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被河南定位为 「水运发展全面建设年」。今年以来,先是周口晋升 「国家队」,成为全国 37 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再到 「豫交投 001」 号从杭州启航,跨越五省水系,抵达平顶山港,标志着河南贯通长三角的 「黄金水道」 初步打通……从全力 「押注」 到逐步破局,这个蓄势多年的中部大省正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努力寻找优势再造的自我定位。
每经记者|程晓玲 每经编辑|杨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VCG211510684675
虽身处内陆,但中部省份谁还没有一个 「通江达海」 梦?
眼下,《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修编 (2025—2035 年)》 正在公开征求意见,要加快河南交通优势再造,从 「经济通道」 迈向 「通道经济」——到 2030 年,初步形成安全畅通、绿色经济、智能高效、包容韧性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
近几年,中部地区对于内河航运的重视程度不断升高。如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部副教授、博士林永然在 《河南日报》 刊文所言,「河南已经形成了密集的空、铁、公交通网络,但水运发展相对滞后,成为交通物流体系最后的 『短板』」。
2025 年被河南定位为 「水运发展全面建设年」。
今年以来,先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周口晋升 「国家队」,成为全国 37 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再到 「豫交投 001」 号从杭州启航,跨越五省水系,抵达平顶山港,标志着河南贯通长三角的 「黄金水道」 初步打通……
从全力 「押注」 到逐步破局,这个蓄势多年的中部大省正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努力寻找优势再造的自我定位。
押注
2024 年,全国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总计 27982 亿元。其中公路建设 25774 亿元、同比下降 8.7%,水运建设 2208 亿元,同比增长 9.5%。
放眼各地,从运河工程到港口建设,水运越来越成为影响区域经济格局的关键要素,更是被不少内陆省份视作重塑优势的胜负手。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去年河南公路水路建设投资共计 1307 亿元,同比下降 15.3%。其中水运建设投资增速高达 147%,位列全国第五。作为参考,除河南以外,其余 5 个经济大省同期水运建设投资增速均在 10% 以下。
投资猛增背后,是真金白银的全力 「押注」。
据公开报道,2024 年,河南内河航运完成投资超过前三年的总和。按照计划,2025 年河南将完成投资 200 亿元,完成港口吞吐量 7000 万吨;同期,湖北、湖南水运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 100 亿元、90 亿元。也就是说,今年河南计划投资额超过了湖北、湖南两省的总和,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数据之外,还有更多实质性进展。
今年初召开的 2025 年河南省水运工作会议,明确定调开展 「水运发展全面建设年」 行动,重点实施强化通道网络建设、强化港口能级建设等 「七大建设」。
2 月初,周口入选全国 37 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3 月末至 4 月初,平顶山港试航成功,标志着这个位于河南最西边、也是中原地区最深入内陆腹地的港口,即将开启 「通江达海」 新时代;与此同时,省级重点会议多次提及加快推进贾鲁河通航工程前期工作,规划中的郑州港备受期待……
有人直言,河南已将内河航运发展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决心有多大?此前召开的 2025 年河南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明确提到,积极推动 「中部便捷出海水运大通道」 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标准实施出海水运大通道交通强国试点,提升区域内河航运一体化发展水平。
此次 《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修编 (2025—2035 年)》(征求意见稿) 明确提出,河南将打造布局合理、保障有力、量能匹配的港口体系,形成 「1+4+6」 分层次港口布局。
图片来源:《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修编 (2025—2035 年)》(征求意见稿)
具体来看,到 2030 年,河南规划航道通航里程达到 2200 公里以上,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达到 750 公里以上;以周口港为引领,带动信阳港、漯河港、平顶山港提质增效,高标准建成投运郑州港,有序推进南阳、商丘、驻马店等港口建设,港口吞吐量达到 2 亿吨 (含集装箱 100 万标箱以上)。
补短
深居内陆腹地,河南为何猛拼水运?
