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杨弃非 余蕊均 淡忠奎 每经编辑|金冥羽
共建创新之路
上世纪 90 年代,时任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的拉法纳玛来到福建,对中国的菌草技术产生了极大兴趣。不久后,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远赴这个南太平洋岛国,在 「刀耕火种」 的部落里开启了 「菌草援外」 之旅。
截至目前,这株 「幸福草」 已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落地生根,为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成为 「科技减贫」 与 「开放合作」 的一个范本。
而在 1904 年,当新西兰人伊莎贝尔·弗雷泽从中国带着一把猕猴桃种子回到家乡时,她应该不会想到,百余年后,「变身」 后的奇异果会再次回到中国,推动更深层次的科技合作。
作为中国与有关国家共建的 70 多个 「一带一路」 联合实验室之一,位于四川的中国-新西兰猕猴桃 「一带一路」 联合实验室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库,吸引来自埃及、巴基斯坦等国的科研人员共克技术难题,向世界各地播撒 「甜蜜」。
科学无国界。按照科技部的说法,自 2017 年启动 「一带一路」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已构建起一个 「1+4+N」 的框架体系,其中,「1」 即机制化举办 「一带一路」 科技交流大会,同时实施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四大举措和若干专项合作计划。
而打头这个 「1」,眼下正值第二届——6 月 10 日至 12 日,由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 7 方共同主办的第二届 「一带一路」 科技交流大会在成都举行。在此之前,2023 年 11 月,首届大会落子重庆。
轮流 「坐庄」 背后,有人好奇,如此高规格的国际性科技展会,为什么偏偏是成渝?
西南腹地 vs 科学前沿
打开中国地图,四川西衔青藏、东出长江,四周山势雄峻,盆地沃野平畴,千河奔腾不息。
这样的地理条件,曾造成历史上的 「蜀道难」,困扰当地多年,而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飞机、高铁等开放通道早已重塑区域交通格局,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西南腹地,深藏着越来越多探索世界前沿科学的高能 「实验」。
在甘孜稻城、海拔 4410 米的海子山上,名为 「拉索」 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时刻捕捉着来自宇宙深处的信息。去年 2 月,「拉索」 官宣在国际上首次认证了一个超级宇宙线源,加速求解国际物理学界 「新世纪 11 个科学问题」(之一)。
晨曦中的 「拉索」 观测站 图片来源:新华社 (江宏景 摄)
「拉索」 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曹臻表示,宇宙线被发现 110 多年以来,相关探索研究已产生数枚诺贝尔奖牌,但依然有众多谜题待解。「拉索」 作为国际上最灵敏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被视为地面宇宙线 「最强捕手」,随着数据的积累,其有望揭开银河系宇宙线起源之谜。
事实上,观测宇宙线,可以 「上天」,也可以 「下海」,再或是 「上山」,而 「拉索」 作为继云南东川、西藏羊八井高山宇宙线观测站之后,我国建设的第三代高山宇宙线观测站,之所以落子四川,离不开 「地利」——「经过广泛选址和实地踏勘调研」。
无独有偶,在四川凉山的锦屏山,深藏于山体覆盖 2400 米之下,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正在展开对暗物质的 「捕捉」。尽管占宇宙质量的 27%,暗物质对人类而言 「神秘莫测」,吸引全球科学家的目光。
锦屏大设施 图片来源:新华社 (薛晨 摄)
科研人员表示,「捕捉暗物质」 的条件格外苛刻,需要很厚的山体岩石等屏蔽宇宙线,虽然全球已经建了很多地下实验室,并且 「拿了不止一次诺贝尔奖」,但我国一度没有合适的深地实验室,他们只能一边在国外开展研究,一边 「跑遍全国找地方」。
直到 2008 年,当时世界最大深埋水工隧道群的锦屏交通隧道进入科学家们的视线。用清华大学教授、CDEX(中国暗物质实验) 负责人岳骞的话说,「全世界还没有哪个暗物质实验室达到这个岩石覆盖厚度。」
战略力量 vs 市场主体
越来越多大科学装置在成渝找到 「安身之所」。仅在四川,目前布局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就达到 10 个,数量居全国第 3。还有媒体将成都称作 「大科学装置之都」,因其汇聚了大量科研机构。
但如果说只靠这些战略科技力量,其实并不能完全解释成渝地区今时今日在全国创新版图上的位置,也不能完全标定其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性。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陈亚军此前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经济总量从不足 6.3 万亿元,增长到 8.6 万亿元,五年迈上了两个万亿元级的台阶,占全国的比重由 6.3% 提高到 6.5% 以上。
与 「重要经济中心建设实现新跃升」 相对应的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呈现新气象」。换句话说,经济越有活力,创新活动就越活跃——尤其是来自企业的、面向市场的创新产品就会越多。
