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依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7 月底,期货行业在私募资管领域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期货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平均管理私募资管产品规模为 40.42 亿元,管理规模中位数为 3.31 亿元,合计管理产品规模达 3839.7 亿元,占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产品总规模的 3.08%。与 2024 年年底的 3143.18 亿元相比,这一数据增长了 696.52 亿元,展现出一定的增长活力。
与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相比,期货资产管理 (以下简称 「期货资管」) 在规模上确实存在较大差距,然而,若将目光聚焦于产品管理能力和投资业绩回报,期货资管近年来的表现却令人眼前一亮,宛如一颗在资管星空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在某行业权威网站公布的全市场资产管理产品 (涵盖公募基金、券商资管和期货资管等)2025 年 1—10 月的分策略收益排名中,期货资管成绩斐然。除期货及衍生品策略全部由期货公司占据外,在传统的股票多头策略、多资产混合类策略、组合基金 FOF 策略和债券策略排名中,期货资管均以 6 支、8 支、6 支和 7 支产品上榜的成绩遥遥领先。而且,以上各策略排名的状元均为期货资管产品。这一系列耀眼的成绩表明,期货资管不再简单追求规模,而是毅然转型向 「小而强、专而精」 的方向发展,体现出了 「策略多元、波动稳定、业绩领先、定制灵活」 等诸多特点。那么,期货资管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一华丽转身的呢?这背后离不开多方面的努力与探索。
其一,在 《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指引下,期货资管正在不断改善业务结构。经历 「去通道」 的阵痛后,期货资管回归主动管理业务,致力于建立和培育具备主动管理能力的投研团队,通过比拼业绩吸引各类机构和高净值投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期货公司通过建立符合业务特征的考核-激励机制,双管齐下。一方面,对内从公司内部研究人员中挖掘潜力,培养其投研能力;另一方面,对外向市场尤其是私募基金行业招募具备投资管理经验的基金经理,引入外部的智慧与力量。
其二,充分用好期货及衍生品工具,这是期货管理人在资产管理大市场中赖以生存和取胜的关键技能。期货资管并非单纯地用期货杠杆去 「赌行情」,而是巧妙地运用各类期货、期权工具,结合股票、基金、债券等现货市场,设计出丰富多样的对冲投资策略。根据不同策略在市场风险中所暴露的风险水平高低,期货资管可以针对性地依据客户的风险偏好设计定制化的资产管理产品。这就好比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根据不同顾客的口味需求,精心调配出独具特色的美食。当然,这也对资管团队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团队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其三,期货管理人积极响应国家 「鼓励长期资金,倡导长期投资」 的要求。在管理资产的交易活动中保持定力,减少频繁交易导致的大起大落,坚持长期稳健的投资原则。期货人在多年与期货市场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行情的波动有充分的心理承受能力,具备面对突发行情的风险处理经验,并熟练掌握各类衍生品工具来对冲市场风险。他们如同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在波涛汹涌的市场海洋中,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娴熟的技巧,稳健前行。
其四,作为金融持牌机构,期货公司重视业务开展中的风险合规管理。严格的准入和持续监管要求,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推动期货公司在资产管理业务开展的同时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并将全面合规的管理理念同步到资管业务之中。完善的管理机制加上不定期的监管监察和定期的内部稽查,如同三重坚固的防线,充分确保业务在规范可控的管理下运行,从而实现了对产品投资人权益的充分保护。
其五,业务管理办法中允许也鼓励期货公司自有资金以及期货公司人员以不超过一定比例参与产品跟投。这一举措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加大了产品管理团队的管理责任和压力,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负责地管理产品;另一方面,也是对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出色的业绩表现实现更好的业绩激励,激发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期货公司通过自有资金跟投自发产品,可以更好地监控自有资金的投资风险,督促管理团队实现公司自有资金的保值增值,实现一举多得的效果。
其六,期货公司依据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通过发展资管业务,推动公司及行业创新,建立自主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结合自主掌握的资产管理能力和产品,期货公司需要建立自上而下一体化的 「从资产管理到财富管理」 理念和机制。从公司管理层开始积极推动期货公司业务模式从传统经纪向财富管理的转型发展,如同为公司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引擎,提升期货公司盈利能力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展望未来,期货资管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凭借其在产品管理能力和投资业绩回报上的优势,以及多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有望在资管领域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