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
  • 热门
  • 所有
  • 外汇
  • 24 小时
  • 期货
  • 基金
  • 贵金属
  • 股票
中国成唯一下滑市场! 苹果再失守,谁蚕食了份额?

中国成唯一下滑市场! 苹果再失守,谁蚕食了份额?

2025 年 11 月 3 日

中韩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2025 年 11 月 4 日

公募 FOF 年内最高涨 68%;中央汇金持有 ETF 规模约为 1.55 万亿元丨天赐良基早参

2025 年 11 月 4 日
荷兰安世断供东莞工厂 内部人员:国内还在正常出货!三家大型代理商最新回应

荷兰安世断供东莞工厂 内部人员:国内还在正常出货!三家大型代理商最新回应

2025 年 11 月 4 日
广告
华尔街死多头突然「踩刹车」:美股年底反弹要黄?

华尔街死多头突然 「踩刹车」:美股年底反弹要黄?

2025 年 11 月 4 日
三大指数午后翻红!11月首个交易日,又一批悲观者沉默了

三大指数午后翻红!11 月首个交易日,又一批悲观者沉默了

2025 年 11 月 4 日
美股三大指数走势分化 美光科技涨近6% 英伟达涨超4%

美股三大指数走势分化 美光科技涨近 6% 英伟达涨超 4%

2025 年 11 月 4 日

深化产融结合 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 年 11 月 4 日
美电动车市场急刹车:联邦补贴到期后福特、现代销量暴跌

美电动车市场急刹车:联邦补贴到期后福特、现代销量暴跌

2025 年 11 月 4 日
外交部最新发声!对瑞典免签,延长对法国等国免签!恢复赴加拿大团队游业务

外交部最新发声!对瑞典免签,延长对法国等国免签!恢复赴加拿大团队游业务

2025 年 11 月 4 日

美国时隔 20 多年再启动核试验?美官员一番话让外界猜测

2025 年 11 月 4 日

摩根士丹利:盈利支撑美股,但仍需警惕两大风险!

2025 年 11 月 4 日

ETF 规模速报 | 沪深 300ETF 净流入超 50 亿元,化工 ETF 净流出超 4 亿元

2025 年 11 月 4 日
金桂财经
广告
2025 年 11 月 4 日 星期二
联系我们
合作建议
  • 首页
  • 24 小时
  • 全球金融
  • 股市风云
  • 基金动态
  • 金财眼
  • 期货新闻
  • 期货研报
  • 外汇市场
  • 贵金属
  • 未来科技
  • 登录& 注册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页
  • 24 小时
  • 全球金融
  • 股市风云
  • 基金动态
  • 金财眼
  • 期货新闻
  • 期货研报
  • 外汇市场
  • 贵金属
  • 未来科技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金桂财经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中国成唯一下滑市场! 苹果再失守,谁蚕食了份额?

来自 金桂财经
2025 年 11 月 3 日
在 全球
0

【文章来源:techweb】

上一财季业绩刚有所好转,苹果大中华区的营收便再次下滑。

2025 财年第四财季,苹果大中华区营收同比下降 3.6%,也成为全球唯一业绩下滑的市场。苹果 CEO 库克给出的原因是,主要是供应限制导致 iPhone 销量环比下降。

不过专家认为,苹果中国区营收下滑源于内外部双重压力。内部看,iPhone 主力机型升级幅度有限,难以激发用户的换机欲望。iPhone Air 发售延迟,也直接冲击第四财季销量;从外部看,面临本土品牌强势崛起与消费偏好变迁,华为的回归直接冲击了苹果在中国高端市场的份额。内外因交织下,苹果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大中华区再成唯一下滑市场

近日,苹果公布了 2025 财年第四财季财报。报告显示,苹果公司第四财季总净营收为 1024.66 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949.30 亿美元相比增长 8%;净利润为 274.66 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147.36 亿美元相比增长 86%;每股摊薄收益为 1.85 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0.97 美元相比实现增长。

苹果公司第四财季每股收益和营收均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期,从而推动其财报发布当天盘后股价上涨逾 3%,突破 52 周最高价。