从水系条件看,河南是中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流域面积 10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11 条。就地理区位而言,「居天下之中」 的河南,更是具备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天然优势。
历史上,中原发达的内河航运网络,也曾支撑起历代王朝的兴盛。然而,铁路等现代交通方式快速发展,河南内河航运地位却一落千丈,甚至成为 「空铁水公」 综合交通体系的一大 「硬伤」。
数据显示,2024 年,河南完成港口吞吐量 6085 万吨,同比增长 29.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 10.9 万标箱,同比增长 20.4%。尽管增速表现不俗,但从总量看,同处中部的湖北、安徽、湖南、江西港口货物吞吐量分别达到 7.53 亿吨、6.94 亿吨、3.03 亿吨、2.84 亿吨,均远远高于河南。
是短板,也是优势再造的新机遇。
一个重要背景是,政府工作报告已连续两年对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作出专门部署,如何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各地寻求新发展坐标的关键考验。
河南今年的 「新春第一会」 就将目光瞄准于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的省份。会上释放出行动信号——「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
图片来源:周口日报
在当地看来,「这既是对国家重大部署的精准对接,也是对自身禀赋的深度挖掘。」
交通物流是 「循环枢纽」 通达的基本前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部分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对此,河南已率先行动。早在今年初,河南省政府印发的 《河南省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 就定下目标:确保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 个百分点以上,打造物流降本增效先行区。
从这一角度看,成本仅相当于铁路运输 1/2、公路运输 1/5、航空运输 1/20 的水运重要性更加凸显。
换句话说,眼下的河南亟须通过加快发展内河航运调整运输结构,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据河南省交通运输厅预测,河南每年可通过铁水联运转运约 4200 万吨货物至东部地区,2035 年沿线内河港口吞吐量将达到 50 亿吨以上,每年将降低 170 亿元物流成本,相较于现有运输模式每年可降低 870 万吨碳排量。
破局
近几年,中部经济大省河南面临的压力不小——GDP 连续被四川赶超、经济总量排位降至全国第六,在身后,湖北、福建等省份正以强劲势头加速逼近。
从主要指标看,外贸是其经济承压的重要拖累因素。
自 2021 年首次突破 8000 亿元大关后,河南进出口规模已在 8000 亿元出头的水平徘徊多年。2024 年,河南进出口总值 8201.7 亿元,增速仅 1.2%。同年,安徽外贸规模逾 8600 亿元创新高,取代河南成为新的 「中部外贸第一省」。
在此背景下,发力内河航运建设、构建 「中部便捷出海水运大通道」 能否助力河南实现 「优势再造」?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地相关部署中,加快从 「经济通道」 迈向 「通道经济」 被频频提及。
就其区位优势而言,借由内河航道,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货物经铁路运输至河南省港口集散后,可水运至安徽、湖北、江苏以及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和目的地;东部地区高附加值产品,也可经由当地港口集散运向广阔的中西部腹地。
然而,仅靠 「过路经济」 显然不是最优解。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文瑞此前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发文分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中部地区联通国内、国际的大通道作用更加凸显。但随着枢纽内涵的不断扩展,单一的交通枢纽功能已经不适应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大通道不仅仅是交通运输通道,中部地区大通道格局面临新的问题。」
河南当地媒体也分析指出,河港不仅仅是装卸港,还是贸易港、产业港。目前,河南港口运输货物的货种单一、附加值较低,临港经济区多处于规划阶段,产业与港区互动融合发展水平不高,空间融合有待完善。
图片来源:河南日报
以周口港为例。作为河南乃至淮河流域规模最大、靠泊能力最强的内河港口,与国内先进港口相比,周口港临港经济产业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上行航路短、集货能力不足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如何破题?
根据今年周口市两会定调,在打造港口枢纽的同时,将进一步壮大临港制造业、大力发展临港物流,推进临港偏好型产业向港口集聚,加快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中储粮仓储、中农保供基地、瑞茂通二期等项目建设。在加强沿河沿海港航合作方面,东向深化与长三角航运产业融合,南向推进与 「六省七港」 联动,西向扩大七省区大宗货物辐射范围。
一个更大的设想是,以周口港为依托,沿河重点布设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粮食加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核心产业,加快培育临港产业集群,构筑连接中原和长三角经济走廊。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