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财联社
国家医疗保障局 28 日正式发布 《中医 (灸法、拔罐、推拿) 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 (试行)》 等五批中医类立项指南。
《科创板日报》 记者在同日举行的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解读活动上了解到,长期以来,我国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存在 「一地一策」 现象。此举旨在通过规范价格项目、消除地区差异、优化收费机制,推动中医药服务提质增效,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专班项目组负责人张雯介绍,此次发布的五批指南对服务产出相同的项目进行 「合并同类项」,将全国中医类项目从最多 600 余项整合为 99 项,覆盖中医诊疗全领域。
以中医针法为例,各地按部位、材质或流派拆分为鼻针、眼针、金针等 66 项,计价单位有的按 「穴位」,有的按 「次」,导致收费混乱。《指南》 中将中医针法整合为常规针法、特殊针具针法、特殊手法针法、特殊穴位针法 4 项,颗粒度更大,兼容性更强。
「立项指南不是简单删减项目,而是以服务产出为导向优化结构。」 张雯强调,各地特色针法 (如列入地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靳三针、赤医针等) 可纳入 「特殊手法针法」 统一收费,无需重复申报,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减轻行政成本。
张雯表示,自 2019 年起,国家医保局连续五年指导各省份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始终将中医类项目纳入优先调价范围。统计显示,全国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年均涨幅居所有学科首位,结构逐步优化。此次发布的五批中医类立项指南,覆盖灸法、拔罐、推拿、外治、针法、骨伤及特殊疗法等全领域,标志着全国中医服务价格项目加速迈向统一规范的 「最后一公里」。
此次 《指南》 不仅支持改良创新,而且颗粒度更大。指南将过去按部位、手法、器具拆分的 232 项中医类项目,整合为 61 个主项目、27 个加收项、11 个扩展项。例如,「中医拔罐」 整合走罐、闪罐等技术细节,避免重复收费;推拿项目从按 「次」 计价改为按 「20 分钟」 时长计价,体现技术劳务价值。
针对手法要求高的针法、骨伤项目,《指南》 允许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在主项目基础上加收一定的费用。北京市在中医针法类项目中明确,主任医师最高可加收 60%,吉林省在中医外治类项目中增设儿童加收 20%,支持儿科发展。
此外,《指南》 设立 「仪器针法」 项目,将电热、磁疗、光疗等现代技术纳入收费范围,解决创新成果转化难题。江苏省在骨伤类项目中明确,使用器械辅助复位与传统手法收费一致,避免技术歧视。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 明确重复收费、分解收费、串换项目、超标准收费四类违规行为。例如,河南省规定 「中医拔罐」「中医走罐」「中医闪罐」 不得同时收费;陕西省将扁桃体烙法、鼻中隔烙法整合为 「中医烙法」,消除重复计费空间。
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负责人唐菲透露,目前累计印发 27 批立项指南,预计年内再发布 10 批,全面覆盖医疗服务领域。
下一步将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首先是加强培训指导,组织临床专家、物价员培训,确保医疗机构准确执行;其次是动态监测调整,利用医保大数据跟踪费用变化,防范基金风险;还会对指南未覆盖的新技术开辟绿色审核通道,加速临床转化。
唐菲表示,通过 「取公约数、用通用名、说普通话」,最终构建透明、规范、可持续的中医服务价格体系,让群众得实惠、基金保安全、事业产业促发展。
(财联社)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