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医药研究社
经过多年的 「左右互搏」,和黄医药发展的天平明显偏向创新药资产了。
据和黄医药 3 月 19 日发布的最新财报,2024 年,公司实现综合收入 6.302 亿美元,同比下滑 24.8%;应占净收益 3772.9 万美元,同比减少 62.56%;每股普通股盈利 0.04 美元。
整体呈现出下滑态势,但其中也有强劲的增长力显露,主要集中于肿瘤业务。
财报显示,2024 年,和黄医药肿瘤产品市场销售额增长 134%(按固定汇率计算为 136%) 至 5.01 亿美元 (2023 年:2.136 亿美元)。得益于此,肿瘤产品综合收入强劲增长 65%(按固定汇率计算为 67%) 至 2.715 亿美元 (2023 年:1.642 亿美元)。
再联系近年和黄医药剥离中药资产的动作:
2021 年,和黄医药以 1.69 亿美元的价格,将间接持有的合资企业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出售;
2025 年初,和黄医药以 6.08 亿美元 (约合 45 亿元人民币) 的价格,出售上海和黄药业 45% 股权,交易完成后,和黄医药仅持有上海和黄药业 5% 的股权,而上海医药成为上海和黄药业的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达 60%。
不难发现,和黄医药已更加聚焦创新药板块,投资市场也开始从创新药维度对其发展进行评估。
贡献近半收入,呋喹替尼是增收 「大将」
当前,和黄医药肿瘤业务的发展,主要靠呋喹替尼、索凡替尼、赛沃替尼 「三大替尼」 拉动。
其中,呋喹替尼 (海外商品名:FRUZAQLA®,中国商品名:爱优特®) 主要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2024 年在中国以外市场的销售额为 2.906 亿美元,销售额达到 2 亿美元,也相应触发来自 BD 合作伙伴武田 2000 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同时在中国市场实现销售额 1.15 亿美元,较 2023 年的 1.075 亿美元增长 7%(按固定汇率计算为 9%)。
索凡替尼 (中国商品名:苏泰达®) 用于治疗所有晚期神经内分泌瘤,2024 年该产品的市场销售总额增长 12%(按固定汇率计算为 14%) 至 4900 万美元。另外,根据 IQVIA 于 2024 年第三季度的跟踪研究报告,苏泰达®在神经内分泌瘤治疗领域继续保持其市场地位,以 27% 的处方份额领先于竞品索坦®(SUTENT®) 和飞尼妥®(AFINITOR®)。
赛沃替尼 (中国商品名:沃瑞沙®) 则为中国首个获批的选择性 MET 抑制剂,用于治疗 MET 外显子 14 跳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由和黄医药的合作伙伴阿斯利康推出上市并负责销售,于 2024 年实现市场销售额 4550 万美元,相较 2023 的 4610 万美元略有下降。
对比来看,呋喹替尼销售表现更为强劲,贡献了近半收入,显然是和黄医药的增收 「大将」,尤其在海外市场似乎更加 「伸展自如」,又是如何实现的?
具体而言,该药物瞄准的市场存在巨大未被满足的需求。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数据,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2022 年新增病例超过 190 万例,并造成超过 90 万例死亡。
呋喹替尼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市场空白,丰富了相关患者的治疗选择。据悉,其是首款适应于转移性结直肠癌 (mCRC) 三线治疗的国产创新药,在国内三线结直肠癌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
而在海外市场,该产品同样具备先发优势。
比如,在美国,呋喹替尼是十年来第一个获批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靶向疗法,也是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治疗经治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针对全部三种 VEGF 受体激酶的高选择性抑制剂。另外,财报还透露,在取得美国患者接受度的同时,呋喹替尼已纳入 2023 年 《NCCN 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 和 2023 年 《NCCN 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
当然,考虑到竞争环境、审批规则、患者用药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国产创新药在海外落地从来不是容易的事,关键时候还是需要牵手海外药企,才能实现更加顺利的本土化布局以及快速取得商业成果。
这一方面,武田对和黄医药的助力很大。据悉,2023 年 3 月,武田制药以 11.3 亿美元的总里程碑款项获得呋喹替尼独家海外商业化权益,首付款高达 4 亿美元。呋喹替尼获批用于三线治疗结直肠癌后,武田在 48 小时内将其在美国推出上市。
可以说,基于产品的独特性,同时海外合作伙伴 「牵线搭桥」,和黄医药的创新药出海道路越走越宽。与此同时,中药资产也愈发边缘化。
做一家纯粹的创新药企,和黄医药还有长路要走
此前,谈到和黄医药频频出售中药资产,市场常有的一个疑惑是,其中药业务发展得并不差,出售动机在哪?
比如,上海和黄药业拥有独家品种麝香保心丸,作为国内治疗冠心病适应证领域的第二大中成处方药,2023 年该产品占到市场份额 22.0%,领先地位突出。这一核心单品的推动下,2023 年及 2024 年前 10 个月,上海和黄药业分别实现净利润 6.63 亿元、6.26 亿元。
可以看出,上海和黄药业算是优质资产,对和黄医药提升市场地位、扩大业绩规模助力不小。而如今和黄医药却选择主动割舍,又是为什么?
这可能涉及到一个核心人物——李嘉诚。
据悉,和黄医药是李嘉诚旗下资产。起初,李嘉诚看到了中药产业商机,2001 年就潜心布局,在其掌舵下,和黄医药联手上海医药成立了上海和黄药业。
但李嘉诚也有做创新药的梦,且动机越来越足。
一方面,在市场竞争加剧、集采持续落地的背景下,中药生意的天花板是比较明显的。数据显示,2024 年前三季度,A 股中药板块营业总收入为 2706 亿元,同比下降 3%,归母净利润总额为 299 亿元,同比下降 9%。而且中药公司的估值普遍较低,或反映出在资本市场眼中相关业务想象空间并不大。
另一方面,随着研发技术提升、政策鼓励加强、患者数量不断增长等,近年来创新药行业成长性日益突出,不断涌现新风口。秉持 「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的生存哲学,素有 「投资风向标」 之称的李嘉诚更加重视创新药,其实也不让人意外。
而且,近年来,呋喹替尼等创新药产品商业化表现愈发强劲,可能也进一步坚定了和黄医药发力创新药的决心。
对于和黄医药而言,目前中药资产的作用主要是为创新药业务 「输血」,毕竟创新药行业门槛颇高,要求重投入且长周期开发,和黄医药聚焦战线、整合资源也能够减小发展风险。
但创新药这条路注定道阻且长,虽然和黄医药肿瘤板块表现不错,但目前公司整体业绩处于下滑状态,一定程度反映出其创新药产品体系还需培育和完善。
财报显示,和黄医药共拥有 13 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肿瘤候选药物。同时,其新药发现及早期开发正专注于推进来自新一代 ATTC 技术平台的候选药物,目前已有多个分子处于临床前阶段。
总体来看,和黄医药的创新药业务尚未完全进入成熟期,现阶段也更需土壤和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