不过,该财季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并不理想。

第四财季,苹果大中华区营收为 144.93 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150.33 亿美元相比下降 3.6%;对比之下,美洲、欧洲、日本、亚太其他地区的营收均实现同比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自 2023 年第三财季起,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便开始下滑,其中季度跌幅最高达 13%。2025 财年第二财季时,苹果大中华区收入 160.02 亿美元,同比下降 2.26%,同样是唯一负增长的地区。直到第三财季,苹果凭借 618 大促降价措施,终于扭转了大中华区营收连续 7 个季度下滑的颓势。

在电话会议中,苹果 CEO 库克解释大中华区营收下滑时,给出的原因主要受 iPhone 销量下滑的影响,而 iPhone 销量环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供应限制。因此,可以说是供应限制导致了业绩下滑。

他解释称,面临的限制并非在于产能本身,而是苹果预估的 iPhone 16 系列产量略低于实际需求。也就是说,苹果本可以卖得更多。至于 iPhone 17 系列,苹果看到用户对产品的需求非常强劲。因此,苹果在第四财季积压了大量订单。

iPhone Air 延期 「背锅」?

对于苹果大中华区业绩下滑,专家们给出了与库克不同的解释。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向 《BUG》 栏目表示,内部原因方面,苹果近年产品创新速度有所放缓,iPhone 等主力机型升级幅度有限,难以激发用户的换机欲望。同时,苹果的定价策略保持高位,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对消费者吸引力减弱。软件生态方面,苹果对中国本土化需求响应不够及时,例如部分生活服务功能接入不如国产厂商深入。

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加剧是重要因素。国产手机品牌在折叠屏、快充等差异化创新上进展迅速,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也向 《BUG》 栏目指出,苹果中国区营收下滑源于内外部双重压力。内部看,产品节奏失衡与 AI 技术短板凸显:iPhone Air 因仅支持 eSIM 且国内运营商未适配,发售延迟至 10 月 22 日,直接冲击第四财季销量;生成式 AI 布局滞后于中国厂商,智能化体验不足削弱产品吸引力。外部则面临本土品牌强势崛起与消费偏好变迁:华为等国产厂商在高端市场突破显著,中低端通过性价比策略挤压苹果空间;经济环境波动叠加国产品牌认可度提升,高价 iPhone 需求承压。内外因交织下,苹果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仅支持 eSIM 的 iPhone Air 在国内市场未如期上市,也确实打乱了苹果的计划。9 月 12 日,iPhone 17 系列正式开启预购,而 iPhone Air 却未在当天同步开启预购。苹果公司当时回应称,正与监管机构紧密合作,力争尽快在中国推出。三大运营商当时尚未准备好 eSIM 手机业务是主要的障碍。一直到 10 月 17 日,iPhone Air 才开启预购,并于 10 月 22 日起正式发售。

不过,主打轻薄的 iPhone Air 的用户反馈也两极分化。在社交媒体上,有用户总结称,手感确实很好,但为了轻薄也牺牲了很多配置,比如只有单扬声器,音质差、音量小;电池小、续航一般。另外,还有多位用户吐槽,iPhone Air 的后盖比较脆弱,在没有经受很大磕碰的情况下出现了后盖碎裂。

日前,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表示,iPhone Air 需求低于预期,导致供应链已经开始缩减产能和出货量。预计到 2026 年一季度,大多数供应商的产能会缩减 80% 以上,部分出货前置时间较长的零组件预计在 2025 年底前停产。郭明錤还提到,回溯苹果过往推出的机型,无论是 mini、Plus 还是如今的 Air,都未能成功开拓出新的市场区隔与定位。

高端地位正在动摇

对于中国市场的颓势,库克在电话会议中表示,目前苹果门店流量同比增长显著,iPhone 17 系列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综上,预计在新一财季营收将逐步恢复增长。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向 《BUG》 栏目表示,未来苹果在中国市场将面临更多挑战。首先是 AI 技术落地速度,国产厂商正在快速将大模型等 AI 能力整合到手机中,而苹果的 AI 布局相对谨慎;其次是本土化竞争,中国厂商更擅长把握本地用户需求,在系统优化、生态互联等方面更具优势。此外,供应链调整、数据合规要求等也都是苹果需要应对的课题。

他特别提到,华为回归对苹果的影响是深远的。华为凭借品牌忠诚度和技术突破,正在重建其高端市场地位,这直接冲击了苹果在中国高端市场的份额。更关键的是,华为带动了国产供应链和技术自信,可能改变消费者对高端手机的认知标准。

