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中国人民银行 11 月 13 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 10 个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 14.97 万亿元,其中企 (事) 业单位贷款增加 13.79 万亿元。
数据显示,10 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 270.61 万亿元,同比增长 6.5%。前 10 个月,我国住户贷款增加 7396 亿元;企 (事) 业单位贷款增加 13.79 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 8.32 万亿元。
在货币供应方面,10 月末,我国广义货币 (M2) 余额 335.13 万亿元,同比增长 8.2%;狭义货币 (M1) 余额 112 万亿元,同比增长 6.2%;流通中货币 (M0) 余额 13.5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6%。
另外,前 10 个月我国人民币存款增加 23.32 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 11.39 万亿元。
此外,前 10 个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 30.9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 3.83 万亿元;10 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 437.72 万亿元,同比增长 8.5%。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季节性效应、政策效应等影响下,10 月信贷增速延续回落,但社融、M2 增速仍维持在相对高位,这反映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依然有力。
谈及 10 月新增贷款规模走低,温彬表示,10 月为传统信贷淡季,贷款投放强度季节性回落是正常现象。此外,「双节」 假期、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融资需求。从利率水平来看,贷款利率已在低位运行较长时间,这表明信贷资源供给总体充裕,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满足度较高。
在光大期货宏观分析师于洁看来,当前人民币贷款需求整体偏弱。央行近日发布的 《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表示,「观察金融总量要更多看社融和货币供应量指标」「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同时,贷款增速略低一些也是合理的」。这传递出在政府化债和经济增长动能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过程中,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的变化使传统信贷融资方式作出调整,其他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得到发展。此外,该报告将先前的 「强化逆周期调节」 调整为 「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释放了做好扩大信贷需求的信号。
从信贷结构来看,温彬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经济增长动能将由基建、房地产等传统领域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转换,与新动能相关的贷款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速。此外,在促内需、提消费的大方向下,居民端信贷也会逐步趋于稳定。这既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自然结果,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的体现。
就此,温彬认为,在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同时,后续贷款增速略低一些亦为合理。他建议,未来要进一步淡化对信贷数量的诉求,而是注重对实体经济的多渠道综合支持。同时,提升存量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金投向,使金融供需更加适配。
谈及未来货币政策,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今年年底前货币政策仍会保持支持性立场,主要发力点是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增加信贷的可获得性,进而大力提振内需,有效对冲四季度外需波动可能对宏观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