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目前,在利润空间压缩、传统经营模式失灵的产业背景下,铁合金产业企业正在通过期现结合与期权工具的创新应用,打破行业困境,实现逆势增长。
「硅锰行业长期存在供给过剩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 内蒙古普源铁合金销售总监王浩坦言,过去几年,铁合金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如价格波动、成本攀升、需求周期性疲软等,传统经营模式难以为继。
宁夏浩瑞森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黎明表示:「2024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黑色系商品 『负反馈』 效应显著,硅铁价格持续走低,形成了 『成本—需求』 双降的螺旋式下行压力。」
面对行业困境,一批铁合金企业开始探索期现结合的风险管理新模式,通过期货、期权等工具的灵活运用,成功实现了在行业周期波动中的稳健经营。
铁合金作为钢铁工业和机械铸造行业的重要原材料,对工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个行业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户。
目前,铁合金行业正面临多重压力。刘黎明分析说,当前行业表现出供需相对平衡与区域分化并存,以及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调节交织的特征。
「2024 年一季度开始,现货市场价格呈现单边下行行情,当时受产能过剩和需求下降的基本面影响,硅锰价格一路向下。」 王浩回忆道。
同时,行业利润空间持续压缩,除 2021 年外,硅铁、硅锰行业利润率长期偏低,需求端周期性疲软,铁合金中长期需求增长乏力。
在此背景下,铁合金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传统经营模式难以应对市场波动,缺乏对风险管理工具的有效运用,极易导致企业在价格下跌周期中损失惨重。
面对行业困境,部分企业开始探索期现结合的新路径,通过期货和期权工具的灵活应用,构建更为稳健的经营模式。
「现在有了期权,我们可以用期权来保护期货的头寸。」 在王浩看来,期权工具的优势明显。只需支付权利金,就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同时,期权在规避价格下行风险的同时,保留了价格上涨获取收益的可能性,增强了灵活性。
「当前铁合金企业正利用多种期权策略增强抗风险能力。」 刘黎明介绍,如锰硅累购期权模式,将累购期权嵌套进现货定价条款中,形成含权贸易。一些对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期权模式,已在行业内得到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有着多年铁合金套保和期权应用经验的青海福鑫硅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甘占奎来说,期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套保工具,助力生产企业及贸易商降本增效。「期货市场为产业提供了套保的平台,企业通过在盘面卖出套保及时锁定出厂利润,促使企业在长周期下行的市场中维持稳定的产量,提高自身竞争力,优化产品成本。目前,在铁合金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期货工具规避价格风险、稳定经营利润。」 他说。
期现结合不仅帮助企业应对价格风险,更重要的是架起了产业链上下游的 「连心桥」,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协同共赢。
「我们销售渠道比例从 2019 年的二八开 (期现销售 20%、钢厂长协 80%),逐步转变为八二开 (期现销售 80%、钢厂长协 20%)。」 王浩表示,在价格不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卖给期现贸易商,利用后点价的业务模式先回款 80%,还可以等价格好的时候再点价,寻找更好的销售机会。
「期现协同策略显示出明显优势。」 刘黎明介绍,前期在市场波动加剧时,企业采用期现协同策略应对价格风险,以硅锰期货主力合约价格为基准,与下游钢铁企业签订现货供应合同,延期点价锁定基差在-280 元/吨,有效规避了现货价格单边下跌的风险。
在期现结合模式的帮助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化了信任,降低了在议价环节的 「摩擦」 风险;同时,下游钢铁企业可基于生产计划提前备货,提升生产效率,有效实现产业链共赢。
期现协同还帮助企业优化库存与物流管理。通过期货仓单质押融资,缓解了现货库存占用资金的压力,贸易商通过期货仓单盘活现货库存,降低仓储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期现协同帮助企业从 『被动应对价格波动』 转向 『主动管理风险』。」 刘黎明总结说,运用期现工具的铁合金企业平均利润率较以往有明显提升。
面对市场波动,越来越多的铁合金企业不再被动接受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而是主动拥抱金融工具,通过期现结合模式转变经营思路。这些企业从传统的生产加工商转型升级为风险管理专家,在保障自身经营稳定性的同时,增强了整个产业链的韧性和协同性。期现结合已成为铁合金企业应对行业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正在帮助整个行业打破 「成本—需求」 双降的螺旋式下行压力,走向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