他同时指出,苹果依然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忠实的用户群体,若能加速创新节奏、优化定价策略、加强本土化服务,仍有机会保持市场地位。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高端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苹果需要更积极地适应这一变化。

实际上,除了华为,一直喊出对标苹果的小米也有新动作。iPhone 17 系列发布后不久,小米也随后推出了小米 17 系列,并且在中高配版本上推出了与众不同的背屏设计,给出了不一样的玩法。10 月,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小米 17 系列销量已超过 100 万台,比往代速度更快;不久前,卢伟冰进一步透露,小米 17 系列的总销量比上一代增长 30%,其中 Pro 版本占比超 80%。

紧随其后,OPPO、vivo 等国产手机厂商们也纷纷出招。OPPO 发布 Find X9 系列,vivo 发布 X300 系列,而华为也即将在今年 11 月推出 Mate 80 系列。

值得注意的是,从苹果手中抢夺高端用户成为国产手机厂商们的共识。小米、OPPO 和 vivo 均在新一代手机系统中强调兼容苹果生态,连华为的鸿蒙 6 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华为在日前的鸿蒙 6 发布会上称,将支持与苹果 iOS / iPadOS / macOS 互传。

面对国产手机厂商们的围攻,以及目前中国市场的业绩下滑,苹果需要在新一财季中给出更好的表现。(张俊)

【文章来源:techweb】

上一财季业绩刚有所好转,苹果大中华区的营收便再次下滑。

2025 财年第四财季,苹果大中华区营收同比下降 3.6%,也成为全球唯一业绩下滑的市场。苹果 CEO 库克给出的原因是,主要是供应限制导致 iPhone 销量环比下降。

不过专家认为,苹果中国区营收下滑源于内外部双重压力。内部看,iPhone 主力机型升级幅度有限,难以激发用户的换机欲望。iPhone Air 发售延迟,也直接冲击第四财季销量;从外部看,面临本土品牌强势崛起与消费偏好变迁,华为的回归直接冲击了苹果在中国高端市场的份额。内外因交织下,苹果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大中华区再成唯一下滑市场

近日,苹果公布了 2025 财年第四财季财报。报告显示,苹果公司第四财季总净营收为 1024.66 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949.30 亿美元相比增长 8%;净利润为 274.66 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147.36 亿美元相比增长 86%;每股摊薄收益为 1.85 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0.97 美元相比实现增长。

苹果公司第四财季每股收益和营收均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期,从而推动其财报发布当天盘后股价上涨逾 3%,突破 52 周最高价。

不过,该财季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并不理想。

第四财季,苹果大中华区营收为 144.93 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150.33 亿美元相比下降 3.6%;对比之下,美洲、欧洲、日本、亚太其他地区的营收均实现同比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自 2023 年第三财季起,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便开始下滑,其中季度跌幅最高达 13%。2025 财年第二财季时,苹果大中华区收入 160.02 亿美元,同比下降 2.26%,同样是唯一负增长的地区。直到第三财季,苹果凭借 618 大促降价措施,终于扭转了大中华区营收连续 7 个季度下滑的颓势。

在电话会议中,苹果 CEO 库克解释大中华区营收下滑时,给出的原因主要受 iPhone 销量下滑的影响,而 iPhone 销量环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供应限制。因此,可以说是供应限制导致了业绩下滑。

他解释称,面临的限制并非在于产能本身,而是苹果预估的 iPhone 16 系列产量略低于实际需求。也就是说,苹果本可以卖得更多。至于 iPhone 17 系列,苹果看到用户对产品的需求非常强劲。因此,苹果在第四财季积压了大量订单。

iPhone Air 延期 「背锅」?

