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国政府持续停摆导致官方经济数据持续 「断更」,投资者近来纷纷转向私营部门发布的招聘信息,试图从中窥探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动向。
周四,投资者终于找到可参考的指标——但多数人显然对所见数据感到不安。
专注于发布月度雇佣与裁员动态的 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公司最新的报告显示,美国雇主 10 月份宣布裁员 153074 人,较去年同期激增 175%,较 9 月环比增幅也达 183%。这是 2003 年来最高的 10 月裁员人数。
该咨询公司称,这意味着美国雇主今年已累计宣布裁员 109.95 万人,较去年前 10 个月增加了 65%。Challenger 称,这是 2020 年以来同期宣布裁员人数的最高数字,当时新冠疫情造成的裁员人数几乎是现在的两倍。
华尔街部分人士将周四美股的再度抛售归咎于该数据,同时该数据也推动了债券市场的反弹,导致 10 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回落至 4% 附近——债券收益率与价格呈反向变动,价格上涨时收益率下降。
FactSet 数据显示,此轮抛售令标普 500 指数在周四交易中下跌了逾 1%。继周二创下近一个月来最差单日表现后,最新的跌势使该指数正朝着 10 月 10 日以来最差的单周表现迈进。目前,该指数较 10 月下旬创下的历史收盘高点低约 2.9%。
就业数据对高估值股市的启示
不少分析人士表示,在这轮已持续了长达三年的牛市中,科技股与其他板块的严重背离始终是市场关注焦点。
某些观点认为,如果这些集中的押注开始动摇,就像四月份关税混乱时期那样,追逐这一小群高飞科技股的投资者可能会遭受惨重损失。
与此同时,支撑市场的另一种观点是:只要美国家庭有工作,涨势就能轻松延续。
但就在投资者连续第二个月错过劳工部官方非农就业数据之际,周四的 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数据无疑为近期一系列令人失望的劳动力市场数据增添了新的一笔。这似乎也加剧了市场对股市估值过高、投机板块泡沫以及人工智能板块可持续性存疑的长期担忧。
M&T 银行与威尔明顿信托首席经济学家 Luke Tilley 指出,Challenger 报告及本周早些时候公布的 10 月 ADP 数据均显示企业裁员趋势加剧——自 4 月以来,员工少于 50 人的企业累计已裁员逾 13 万人。
「关税实施后,小型企业正大幅裁员,」Tilley 指出,尽管小型企业提供全美约三分之一就业岗位,但这类裁员此前往往不被关注——与大型上市公司截然不同。「而当前经济前景正充满不确定性,这将导致市场波动加剧,」Tilley 表示。
招聘与裁员对比
除周四公布的裁员数据外,Challenger 报告还包含了招聘数据。Spectra Markets 分析师 Brent Donnelly 通过数据分析制作图表,对比了过去 12 个月滚动周期内新增雇员与失业的人数。他在周四发表的评论中指出,失业人数超过新雇佣人数的幅度已达到约 15 年来的最高水平。

「若你信奉 『就业末日论』,这张图表便是洪水将至的预言,」Donnelly 在报告中如是说道。
当然,Challenger 数据也存在缺陷。Donnelly 指出,该数据未经季节性调整,且波动性远高于劳工部发布的官方非农就业报告。「我更信任非农就业数据——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没有这份官方数据,」 他补充道。
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公司首席营收官 Andy Challenger 指出,10 月裁员加速可能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部分行业在疫情招聘热潮后开始缩减规模,此前许多企业曾争相囤积劳动力。
但 AI 应用的普及、消费和企业支出的疲软,以及成本上升引发的紧缩政策,也可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Challenger 报告显示,科技、零售与服务业仍是裁员最为集中的行业。其中,科技行业 10 月宣布裁员 3.33 万人,几乎是 9 月的六倍,成为受 AI 整合与自动化进程影响最大的领域。
「当前被裁员工更难迅速找到新工作,这可能进一步加剧劳动力市场松动,」Challenger 在周四上午发布最新数据的新闻稿中指出。
其他私营部门的就业数据也印证了劳动力市场日益严峻的态势。Revelio Labs 发布的就业报告显示,10 月就业岗位减少 9000 个,该公司指出 「政府部门就业岗位流失是主要驱动因素」,但与此同时零售和制造业等行业也进行了裁员。
周三公布的 ADP 私营部门就业数据同样引发了业内关注。该数据显示上月新增就业岗位 4.2 万个,超出经济学家预期。但正如 M&T 银行的 Tilley 所指出的,表面数据之下仍显露疲软迹象。
「无论是因为最终需求的根本疲软和关税导致的成本上升,还是由于 AI 等新技术的日益普及,企业和商界领袖似乎都认为不再需要那么多员工了,」EY-Parthenon 首席经济学家 Gregory Daco 指出,「我觉得未来的现实就是如此。」

(财联社)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