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第一财经
恒指持续震荡的行情下,港股上市公司掀起新一轮回购潮。
数据显示,4 月初至今,已有 115 家港股上市公司合计回购 7.79 亿股,无论是参与家数还是回购总量,均已超越 3 月水平。
「越跌越买」 的策略,已成为港股市场新常态。自 2021 年恒指开启下行周期以来,港股公司回购规模持续攀升,金额从 2021 年的 382.87 亿港元,逐年递增至 2024 年的 2655.13 亿港元,四年间增幅接近 6 倍。
今年以来,龙头公司仍是回购市场的绝对主力。Wind 数据显示,仅腾讯控股(00700.HK)、汇丰控股(00005.HK) 和友邦保险(01299.HK) 三家企业,回购金额就占据全市场总规模的近八成。不过,目前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除互联网巨头外,医药生物和消费板块也在巨额回购。
业内普遍认为,回购通常意味着上市公司和股东看好公司长期价值,且拥有较为充足的现金流。展望后市,当前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中低水平,投资价值仍然较高。
港股回购再升温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的回购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并随着市场剧烈波动、恒指大幅回调之际再次升温。Wind 数据显示,截至 23 日,4 月共有 115 家港股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回购总股数为 7.79 亿股,回购总金额为 105.4 亿港元。参与回购的公司数量、回购股数,已超过 3 月全月。
而截至 23 日,年内实施回购的港股上市公司已有 172 家,回购总股数为 24.45 亿股,回购总金额达 541.48 亿港元。
港股的回购已经持续数年。2021 年至今,港股上市公司的回购规模正呈现阶梯式增长。2021 年,港股上市公司回购总金额仅为 382.87 亿港元,2022 年、2023 年增至 1048.91 亿港元、1269.6 亿港元,2024 年达到 2655.13 亿港元。
这一阶段也正值恒生指数处于底部区域。2021 年 2 月开始,恒生指数一度达到 30000 点上方后开始震荡下行,2023 年底在 16000 点的低位徘徊,几近 「腰斩」。
随着大规模的回购持续进行,港股回购与市值之比连续数年大幅上升。若以 wind 港股期末市值与期间回购金额估算,两者的比例,已从 2021 年末的 0.09%,提高到 2024 年末的 0.75% 以上。

这与美股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美股市场的回购风格更倾向于牛市加仓。市况良好时,上市公司往往采取更具吸引力的回购政策以提升每股收益 (EPS),进而推动市值的整体上升。但当市场下行,回购力度也随之衰减。
根据第三方数据平台 LiveReport 数据,标普 500 指数公司的回购与市值比的历史平均水平约为 0.6%。2005~2007 年牛市期间,该指标一度突破 1%,并在金融危机后长期处于 0.8% 左右的高水平。但最近三年该指标却处于下降态势,2024 年仅在 0.5% 左右。
回购有哪些新特点?