对于苹果大中华区业绩下滑,专家们给出了与库克不同的解释。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向 《BUG》 栏目表示,内部原因方面,苹果近年产品创新速度有所放缓,iPhone 等主力机型升级幅度有限,难以激发用户的换机欲望。同时,苹果的定价策略保持高位,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对消费者吸引力减弱。软件生态方面,苹果对中国本土化需求响应不够及时,例如部分生活服务功能接入不如国产厂商深入。

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加剧是重要因素。国产手机品牌在折叠屏、快充等差异化创新上进展迅速,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也向 《BUG》 栏目指出,苹果中国区营收下滑源于内外部双重压力。内部看,产品节奏失衡与 AI 技术短板凸显:iPhone Air 因仅支持 eSIM 且国内运营商未适配,发售延迟至 10 月 22 日,直接冲击第四财季销量;生成式 AI 布局滞后于中国厂商,智能化体验不足削弱产品吸引力。外部则面临本土品牌强势崛起与消费偏好变迁:华为等国产厂商在高端市场突破显著,中低端通过性价比策略挤压苹果空间;经济环境波动叠加国产品牌认可度提升,高价 iPhone 需求承压。内外因交织下,苹果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仅支持 eSIM 的 iPhone Air 在国内市场未如期上市,也确实打乱了苹果的计划。9 月 12 日,iPhone 17 系列正式开启预购,而 iPhone Air 却未在当天同步开启预购。苹果公司当时回应称,正与监管机构紧密合作,力争尽快在中国推出。三大运营商当时尚未准备好 eSIM 手机业务是主要的障碍。一直到 10 月 17 日,iPhone Air 才开启预购,并于 10 月 22 日起正式发售。

不过,主打轻薄的 iPhone Air 的用户反馈也两极分化。在社交媒体上,有用户总结称,手感确实很好,但为了轻薄也牺牲了很多配置,比如只有单扬声器,音质差、音量小;电池小、续航一般。另外,还有多位用户吐槽,iPhone Air 的后盖比较脆弱,在没有经受很大磕碰的情况下出现了后盖碎裂。

日前,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表示,iPhone Air 需求低于预期,导致供应链已经开始缩减产能和出货量。预计到 2026 年一季度,大多数供应商的产能会缩减 80% 以上,部分出货前置时间较长的零组件预计在 2025 年底前停产。郭明錤还提到,回溯苹果过往推出的机型,无论是 mini、Plus 还是如今的 Air,都未能成功开拓出新的市场区隔与定位。

高端地位正在动摇

对于中国市场的颓势,库克在电话会议中表示,目前苹果门店流量同比增长显著,iPhone 17 系列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综上,预计在新一财季营收将逐步恢复增长。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向 《BUG》 栏目表示,未来苹果在中国市场将面临更多挑战。首先是 AI 技术落地速度,国产厂商正在快速将大模型等 AI 能力整合到手机中,而苹果的 AI 布局相对谨慎;其次是本土化竞争,中国厂商更擅长把握本地用户需求,在系统优化、生态互联等方面更具优势。此外,供应链调整、数据合规要求等也都是苹果需要应对的课题。

他特别提到,华为回归对苹果的影响是深远的。华为凭借品牌忠诚度和技术突破,正在重建其高端市场地位,这直接冲击了苹果在中国高端市场的份额。更关键的是,华为带动了国产供应链和技术自信,可能改变消费者对高端手机的认知标准。

他同时指出,苹果依然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忠实的用户群体,若能加速创新节奏、优化定价策略、加强本土化服务,仍有机会保持市场地位。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高端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苹果需要更积极地适应这一变化。

实际上,除了华为,一直喊出对标苹果的小米也有新动作。iPhone 17 系列发布后不久,小米也随后推出了小米 17 系列,并且在中高配版本上推出了与众不同的背屏设计,给出了不一样的玩法。10 月,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小米 17 系列销量已超过 100 万台,比往代速度更快;不久前,卢伟冰进一步透露,小米 17 系列的总销量比上一代增长 30%,其中 Pro 版本占比超 80%。

紧随其后,OPPO、vivo 等国产手机厂商们也纷纷出招。OPPO 发布 Find X9 系列,vivo 发布 X300 系列,而华为也即将在今年 11 月推出 Mate 80 系列。

值得注意的是,从苹果手中抢夺高端用户成为国产手机厂商们的共识。小米、OPPO 和 vivo 均在新一代手机系统中强调兼容苹果生态,连华为的鸿蒙 6 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华为在日前的鸿蒙 6 发布会上称,将支持与苹果 iOS / iPadOS / macOS 互传。

面对国产手机厂商们的围攻,以及目前中国市场的业绩下滑,苹果需要在新一财季中给出更好的表现。(张俊)

