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10 月 27 日,潘行长官宣 「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11 月 4 日,央行公告 「10 月公开市场国债净买入 200 亿元」 ,暂停 9 个月后正式重启。
不少持有债基的朋友都在问:「央行买债是啥意思?会不会让债市再涨一波?」
今天咱们就聊聊央行重启买债对债基到底有啥影响。
一
央行买卖国债什么意思?
央行买卖国债,不是直接从政府手里买新发行的国债,而是在 「二级市场」 里操作——向银行、基金这些机构买卖已经发行的国债。
央行就像全市场资金的 「超级调节手」,当市场缺钱时,央行就花钱买机构手里的国债,把钱给到机构;当市场钱太多、债市可能 「过热」 的时候,央行就卖国债把钱收回来。
本质上,国债买卖是央行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一种工具,跟大家熟悉的逆回购、MLF 是 「同门兄弟」。
二
央行为啥要买卖国债?
三个核心作用
1
替代降准:给市场 「灵活放水」
现在银行的加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 6.2%(数据来源:华创证券测算,截至 2025 年 10 月),已经很接近 5% 的 「红线」,虽有进一步降准的可能,但空间不大了。而央行买国债,相当于直接给银行这些机构注入资金,稳住流动性,还更加灵活。
2
配合财政:帮政府债券平稳发行
四季度预估有 2.56 万亿的政府债净发行 (数据来源:华西证券测算),明年还有 2 万亿化债额度。如果没人承接,债券利率会飙升,政府发债成本就高了。央行出手买国债,能减轻机构持仓压力,让政府债券顺利发行,这是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配合。
3
稳市预期:不让债市 「大起大落」
5 月起债市被火热的股市压制,近来还有新规落地的担忧,不少投资者慌了。央行重启操作,其实是给市场释放稳市预期——不让债市剧烈波动,大家不用恐慌赎回,波动自然会变小。
三
回顾央行买债的操作脉络
要想明白此次重启的影响,先看看 2024 年以来的央行操作节奏:
2024 年 8-12 月:累计净买入 1 万亿。从 「买短卖长」 到 「只买短」,给市场大放水;
2025 年 1-9 月:暂停操作。因为当时债市过热、利率跌太快,还得稳汇率,之前买的短债到期,被动回笼了近 0.66 万亿资金;
2025 年 10 月:重启净买 200 亿。这次特意 「慢节奏」,既呵护流动性,又不让市场过度成 「大放水」,避免债市再走 「急涨急跌」 的老路。

四
关键问题:会让债市大涨吗?
答案很明确:不会有 2024 年那种 「疯牛」,但波动会减小,持有体验会好一点。
10 月 27 日宣布重启时,债市当日大涨,更多是情绪驱动的,随后就平稳了,这说明市场已经消化了 「重启」 的利好。
最关键的是,央行不希望债市 「过热」,大举买债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且央行这次只投 200 亿,打法明显 「克制」—— 毕竟今年年初长债利率下破 1.6% 引发了风险,这次不会让债市再 「过热」。
所以核心逻辑是 「稳预期、防波动」,不是 「拉涨」,债市大概率是平稳运行、区间震荡的状态。
五
债基投资者怎么办?
对债基投资者来说,买债基的初心应该是 「稳健」,而不该当成 「赚大钱」 的工具。
中短债基:放心继续拿着。央行主要买短债,短端利率会更稳,这类债基波动小,适合追求 「稳健收益」 的朋友,不用频繁动。
长债基金:别盲目加仓。虽然 10 月 27 日长债涨得猛,但央行大概率不会买长债,后续波动会比短债大。想要弹性,大可以关注 「固收+」 基金,靠少量权益仓位提收益。(文章来源:富国基金)
(原标题:央行再买债,债市能再涨一波吗?)
(责任编辑:66)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10 月 27 日,潘行长官宣 「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11 月 4 日,央行公告 「10 月公开市场国债净买入 200 亿元」 ,暂停 9 个月后正式重启。
不少持有债基的朋友都在问:「央行买债是啥意思?会不会让债市再涨一波?」
今天咱们就聊聊央行重启买债对债基到底有啥影响。
一
央行买卖国债什么意思?
央行买卖国债,不是直接从政府手里买新发行的国债,而是在 「二级市场」 里操作——向银行、基金这些机构买卖已经发行的国债。
央行就像全市场资金的 「超级调节手」,当市场缺钱时,央行就花钱买机构手里的国债,把钱给到机构;当市场钱太多、债市可能 「过热」 的时候,央行就卖国债把钱收回来。
本质上,国债买卖是央行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一种工具,跟大家熟悉的逆回购、MLF 是 「同门兄弟」。
二
央行为啥要买卖国债?
