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界面新闻
随着近期新股受理、上会陆续推进,5 月 IPO 受理单数创下月度新高。
据界面新闻从业界多方了解,单月受理数创年内新高主要受财报周期、项目申报周期影响,因此呈现出阶段性集中申报、受理特点。
界面新闻根据东财 Choice 数据,今年 1 月至 5 月,共有 27 单 IPO 项目获得受理,其中,5 月单月新增受理单数为 16 个,超出前四个月总和。对比来看,2024 年 1 月至 5 月,沪深交易所 IPO 项目 「零受理」,北交所仅受理 2 单。
「每年的五、六月份都是项目的申报期,在三、四月份完成财报审计。」 有投行人士认为,「从我们的业务来看,没有明显提速,而是正常、有序。」 从投行项目储备来看,另有一名沪上中小券商投行人士在受访时提到,该公司年内尚无排队 IPO 项目。
今年 27 单获得受理的 IPO 项目中,北交所以 18 单占据六成以上,此外,科创板为 3 家,沪市主板、深市主板、创业板数量为 2 家。其中,多为符合政策导向的 「新质生产力」 行业企业。
例如,5 月 30 日创业板年内首批新增受理的三瑞智能、宏明电子 IPO 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傲拓科技、未盈利科技企业昂瑞微的科创板 IPO 日前申请陆续获受理。
从募资额度来看,27 单项目中,华润控股以 245 亿元的募资额,成为 A 股近三年募资规模最大的 IPO;拟募资额在 10 亿至 20 亿区间的企业共有 4 家,其余 22 家则在 10 亿元以下。
A 股市场 「科技叙事」 逻辑愈发清晰,资本市场正蓄力推动优质资源向以 「硬科技」 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企业集聚。从监管端来看,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 5 月 22 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用好用足现有制度,更大力度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积极稳妥实施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推动新的典型案例落地。
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向界面新闻指出,证监会近期多次强调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具备显著技术先进性的科技企业,已经迎来 A 股 IPO 申报的政策窗口期。
「近期 A 股 IPO 受理加速,终止项目减少,审核效率提升,反映企业上市信心增强,短期回暖显著,但需关注长期质量导向与政策动态。」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当前 A 股 IPO 的节奏特点是阶段性集中申报和政策导向驱动市场波动。
谈到 「阶段性」 特征的含义,田利辉进一步表示,主要体现在政策、企业和市场三个层面。政策举措上,注册制改革深化等政策逐步落地,市场适应需时间;企业行为上,申报节奏受财报周期、行业景气度等影响,非持续性;市场预期上,投资者信心随政策效果、新股表现波动,未来可能因外部环境调整出现阶段性冷热交替。
随着当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正在逐步优化,从市场预期和新股表现来看,今年年内上市的 43 只新股上市首日集体上涨,全部实现 「0 破发」。其中,江南新材(603124.SH) 首日收盘的涨超 606%,弘景光电(301479.SZ) 以 5.91 万元的单签浮盈在 43 只新股中排名居首。
瑞银全球投资银行部亚洲区副主席朱正芹在近期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谈到:「A 股更多地要注重发行的质量、发挥不同板块的功能,资本市场更好地扶持实体经济发展,A 股整个融资的节奏是有所管控的,还是缩了不少,不过,A 股市场仍是不断有新的 IPO 在上、在长大,『A+H』 则持续会有。」
朱正芹进一步表示,今年 IPO 市场的主题是 「A+H」。「国内真的囤积了大量优秀的 A 股上市公司,现在他们都会来香港做,而且基于目前的审批节奏,还是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毕马威中国资本市场合伙人邓浩然也表示:「随着宁德时代上市进一步推动 A 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此刻可说是 A 股上市公司来港上市的一个好时机,预计 A 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的趋势预计将在 2025 年延续下去。」
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表示,预计 2025 年 A 股 IPO 数量将较 2024 年稳中有升。上会企业多与国家重点支持的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如半导体、新能源等卡脖子赛道,符合产业政策导向,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及发展潜力,预计这类行业的企业在 IPO 市场中继续占据重要地位。审核质量把控依旧严格,强监管始终是目前的主线。
(界面新闻)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