YOU MAY ALSO LIKE

美国时隔 20 多年再启动核试验?美官员一番话让外界猜测

亚马逊领千亿大单入伙 一文盘点 OpenAI 签了多少 「愿景支票」

【文章来源:techweb】

上一财季业绩刚有所好转,苹果大中华区的营收便再次下滑。

2025 财年第四财季,苹果大中华区营收同比下降 3.6%,也成为全球唯一业绩下滑的市场。苹果 CEO 库克给出的原因是,主要是供应限制导致 iPhone 销量环比下降。

不过专家认为,苹果中国区营收下滑源于内外部双重压力。内部看,iPhone 主力机型升级幅度有限,难以激发用户的换机欲望。iPhone Air 发售延迟,也直接冲击第四财季销量;从外部看,面临本土品牌强势崛起与消费偏好变迁,华为的回归直接冲击了苹果在中国高端市场的份额。内外因交织下,苹果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大中华区再成唯一下滑市场

近日,苹果公布了 2025 财年第四财季财报。报告显示,苹果公司第四财季总净营收为 1024.66 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949.30 亿美元相比增长 8%;净利润为 274.66 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147.36 亿美元相比增长 86%;每股摊薄收益为 1.85 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0.97 美元相比实现增长。

苹果公司第四财季每股收益和营收均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期,从而推动其财报发布当天盘后股价上涨逾 3%,突破 52 周最高价。

不过,该财季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并不理想。

第四财季,苹果大中华区营收为 144.93 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150.33 亿美元相比下降 3.6%;对比之下,美洲、欧洲、日本、亚太其他地区的营收均实现同比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自 2023 年第三财季起,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便开始下滑,其中季度跌幅最高达 13%。2025 财年第二财季时,苹果大中华区收入 160.02 亿美元,同比下降 2.26%,同样是唯一负增长的地区。直到第三财季,苹果凭借 618 大促降价措施,终于扭转了大中华区营收连续 7 个季度下滑的颓势。

在电话会议中,苹果 CEO 库克解释大中华区营收下滑时,给出的原因主要受 iPhone 销量下滑的影响,而 iPhone 销量环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供应限制。因此,可以说是供应限制导致了业绩下滑。

他解释称,面临的限制并非在于产能本身,而是苹果预估的 iPhone 16 系列产量略低于实际需求。也就是说,苹果本可以卖得更多。至于 iPhone 17 系列,苹果看到用户对产品的需求非常强劲。因此,苹果在第四财季积压了大量订单。

iPhone Air 延期 「背锅」?

对于苹果大中华区业绩下滑,专家们给出了与库克不同的解释。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向 《BUG》 栏目表示,内部原因方面,苹果近年产品创新速度有所放缓,iPhone 等主力机型升级幅度有限,难以激发用户的换机欲望。同时,苹果的定价策略保持高位,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对消费者吸引力减弱。软件生态方面,苹果对中国本土化需求响应不够及时,例如部分生活服务功能接入不如国产厂商深入。

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加剧是重要因素。国产手机品牌在折叠屏、快充等差异化创新上进展迅速,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也向 《BUG》 栏目指出,苹果中国区营收下滑源于内外部双重压力。内部看,产品节奏失衡与 AI 技术短板凸显:iPhone Air 因仅支持 eSIM 且国内运营商未适配,发售延迟至 10 月 22 日,直接冲击第四财季销量;生成式 AI 布局滞后于中国厂商,智能化体验不足削弱产品吸引力。外部则面临本土品牌强势崛起与消费偏好变迁:华为等国产厂商在高端市场突破显著,中低端通过性价比策略挤压苹果空间;经济环境波动叠加国产品牌认可度提升,高价 iPhone 需求承压。内外因交织下,苹果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仅支持 eSIM 的 iPhone Air 在国内市场未如期上市,也确实打乱了苹果的计划。9 月 12 日,iPhone 17 系列正式开启预购,而 iPhone Air 却未在当天同步开启预购。苹果公司当时回应称,正与监管机构紧密合作,力争尽快在中国推出。三大运营商当时尚未准备好 eSIM 手机业务是主要的障碍。一直到 10 月 17 日,iPhone Air 才开启预购,并于 10 月 22 日起正式发售。