三安意法重庆 8 英寸碳化硅项目 图片来源:「西部重庆科学城」 官微
就拿成都来说,除了数字文创、航空工业等领域的产品创新外,近年来,凭借百利天恒、科伦博泰、康诺亚等一批创新药企业合力 「输出」,创下多个 「全球首个」「同类最优」「金额最高」 纪录,成为中国创新医药版图的一块 「高地」。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展厅陈列的生物药制品 图片来源:张建 摄
而在今天举行的 「一带一路」 科技交流大会现场,「人工智能+」 成为热点。其中,腾讯 「开悟」 与中国计算机学会、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等联合发起 「人工智能强化学习可持续发展计划」。
腾讯公司副总裁蔡光忠表示,腾讯 2017 年在四川布局了 「开悟」 平台,通过把场景资源、模拟环境和技术沉淀开放给学术界,推动人工智能教学和科研」 从论文走到车间」。借此平台,腾讯已在四川交通、医疗、文旅等多个领域设立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
他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后,腾讯将立足四川、面向国际,把成都当做前沿科技落地的重要 「试验场」。
说到底,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第四极」vs「新高地」
从科创成果相对匮乏到如今成果越发丰富、可感、可及,成渝地区无疑更有底气站到台前,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
事实上,共同举办 「一带一路」 科技交流大会,早已被写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是成渝共担的一项 「国家任务」。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801573
重庆市副市长马震表示,首届大会举办以来,成渝地区以共建 「一带一路」 科技创新合作区为引领,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持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拓展科技合作网络方面,越南、尼泊尔等 30 余国政企代表团来川渝推动科技合作,与白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创新主体新签署科技合作协议 70 余个;
在推进国际联合研发方面,实施 300 余项国际联合研发项目,新增获批与匈牙利、古巴共建的 「一带一路」 联合实验室 2 家、累计达到 5 家;
在加快国际技术转移方面,获批建设全国首个 「一带一路」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组建成渝地区 「一带一路」 国际技术转移联盟,培养国际技术经纪人 200 余名,2024 年国际技术合同成交额达 188 亿元……
今天大会现场,川渝两省市还联合发起了成渝地区 「一带一路」 科技合作 「双千」 计划,其中,「千项合作项目」 计划旨在对接共建国家技术需求,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促进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沿着 「一带一路」,成渝科创成果将找到了更广阔的生根土壤。与此同时,为进一步盘活 「资源富矿」,制度创新也在不断深入。
就在今天,四川一口气发布了 40 个 「双向揭榜挂帅」 项目榜单,涉及人形机器人、航空航天、高端能源装备、低空经济、软件信息与服务等领域的 135 项需求,以推进 「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
「一带一路」 科技创新成果展现场 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此前,四川以季度为单位,已面向全球发布两批次 140 个 「双向揭榜挂帅」 项目,来自全球 200 余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 「揭榜」——
按照四川的构想,一面由技术供给方带团队、带技术揭榜,一面由成果需求方带资金、带场景揭榜,通过 「双向奔赴」,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不仅如此,在更源头、更早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启蒙上,成渝也还在想方设法营造氛围,「抓早、抓小、抓关键」。
本月初,四川各级党政领导干部 3 万余人通过视频直播,参加了 「提升领导干部应用 AI 人工智能能力系列讲座」 的首场讲座,当地媒体评价说,「这波热潮,非追不可」;
上个月,成都首场 「科学大讲堂」 开讲,邀请来自脑机接口、暗物质探索、未来交通等前沿领域的科技 「大牛」 为全民科普。
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曾表示,只有把一个个的土积成山,才能成气候、成风雨,才能实现科学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渝科技创新正在 「翻山越岭」,建成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成为中国经济 「第四极」 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支撑。
记者|杨弃非 余蕊均 淡忠奎
编辑|金冥羽 盖源源
校对|卢祥勇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236263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