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 2》 里有这样一句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哪吒 2》 的成功,恰好说明了成都可以成就年轻人的梦想。从 「少不入川」 到 「少必入川」,不止文创产业的从业者,而是来自千行百业、百花齐放。
每经记者|肖纯 每经编辑|刘艳美
哪吒,又激起了一圈涟漪。
5 月 18 日,哪吒突然 「跃」 上成都很多地标建筑,震撼的视觉效果吸引来无数驻足,路人沉浸其中。
图片来源:成都高新
这场哪吒裸眼 3D 首秀,也让诞生了 《哪吒 2》 的成都,再次引发关注与热议。
01
哪吒,这个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魔童,还在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哪吒 2》 全球票房已经突破 158 亿元,刷新多项影史纪录,位列全球电影票房第五。
图片来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官方微博
毫无疑问,《哪吒 2》 犹如一棵 「参天大树」,不断攀升。种出这棵 「参天大树」 的是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公司,也引发了很多影迷、观众、游客的打卡与朝圣。
当人们来到成都,寻找 「参天大树」 时,却发现了一座庞大而生机勃勃的文创产业雨林。
《哪吒 2》 诞生于成都锦城湖畔的成都高新区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这里不仅诞生了 「哪吒」 系列电影爆款,更是聚合了从 IP 开发、内容制作到衍生品运营的完整产业链。
自 2019 年投运至今,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聚焦游戏电竞、影视传媒、数字音乐、超高清视频等重点赛道,已引入腾讯新文创总部、AG 电竞、可可豆动画、完美天智游等 60 余家企业,打造了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四川省游戏创新发展中心、咪咕科创平台、爱奇艺潮流文化坊等共性平台,聚集从业人员约 6000 人,并孕育出 「遮天」 等 20 余个头部 IP。
实际上,《哪吒 2》 的制作正是得益于这种聚集产生的生态:《哪吒 2》 制作链上的关键企业大多分布在百米范围内:可可豆动画负责出品制作,墨境天合专攻视觉特效,千鸟动画负责美术设计,星阅辰石承担动态分镜系统……这种地理集聚也催生了 「硬盘直传」「当面沟通」 的高效协作模式。
与大多数产业园区 「严肃」 的画风不同,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以川西都市林盘为特色,在城南高楼林立之间打造了一片公园产业社区。除了紧邻文化艺术中心和锦城湖,一路向北,同铁像寺水街、大源中央公园、骑龙公园等文创旅游节点形成空中绿道系统,让产业公园化、商业社区化。
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 图片来源:天府软件园
如果将镜头拉远,人们发现成都不只有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这一片 「雨林」。
《2024 中国成都科幻产业报告》 显示,2023 年,成都科幻产业总营收 235.21 亿元,同比增长 17.49%,成为了支撑全国科幻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成都郫都区,仅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就吸引资深科幻机构落户近 70 家,产值约 50 亿元;同时,厚植青少年想象力基因,策划主题展活动 100 余场,不断拓展 「科幻+」 边界。
正如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言:「中国科幻从这里出发,在这里生根发芽。」
「雨林」 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源于悉心培育。成都近年加速打造出独具韧性与活力的文创产业链,并以此为根基,持续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属于城市的 「文创边界」。
今年 1 月 21 日,成都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科协联合印发了 《成都市推动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5—2027 年)》。这份全国首个城市科幻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为未来三年成都科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具体行动指南。
科幻产业雄心壮志的背后,是成都近年文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市场机遇持续释放的集中缩影——「科幻+电影」「科幻+游戏」「科幻+展演」 等数字文创细分赛道的新场景、新项目持续涌现。
除了动漫、科幻,电竞也来了。短短几年间,成都就实现了异军突起,迅速攀升至电竞赛事举办城市排名的第二位,悄然改变中国的 「电竞版图」。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文创产业的创业者、从业者、受众,都是年轻人。他们被成都文创产业生态所吸引,他们的到来又不断繁荣着生态,成为生态的一部分。久而久之,成都也成为吸引年轻人的 「磁场」。
02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这句脍炙人口的 slogan,是成都鲜明的标识,也是城市魅力的证明。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是风景;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是生活。这样的幸福也有烦恼,有人担心这样会消磨年轻人的奋斗热情,甚至搬出古人的话——少不入川。