不过,主打轻薄的 iPhone Air 的用户反馈也两极分化。在社交媒体上,有用户总结称,手感确实很好,但为了轻薄也牺牲了很多配置,比如只有单扬声器,音质差、音量小;电池小、续航一般。另外,还有多位用户吐槽,iPhone Air 的后盖比较脆弱,在没有经受很大磕碰的情况下出现了后盖碎裂。

日前,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表示,iPhone Air 需求低于预期,导致供应链已经开始缩减产能和出货量。预计到 2026 年一季度,大多数供应商的产能会缩减 80% 以上,部分出货前置时间较长的零组件预计在 2025 年底前停产。郭明錤还提到,回溯苹果过往推出的机型,无论是 mini、Plus 还是如今的 Air,都未能成功开拓出新的市场区隔与定位。

高端地位正在动摇

对于中国市场的颓势,库克在电话会议中表示,目前苹果门店流量同比增长显著,iPhone 17 系列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综上,预计在新一财季营收将逐步恢复增长。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向 《BUG》 栏目表示,未来苹果在中国市场将面临更多挑战。首先是 AI 技术落地速度,国产厂商正在快速将大模型等 AI 能力整合到手机中,而苹果的 AI 布局相对谨慎;其次是本土化竞争,中国厂商更擅长把握本地用户需求,在系统优化、生态互联等方面更具优势。此外,供应链调整、数据合规要求等也都是苹果需要应对的课题。

他特别提到,华为回归对苹果的影响是深远的。华为凭借品牌忠诚度和技术突破,正在重建其高端市场地位,这直接冲击了苹果在中国高端市场的份额。更关键的是,华为带动了国产供应链和技术自信,可能改变消费者对高端手机的认知标准。

他同时指出,苹果依然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忠实的用户群体,若能加速创新节奏、优化定价策略、加强本土化服务,仍有机会保持市场地位。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高端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苹果需要更积极地适应这一变化。

实际上,除了华为,一直喊出对标苹果的小米也有新动作。iPhone 17 系列发布后不久,小米也随后推出了小米 17 系列,并且在中高配版本上推出了与众不同的背屏设计,给出了不一样的玩法。10 月,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小米 17 系列销量已超过 100 万台,比往代速度更快;不久前,卢伟冰进一步透露,小米 17 系列的总销量比上一代增长 30%,其中 Pro 版本占比超 80%。

紧随其后,OPPO、vivo 等国产手机厂商们也纷纷出招。OPPO 发布 Find X9 系列,vivo 发布 X300 系列,而华为也即将在今年 11 月推出 Mate 80 系列。

值得注意的是,从苹果手中抢夺高端用户成为国产手机厂商们的共识。小米、OPPO 和 vivo 均在新一代手机系统中强调兼容苹果生态,连华为的鸿蒙 6 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华为在日前的鸿蒙 6 发布会上称,将支持与苹果 iOS / iPadOS / macOS 互传。

面对国产手机厂商们的围攻,以及目前中国市场的业绩下滑,苹果需要在新一财季中给出更好的表现。(张俊)

【文章来源:techweb】

上一财季业绩刚有所好转,苹果大中华区的营收便再次下滑。

2025 财年第四财季,苹果大中华区营收同比下降 3.6%,也成为全球唯一业绩下滑的市场。苹果 CEO 库克给出的原因是,主要是供应限制导致 iPhone 销量环比下降。

不过专家认为,苹果中国区营收下滑源于内外部双重压力。内部看,iPhone 主力机型升级幅度有限,难以激发用户的换机欲望。iPhone Air 发售延迟,也直接冲击第四财季销量;从外部看,面临本土品牌强势崛起与消费偏好变迁,华为的回归直接冲击了苹果在中国高端市场的份额。内外因交织下,苹果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大中华区再成唯一下滑市场

近日,苹果公布了 2025 财年第四财季财报。报告显示,苹果公司第四财季总净营收为 1024.66 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949.30 亿美元相比增长 8%;净利润为 274.66 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147.36 亿美元相比增长 86%;每股摊薄收益为 1.85 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0.97 美元相比实现增长。

苹果公司第四财季每股收益和营收均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期,从而推动其财报发布当天盘后股价上涨逾 3%,突破 52 周最高价。