三个核心作用
1
替代降准:给市场 「灵活放水」
现在银行的加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 6.2%(数据来源:华创证券测算,截至 2025 年 10 月),已经很接近 5% 的 「红线」,虽有进一步降准的可能,但空间不大了。而央行买国债,相当于直接给银行这些机构注入资金,稳住流动性,还更加灵活。
2
配合财政:帮政府债券平稳发行
四季度预估有 2.56 万亿的政府债净发行 (数据来源:华西证券测算),明年还有 2 万亿化债额度。如果没人承接,债券利率会飙升,政府发债成本就高了。央行出手买国债,能减轻机构持仓压力,让政府债券顺利发行,这是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配合。
3
稳市预期:不让债市 「大起大落」
5 月起债市被火热的股市压制,近来还有新规落地的担忧,不少投资者慌了。央行重启操作,其实是给市场释放稳市预期——不让债市剧烈波动,大家不用恐慌赎回,波动自然会变小。
三
回顾央行买债的操作脉络
要想明白此次重启的影响,先看看 2024 年以来的央行操作节奏:
2024 年 8-12 月:累计净买入 1 万亿。从 「买短卖长」 到 「只买短」,给市场大放水;
2025 年 1-9 月:暂停操作。因为当时债市过热、利率跌太快,还得稳汇率,之前买的短债到期,被动回笼了近 0.66 万亿资金;
2025 年 10 月:重启净买 200 亿。这次特意 「慢节奏」,既呵护流动性,又不让市场过度成 「大放水」,避免债市再走 「急涨急跌」 的老路。

四
关键问题:会让债市大涨吗?
答案很明确:不会有 2024 年那种 「疯牛」,但波动会减小,持有体验会好一点。
10 月 27 日宣布重启时,债市当日大涨,更多是情绪驱动的,随后就平稳了,这说明市场已经消化了 「重启」 的利好。
最关键的是,央行不希望债市 「过热」,大举买债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且央行这次只投 200 亿,打法明显 「克制」—— 毕竟今年年初长债利率下破 1.6% 引发了风险,这次不会让债市再 「过热」。
所以核心逻辑是 「稳预期、防波动」,不是 「拉涨」,债市大概率是平稳运行、区间震荡的状态。
五
债基投资者怎么办?
对债基投资者来说,买债基的初心应该是 「稳健」,而不该当成 「赚大钱」 的工具。
中短债基:放心继续拿着。央行主要买短债,短端利率会更稳,这类债基波动小,适合追求 「稳健收益」 的朋友,不用频繁动。
长债基金:别盲目加仓。虽然 10 月 27 日长债涨得猛,但央行大概率不会买长债,后续波动会比短债大。想要弹性,大可以关注 「固收+」 基金,靠少量权益仓位提收益。(文章来源:富国基金)
(原标题:央行再买债,债市能再涨一波吗?)
(责任编辑:66)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10 月 27 日,潘行长官宣 「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11 月 4 日,央行公告 「10 月公开市场国债净买入 200 亿元」 ,暂停 9 个月后正式重启。
不少持有债基的朋友都在问:「央行买债是啥意思?会不会让债市再涨一波?」
今天咱们就聊聊央行重启买债对债基到底有啥影响。
一
央行买卖国债什么意思?
央行买卖国债,不是直接从政府手里买新发行的国债,而是在 「二级市场」 里操作——向银行、基金这些机构买卖已经发行的国债。
央行就像全市场资金的 「超级调节手」,当市场缺钱时,央行就花钱买机构手里的国债,把钱给到机构;当市场钱太多、债市可能 「过热」 的时候,央行就卖国债把钱收回来。
本质上,国债买卖是央行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一种工具,跟大家熟悉的逆回购、MLF 是 「同门兄弟」。
二
央行为啥要买卖国债?
三个核心作用
1
替代降准:给市场 「灵活放水」
现在银行的加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 6.2%(数据来源:华创证券测算,截至 2025 年 10 月),已经很接近 5% 的 「红线」,虽有进一步降准的可能,但空间不大了。而央行买国债,相当于直接给银行这些机构注入资金,稳住流动性,还更加灵活。
2
配合财政:帮政府债券平稳发行
四季度预估有 2.56 万亿的政府债净发行 (数据来源:华西证券测算),明年还有 2 万亿化债额度。如果没人承接,债券利率会飙升,政府发债成本就高了。央行出手买国债,能减轻机构持仓压力,让政府债券顺利发行,这是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配合。
3
稳市预期:不让债市 「大起大落」
5 月起债市被火热的股市压制,近来还有新规落地的担忧,不少投资者慌了。央行重启操作,其实是给市场释放稳市预期——不让债市剧烈波动,大家不用恐慌赎回,波动自然会变小。
三
回顾央行买债的操作脉络
要想明白此次重启的影响,先看看 2024 年以来的央行操作节奏:
2024 年 8-12 月:累计净买入 1 万亿。从 「买短卖长」 到 「只买短」,给市场大放水;
2025 年 1-9 月:暂停操作。因为当时债市过热、利率跌太快,还得稳汇率,之前买的短债到期,被动回笼了近 0.66 万亿资金;
2025 年 10 月:重启净买 200 亿。这次特意 「慢节奏」,既呵护流动性,又不让市场过度成 「大放水」,避免债市再走 「急涨急跌」 的老路。

四
关键问题:会让债市大涨吗?