《哪吒 2》 里有这样一句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哪吒 2》 的成功,恰好说明了成都可以成就年轻人的梦想。
从 「少不入川」 到 「少必入川」,在成都,创业者和城市共同扭转偏见。
必入川的少年,也不止文创产业的从业者,而是来自千行百业、百花齐放。
当前,成都正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布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航空航天和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资料图片)
得益于前瞻性布局和耐心培育,成都沉淀了一定产业基础,培育了肥沃的创新土壤,吸引了一批高精尖人才,产业生态持续完善。而出成果,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很多年轻人感叹,科创需要沉下心来做事,成都开放包容、不急躁的氛围,是科创生根发芽的好土壤。
随着人工智能和新技术发展,机器人加速 「修炼」 成人形,成都也走在前列。去年,7 款人形机器人在成都问世,其中不乏全国唯一、全球唯三的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 「贡嘎一号」,全球首台端侧多模态 AI 大模型人形机器人 「通天晓」,以及仅仅用时 69 天诞生的 「天行者 1 号」。
年轻人与新事物疯狂生长的成都,目前已聚集超 1000 家人工智能企业,产业规模突破 1000 亿元,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稳居西部第一。当前机器人产业迎来重要节点,成都更是陆续发布诸多精细化举措,推动产业生态完善,比如成立工作专班,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和专项政策措施,设立 130 亿元产业专项基金等。
培育未来产业,成都的行动远不止于此,而是打出了一套 「组合拳」。去年 9 月,成都启动 「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 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机制,通过走访服务企业,线上线下联动收集急难愁盼问题和诉求建议,实现迅速办结。
去年 10 月,成都提出开展 「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 行动。前些年,成都通过开展产业 「建圈强链」,重大项目建设加速,产业规模持续壮大,设施配套不断完善,这一新举措强化了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 「主战场」 作用,以园区 「一子落」,带动经济 「全盘活」,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与 「建圈强链」 实现有机衔接。去年 11 月,成都又成立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专门用于推动民营经济和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
奋进中的创新之城,这样的成都不断刷新外界的认知,也不断吸引四面八方的才俊,少必入川。
03
年轻人,是最有创造力的人群,他们敢拼搏,爱探索,成为创新的重要力量。
DeepSeek 横空出世之后,人们除了热议它代表科技创新,也惊讶于梁文锋的年轻面孔。
在成都,也有很多年轻的面孔。以可可豆创作团队为例,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 200 多人,大量 「90 后」「00 后」 创作者在选择动画行业、选择可可豆的同时,其实也选择了成都。
目前,围绕城市战略、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成都的人才政策体系已更新到了 3.0 版本,全市人才总量达 669 万,居全国第 4。
而丰厚的高校资源,为其进一步做深 「人才池」、发掘 「潜力股」 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给出的建议,成都未来可以是一种 「创造力城市」 的发展模式,不限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而是广泛吸引基础研究、应用研发、信息技术等领域产业人才,不断用创新成果。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这里的 「创造力」 既包括文创软实力与科技硬实力,两者不仅不冲突,在新的时代与技术背景下,反而可以相互成就,构成类似 DNA 的螺旋上升结构。
随着科技革命与数字化的深入,新技术、新产业的诞生,愈发需要场景组合和场景密度的支撑。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在 《向心城市》 一书中指出:创新需要有高浓度、高密度的协同网络,创新人群只有高频次的交流,才能在思维碰撞下激发创新,才能催生创新经济蓬勃发展。
成都的烟火气恰恰也是场景的多样性,诸如写字楼、孵化器、园区,以及城市中的咖啡馆、茶馆、餐厅、公园等第三空间,构成了更开放、更错综复杂的场景,并在场景的交融与互动中,产生更多的灵感碰撞。
城市的场景越丰富,越能为颠覆式创新、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企业爆发式成长和城市数字化转型创造条件。
从这个角度,《哪吒 2》 带给我们的震撼只是一个开始,成都也将继续努力求索,成为更多年轻人奔赴的理由。
少必入川,年轻的灵魂终将相逢。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资料图片)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