不过,该财季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并不理想。

第四财季,苹果大中华区营收为 144.93 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150.33 亿美元相比下降 3.6%;对比之下,美洲、欧洲、日本、亚太其他地区的营收均实现同比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自 2023 年第三财季起,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便开始下滑,其中季度跌幅最高达 13%。2025 财年第二财季时,苹果大中华区收入 160.02 亿美元,同比下降 2.26%,同样是唯一负增长的地区。直到第三财季,苹果凭借 618 大促降价措施,终于扭转了大中华区营收连续 7 个季度下滑的颓势。

在电话会议中,苹果 CEO 库克解释大中华区营收下滑时,给出的原因主要受 iPhone 销量下滑的影响,而 iPhone 销量环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供应限制。因此,可以说是供应限制导致了业绩下滑。

他解释称,面临的限制并非在于产能本身,而是苹果预估的 iPhone 16 系列产量略低于实际需求。也就是说,苹果本可以卖得更多。至于 iPhone 17 系列,苹果看到用户对产品的需求非常强劲。因此,苹果在第四财季积压了大量订单。

iPhone Air 延期 「背锅」?

对于苹果大中华区业绩下滑,专家们给出了与库克不同的解释。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向 《BUG》 栏目表示,内部原因方面,苹果近年产品创新速度有所放缓,iPhone 等主力机型升级幅度有限,难以激发用户的换机欲望。同时,苹果的定价策略保持高位,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对消费者吸引力减弱。软件生态方面,苹果对中国本土化需求响应不够及时,例如部分生活服务功能接入不如国产厂商深入。

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加剧是重要因素。国产手机品牌在折叠屏、快充等差异化创新上进展迅速,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也向 《BUG》 栏目指出,苹果中国区营收下滑源于内外部双重压力。内部看,产品节奏失衡与 AI 技术短板凸显:iPhone Air 因仅支持 eSIM 且国内运营商未适配,发售延迟至 10 月 22 日,直接冲击第四财季销量;生成式 AI 布局滞后于中国厂商,智能化体验不足削弱产品吸引力。外部则面临本土品牌强势崛起与消费偏好变迁:华为等国产厂商在高端市场突破显著,中低端通过性价比策略挤压苹果空间;经济环境波动叠加国产品牌认可度提升,高价 iPhone 需求承压。内外因交织下,苹果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仅支持 eSIM 的 iPhone Air 在国内市场未如期上市,也确实打乱了苹果的计划。9 月 12 日,iPhone 17 系列正式开启预购,而 iPhone Air 却未在当天同步开启预购。苹果公司当时回应称,正与监管机构紧密合作,力争尽快在中国推出。三大运营商当时尚未准备好 eSIM 手机业务是主要的障碍。一直到 10 月 17 日,iPhone Air 才开启预购,并于 10 月 22 日起正式发售。

不过,主打轻薄的 iPhone Air 的用户反馈也两极分化。在社交媒体上,有用户总结称,手感确实很好,但为了轻薄也牺牲了很多配置,比如只有单扬声器,音质差、音量小;电池小、续航一般。另外,还有多位用户吐槽,iPhone Air 的后盖比较脆弱,在没有经受很大磕碰的情况下出现了后盖碎裂。

日前,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表示,iPhone Air 需求低于预期,导致供应链已经开始缩减产能和出货量。预计到 2026 年一季度,大多数供应商的产能会缩减 80% 以上,部分出货前置时间较长的零组件预计在 2025 年底前停产。郭明錤还提到,回溯苹果过往推出的机型,无论是 mini、Plus 还是如今的 Air,都未能成功开拓出新的市场区隔与定位。

高端地位正在动摇

对于中国市场的颓势,库克在电话会议中表示,目前苹果门店流量同比增长显著,iPhone 17 系列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综上,预计在新一财季营收将逐步恢复增长。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向 《BUG》 栏目表示,未来苹果在中国市场将面临更多挑战。首先是 AI 技术落地速度,国产厂商正在快速将大模型等 AI 能力整合到手机中,而苹果的 AI 布局相对谨慎;其次是本土化竞争,中国厂商更擅长把握本地用户需求,在系统优化、生态互联等方面更具优势。此外,供应链调整、数据合规要求等也都是苹果需要应对的课题。