回购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今年的港股回购潮,也呈现出与往年不同的结构性特征。
行业层面看,原本以互联网板块为主的单极格局被打破,2025 年,在医药、消费、软件医药等行业领域,上市公司回购开始逐渐活跃。
往年,市场回购的主力多为互联网企业。2024 年回购金额居前的 5 家上市企业中,腾讯控股、美团-W(03690.HK)、快手-W(01024.HK) 三家互联网企业就占据三席,回购金额分别为 1120 亿港元、281.57 亿港元、54.64 亿港元。
今年,医药、消费、软件医药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开始在回购领域崭露头角。
例如,在医药领域,药明生物今年以来合计回购 6053 万股,回购金额达到 11.11 亿港元。尤其是 4 月股价震荡下行阶段,该公司分别在 4 月 8 日~4 月 11 日,连续 4 个交易日大手笔回购,回购金额分别为 2.48 亿港元、2.99 亿港元、1.99 亿港元、1.98 亿港元。包括药明生物在内,年内还有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先声药业等 11 家港股上市药企出手回购,回购金额超 17.32 亿元。
消费领域中,太古股份公司 A(00019.HK) 今年合计回购股份 2056.5 万股,回购金额达到 13.69 亿港元。不少耳熟能详的消费上市公司也开启回购 「买买买」 的节奏。安踏体育(02020.HK)、新秀丽(01910.HK)、百胜中国(09987.HK) 年内回购金额分别为 6.98 亿港元、3.32 亿港元、3.1 亿港元。
另一方面,龙头效应也在加强。今年以来,港股的回购主力军依然是龙头企业。回购额排名前三的公司占据了港股总回购额的近八成份额。Wind 数据显示,腾讯控股、汇丰控股年内分别回购了 210.26 亿港元、113.34 亿港元。位列第三至五位则是友邦保险、中远海控以及中国宏桥,回购金额分别为 64.40 亿港元、17.24 亿港元及 16.58 亿港元。前五名回购金额合计为 421.83 亿港元,占年内总回购金额的 77.81%。
不少龙头企业的股价,今年正在经历 「边买边涨」 的过程。
以回购金额达 210.26 亿港元的腾讯控股为例,该公司年内以 364 港元至 517 港元的价格区间累计回购 5141 万股。伴随持续回购,该股从 1 月初的 400 港元/股下方一路攀升,3 月 7 日更触及 547 港元/股的阶段高点,区间最大涨幅超过 35%。
汇丰控股也存在类似情况。今年汇丰控股共购入 1.35 亿股,回购金额达 113.34 亿港元。该公司的股价,也从年初的 70 港元/股附近,一度上涨至 3 月 20 日的阶段性高点 90.45 港元/股,区间涨幅超 28%。
今年以来回购金额超过 20 亿港元的共有 17 家公司,其中有 11 家年股价上涨,占比超过 64%。其中,腾讯控股、友邦保险、瑞声科技、太古地产等个股年内涨幅超过 20%。

多因素导致回购升温
在 4 月港股市场大幅震荡的背景下,上市公司为何逆势加大回购?业内人士认为,政策、估值与市场信心共同推动了本轮回购潮。
一名资深港股投资人士指出,回购通常意味着上市公司和股东看好公司的长期价值,且公司目前拥有较为充足的现金流。今年以来,港股市场持续回暖,恒生指数逐渐走高,部分公司对市场前景的预期更加明确。
「市场上的大规模回购潮往往发生在熊市中。」 浙商国际分析师沈凡超认为,这通常意味着上市公司认为当前自家的股票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通过回购向投资者表达当前股价已被严重低估的积极信号,以此来稳定投资者信心和公司股价。
此外,港交所积极推进库存股机制改革,也提升了公司的回购意愿。2024 年 6 月 11 日,港交所库存股新规正式生效,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不再强制注销。修改前的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回购的股份必须注销,主要是为了防止公司通过频繁回购和再出售库存股,操纵股价或进行内幕交易。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伍洁旋曾表示,相信有关措施可为发行人提供更多灵活度,方便透过股份购回及再出售库存股份来管理资本结构,同时维持有关发行人股份交易公平有序,并确保股东获一致及公平的待遇。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等因素冲击下,港股市场后市如何演绎?多数机构仍然相对乐观。
中国银河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杨超认为,美国关税政策反复无常,投资者观望情绪浓厚。中长期来看,关税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各国关税协商谈判结果以及关税落地情况。同时,我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望加大,以对冲外部冲击的影响。当前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中低水平,投资价值仍然较高。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易恒分析,对等关税扰动发生后,坚定看好港股相对收益表现,原因有三点:第一,产业上,市场中业绩与关税敏感性较高的出口链及中游制造企业市值占比较低;第二,科技企业盈利表现或将持续支持港股行情演绎;第三,外部扰动下,市场或对内需政策存在较大预期。
杨超建议,短期内建议关注贸易依赖度较低以及股息率较高的板块,主要有金融业、能源业、电讯业、公用事业、必需性消费、房地产等行业。中长期仍然看好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消费板块,以及自主可控程度提升的科技板块。
(第一财经)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