卫星企业略显低调。
今年 8 月披露正在 IPO 辅导的屹信航天,成立于 2018 年,主要从事微小卫星星载测控通信产品及地面测控系统研发,并覆盖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卫星载荷及信息技术咨询等多元领域。
屹信航天是天启卫星 (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2024 年第二次批组卫星物联网载荷的主要参研单位。该组卫星发射入轨后,仅去年,屹信航天已为 26 颗在轨卫星配套物联网载荷。
微纳星空成立于 2017 年,主要从事卫星整星、地面站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业务,可提供 「一站式 」 星地一体化交付服务。
官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成功研制并发射 28 颗卫星,目前,微纳星空已构建起年产大于 60 颗卫星的研制能力。
在这几家卫星企业中,国星宇航 IPO 进度最快,已经提交了港股 IPO。
今年 5 月,国星宇航成功发射了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该公司未来计划用 2800 颗计算卫星,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基算力网络。
对于属于重资产行业的商业航天而言,融资能力也是判断企业能否成功上市的重要维度。
根据天眼查 APP 以及公开信息,星际荣耀、蓝箭航天、天兵科技均最少已经进行了 13 轮融资。整体看,火箭企业的融资轮数和融资量,显著高于卫星企业。

制图:马悦然
近期,业内出现了多笔大额融资。
例如,10 月 9 日,天兵科技宣布完成近 25 亿元 Pre-D 轮和 D 轮新增融资,用于火箭及发动机批产备产备料、新一代发动机与火箭研制等。
9 月 28 日,星河动力完成 D 轮融资,融资总额共计 24 亿元,用于加快其 「智神星」 系列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谷神星二号」 中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及相关生产、测试、发射能力建设。
9 月 18 日,星际荣耀完成 D+轮融资首批资金 7 亿元交割,募集资金将重点用于双曲线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研发、落地成都市双流区的火箭生产基地项目的建设,以及绵阳市涪城区发动机产线的建设。
资金密集流入体现出市场对商业航天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
从需求侧看,在手机直连卫星等消费级需求持续释放、全球轨道资源竞争日趋加剧,以及支撑 6G 与空天一体化发展等背景下,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即将迎来爆发。
与此同时,随着产业成熟度提升,国家支持政策持续推出,助推了商业航天板块热度。
6 月 18 日,证监会发布 《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推出深化改革的 「1+6」 政策措施,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其中指出,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
证监会表示,对于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企业,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将面向优质科技型企业试点 IPO 预先审阅机制等。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迅速激活了市场。在商业航天领域,一场资本抢滩热潮正加速上演。

(界面新闻)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