答案很明确:不会有 2024 年那种 「疯牛」,但波动会减小,持有体验会好一点。
10 月 27 日宣布重启时,债市当日大涨,更多是情绪驱动的,随后就平稳了,这说明市场已经消化了 「重启」 的利好。
最关键的是,央行不希望债市 「过热」,大举买债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且央行这次只投 200 亿,打法明显 「克制」—— 毕竟今年年初长债利率下破 1.6% 引发了风险,这次不会让债市再 「过热」。
所以核心逻辑是 「稳预期、防波动」,不是 「拉涨」,债市大概率是平稳运行、区间震荡的状态。
五
债基投资者怎么办?
对债基投资者来说,买债基的初心应该是 「稳健」,而不该当成 「赚大钱」 的工具。
中短债基:放心继续拿着。央行主要买短债,短端利率会更稳,这类债基波动小,适合追求 「稳健收益」 的朋友,不用频繁动。
长债基金:别盲目加仓。虽然 10 月 27 日长债涨得猛,但央行大概率不会买长债,后续波动会比短债大。想要弹性,大可以关注 「固收+」 基金,靠少量权益仓位提收益。(文章来源:富国基金)
(原标题:央行再买债,债市能再涨一波吗?)
(责任编辑:66)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10 月 27 日,潘行长官宣 「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11 月 4 日,央行公告 「10 月公开市场国债净买入 200 亿元」 ,暂停 9 个月后正式重启。
不少持有债基的朋友都在问:「央行买债是啥意思?会不会让债市再涨一波?」
今天咱们就聊聊央行重启买债对债基到底有啥影响。
一
央行买卖国债什么意思?
央行买卖国债,不是直接从政府手里买新发行的国债,而是在 「二级市场」 里操作——向银行、基金这些机构买卖已经发行的国债。
央行就像全市场资金的 「超级调节手」,当市场缺钱时,央行就花钱买机构手里的国债,把钱给到机构;当市场钱太多、债市可能 「过热」 的时候,央行就卖国债把钱收回来。
本质上,国债买卖是央行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一种工具,跟大家熟悉的逆回购、MLF 是 「同门兄弟」。
二
央行为啥要买卖国债?
三个核心作用
1
替代降准:给市场 「灵活放水」
现在银行的加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 6.2%(数据来源:华创证券测算,截至 2025 年 10 月),已经很接近 5% 的 「红线」,虽有进一步降准的可能,但空间不大了。而央行买国债,相当于直接给银行这些机构注入资金,稳住流动性,还更加灵活。
2
配合财政:帮政府债券平稳发行
四季度预估有 2.56 万亿的政府债净发行 (数据来源:华西证券测算),明年还有 2 万亿化债额度。如果没人承接,债券利率会飙升,政府发债成本就高了。央行出手买国债,能减轻机构持仓压力,让政府债券顺利发行,这是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配合。
3
稳市预期:不让债市 「大起大落」
5 月起债市被火热的股市压制,近来还有新规落地的担忧,不少投资者慌了。央行重启操作,其实是给市场释放稳市预期——不让债市剧烈波动,大家不用恐慌赎回,波动自然会变小。
三
回顾央行买债的操作脉络
要想明白此次重启的影响,先看看 2024 年以来的央行操作节奏:
2024 年 8-12 月:累计净买入 1 万亿。从 「买短卖长」 到 「只买短」,给市场大放水;
2025 年 1-9 月:暂停操作。因为当时债市过热、利率跌太快,还得稳汇率,之前买的短债到期,被动回笼了近 0.66 万亿资金;
2025 年 10 月:重启净买 200 亿。这次特意 「慢节奏」,既呵护流动性,又不让市场过度成 「大放水」,避免债市再走 「急涨急跌」 的老路。

四
关键问题:会让债市大涨吗?
答案很明确:不会有 2024 年那种 「疯牛」,但波动会减小,持有体验会好一点。
10 月 27 日宣布重启时,债市当日大涨,更多是情绪驱动的,随后就平稳了,这说明市场已经消化了 「重启」 的利好。
最关键的是,央行不希望债市 「过热」,大举买债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且央行这次只投 200 亿,打法明显 「克制」—— 毕竟今年年初长债利率下破 1.6% 引发了风险,这次不会让债市再 「过热」。
所以核心逻辑是 「稳预期、防波动」,不是 「拉涨」,债市大概率是平稳运行、区间震荡的状态。
五
债基投资者怎么办?
对债基投资者来说,买债基的初心应该是 「稳健」,而不该当成 「赚大钱」 的工具。
中短债基:放心继续拿着。央行主要买短债,短端利率会更稳,这类债基波动小,适合追求 「稳健收益」 的朋友,不用频繁动。
长债基金:别盲目加仓。虽然 10 月 27 日长债涨得猛,但央行大概率不会买长债,后续波动会比短债大。想要弹性,大可以关注 「固收+」 基金,靠少量权益仓位提收益。(文章来源:富国基金)
(原标题:央行再买债,债市能再涨一波吗?)
(责任编辑: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