他特别提到,华为回归对苹果的影响是深远的。华为凭借品牌忠诚度和技术突破,正在重建其高端市场地位,这直接冲击了苹果在中国高端市场的份额。更关键的是,华为带动了国产供应链和技术自信,可能改变消费者对高端手机的认知标准。

他同时指出,苹果依然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忠实的用户群体,若能加速创新节奏、优化定价策略、加强本土化服务,仍有机会保持市场地位。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高端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苹果需要更积极地适应这一变化。

实际上,除了华为,一直喊出对标苹果的小米也有新动作。iPhone 17 系列发布后不久,小米也随后推出了小米 17 系列,并且在中高配版本上推出了与众不同的背屏设计,给出了不一样的玩法。10 月,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小米 17 系列销量已超过 100 万台,比往代速度更快;不久前,卢伟冰进一步透露,小米 17 系列的总销量比上一代增长 30%,其中 Pro 版本占比超 80%。

紧随其后,OPPO、vivo 等国产手机厂商们也纷纷出招。OPPO 发布 Find X9 系列,vivo 发布 X300 系列,而华为也即将在今年 11 月推出 Mate 80 系列。

值得注意的是,从苹果手中抢夺高端用户成为国产手机厂商们的共识。小米、OPPO 和 vivo 均在新一代手机系统中强调兼容苹果生态,连华为的鸿蒙 6 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华为在日前的鸿蒙 6 发布会上称,将支持与苹果 iOS / iPadOS / macOS 互传。

面对国产手机厂商们的围攻,以及目前中国市场的业绩下滑,苹果需要在新一财季中给出更好的表现。(张俊)

Search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一周热门

中韩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2025 年 11 月 4 日

公募 FOF 年内最高涨 68%;中央汇金持有 ETF 规模约为 1.55 万亿元丨天赐良基早参

2025 年 11 月 4 日
荷兰安世断供东莞工厂 内部人员:国内还在正常出货!三家大型代理商最新回应

荷兰安世断供东莞工厂 内部人员:国内还在正常出货!三家大型代理商最新回应

2025 年 11 月 4 日
华尔街死多头突然「踩刹车」:美股年底反弹要黄?

华尔街死多头突然 「踩刹车」:美股年底反弹要黄?

2025 年 11 月 4 日
三大指数午后翻红!11月首个交易日,又一批悲观者沉默了

三大指数午后翻红!11 月首个交易日,又一批悲观者沉默了

2025 年 11 月 4 日
美股三大指数走势分化 美光科技涨近6% 英伟达涨超4%

美股三大指数走势分化 美光科技涨近 6% 英伟达涨超 4%

2025 年 11 月 4 日

深化产融结合 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 年 11 月 4 日
美电动车市场急刹车:联邦补贴到期后福特、现代销量暴跌

美电动车市场急刹车:联邦补贴到期后福特、现代销量暴跌

2025 年 11 月 4 日
外交部最新发声!对瑞典免签,延长对法国等国免签!恢复赴加拿大团队游业务

外交部最新发声!对瑞典免签,延长对法国等国免签!恢复赴加拿大团队游业务

2025 年 11 月 4 日

美国时隔 20 多年再启动核试验?美官员一番话让外界猜测

2025 年 11 月 4 日
金桂财经

2025 年 11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 10 月    

近期动态

  • 中韩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 公募 FOF 年内最高涨 68%;中央汇金持有 ETF 规模约为 1.55 万亿元丨天赐良基早参
  • 荷兰安世断供东莞工厂 内部人员:国内还在正常出货!三家大型代理商最新回应
  • 华尔街死多头突然 「踩刹车」:美股年底反弹要黄?
  • 三大指数午后翻红!11 月首个交易日,又一批悲观者沉默了
  • 美股三大指数走势分化 美光科技涨近 6% 英伟达涨超 4%
广告

Copyright © 2025 广州金桂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粤 ICP 备 2025390655 号

  •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登录& 注册

Copyright © 2025 广州金桂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粤 ICP 备 2025390655 号

  • 登录
  • 注册
忘记密码?
Lost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 will receive a link to create a new password via email.
body::-webkit-scrollbar { width: 7px; } body::-webkit-scrollbar-track { border-radius: 10px; background: #f0f0f0; } body::-webkit-scrollbar-thumb { border-radius: 50px; background: #dfdb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