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九届全国期货 (期权) 实盘交易大赛中,选手史志皓凭借多品种、多周期的量化策略组合崭露头角。
多维组合与系统化执行的胜利
当记者问及得知获奖时的感受,史志皓坦言:「第一反应是意外,但更多的是平静。」 他将成功归因于 「多维策略的稳定执行和风险控制」。他反复表示,比赛中没有 「神来之笔」 的交易,最终成绩源于策略组合的整体表现。「比如在股指和 7 月爆发的品种上,策略与行情匹配较好,但这些交易都是系统自动执行的,我没有人为干预。」 他进一步解释,关键在于 「分散配置」——通过跨品种、跨周期、跨策略的组合,平滑单一策略可能面临的极端风险。
「今年市场波动较大,单一策略容易失效,而低相关性的多策略组合却能适应不同市场环境。」 作为纯量化交易者,史志皓的策略框架覆盖约 70 个品种,且不做主观筛选。
机会识别同样由量化系统完成。「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因素会作为参数融入模型,但最终决策靠的是代码构建的认知体系。」 他表示,这种 「去主观化」 的操作模式,本质是用历史数据和算法逻辑验证交易假设,「强调逻辑的坚实性,而非依赖单一分析方法」。
从大幅回撤到收益稳健的交易系统
史志皓的量化之旅始于 2016 年。彼时,他为参与分级基金套利做准备,在开通股指期货权限后,偶然通过商品期货回测发现了量化交易的魅力。
交易生涯中,史志皓也曾陷入低谷。「2022 年年中到 2023 年年初,我经历了持续近一年的回撤,账户净值不断下滑。」 他对期货日报记者坦言,那是职业生涯中最煎熬的阶段,甚至怀疑过量化策略是否真的有效。
但危机也是转机。他通过构建多策略对冲体系应对困境:一方面增加策略维度 (如加入期权波动率策略),另一方面更注重风险预算和绝对风险值评估。「以前追求收益最大化,后来意识到 『活下来』 才是第一目标。」 他举例,通过计算每笔交易的最大潜在亏损 (VaR),动态调整仓位,避免单日回撤超过可控范围。「这段经历让我从追求收益转向追求稳健和可持续性,核心是长期盈利。」
正期望值下的长期收益
「我的交易哲学是 『做正期望值之事』。」 史志皓总结道。这一理念源于对市场规律的敬畏——不预测短期波动,而是通过逻辑坚实的策略长期积累优势。
未来,他将持续优化风险控制与多资产配置。「比如把期货盈利转配股票、债券,降低单一市场风险;通过期权工具对冲极端行情。」 他认为,真正的稳健不是避免亏损,而是控制亏损幅度,让利润奔跑。
对渴望成功的新手,史志皓的建议直击要害:「从量化框架切入,用系统对抗人性弱点;轻仓起步,注重策略逻辑的坚实性和正期望值;坚持执行,避免情绪化干预。」 事实上,很多新手失败是因为过度依赖主观判断,比如看到行情涨就追多、跌就砍仓,这是典型的情绪化操作。而他自己的经验是:先用历史数据回测策略,验证逻辑可行后再小资金实盘,逐步迭代。「就像学开车,先模拟再上路,交易也一样,系统是你的 『安全带』。」
这位将家庭视为 「坚强后盾」 的交易者,正凭借其系统化的思维,探索着市场的奥秘——正如他所言,期货市场是 「持续进化的修行场」,而真正的赢家永远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