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秦风
近段时间,一些司机在开启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后剪指甲、玩手机、睡觉打盹等视频屡屡上演,各界关于智能驾驶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日前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曝光 5 起错误使用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导致交通事故的案例,有些事故导致了重大人员伤亡,令人触目惊心。
智能驾驶是探索未来出行的一个发展方向,是汽车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前景广阔,未来可期。车企纷纷发力把 「智驾」 从 「加分项」 变为 「必选项」、从 「选择题」 变为 「必答题」。近来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取得了不小进步,但依据 《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 国标,目前我国的量产乘用车智能驾驶功能全都还在 L2 及以下,也就是说驾驶员仍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不能放弃对方向盘的控制。

作为正在发展中的技术,智能驾驶进一步成熟,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历练。当下,部分车企存在对组合驾驶辅助技术能力夸大包装、过度营销的情况。部分车主也对这类技术过度信任,把 「组合驾驶辅助」 当成 「完美的自动驾驶方案」。当车企的 「宣传噱头」 与用户的 「认知错位」 叠加,引发事故的风险就加大了。发展智能驾驶技术,必须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前提就是首先确保驾驶员与乘客的安全。安全是智能驾驶的生命线,也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行业和技术飞速发展,监管和规范必须及时跟上。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 「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出倡议,「强化产品安全设计」「杜绝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并要求车企 「对已发布的失实信息应及时澄清并整改」。
规范是为了护航行业更好地健康发展。兜牢智能驾驶的安全底线,还需相关方共同努力。对车企来说,要实事求是地宣传,全面准确地履行告知义务,不能模糊技术阶段、回避功能局限,更不能说大话炒 「噱头」。对驾驶员而言,也不能迷信宣传,轻信 「智驾」。不规范使用 「智驾」,既会给自身生命安全带来不确定性,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明晰技术边界、规范熟练使用、牢记禁用场景,才是对人对己负责。
真正的智能驾驶,不是冒险玩心跳,而是以技术为盾,打造更便捷可靠的出行。只有各方保持对安全底线的敬畏,让智能驾驶回归产品发展自身规律,行业才能健康快速发展,也才能真正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出行体验。
(人民日报客户端)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