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证券日报
今年以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回购、股东增持稳步推进。据 Wind 资讯数据统计,截至 6 月 12 日,今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有 65 家实施回购,回购金额合计为 86.72 亿元;有 53 家股东增持,增持金额合计为 73.9 亿元。综合来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回购、股东增持金额合计达 160.62 亿元。
回购增持是上市公司增强投资者信心,维护市值稳定的重要方式。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在接受 《证券日报》 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短期看,回购增持直接减少流通股供给,有助于提振股价;从长期看,此举也强化了 「央企价值重估」 逻辑。回购增持常态化表明央企市值管理从 「被动维稳」 转向 「主动经营」,为 A 股注入长期稳定性,推动估值修复。
市值管理类回购明显增多
从回购金额来看,截至 6 月 12 日,今年以来,15 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回购金额超过 1 亿元,其中,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中远海控」)、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海康威视」) 回购金额均超过 10 亿元,分别为 14.42 亿元、14.38 亿元。目前,中远海控回购计划已经实施完毕,海康威视回购计划仍在进行中。据海康威视去年 12 月份发布的回购报告书,本轮回购不低于 20 亿元,不超过 25 亿元,目前已累计回购 15.63 亿元。
从回购目的来看,上述 65 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中,回购目的多为股权激励注销 (因业绩未达标或人员异动等原因,公司按照授予价格回购后注销),有 40 家 (去年同期为 34 家);其次是用于市值管理,有 19 家 (去年同期为 4 家);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的有 6 家 (去年同期为 8 家)。用于市值管理的回购增多。
「这表明越来越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开始将回购视为市值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回购向市场传递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信号,以稳定股价和提升投资者信心。」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韩乾对 《证券日报》 记者表示,从中长期看,回购增持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投资价值和股东回报。回购股份并注销可以减少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从而提升股票的内在价值。
田利辉表示,市值管理类回购侧重传递企业价值 「低估信号」,特别是注销式回购直接提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本质是公司主动优化资本结构、传递价值低估信号。这一变化与国资委推动央企 「提质增效」 的政策导向相契合,市值管理类回购的增多,标志着央企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维护市场信心。
去年 11 月份,证监会发布 《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 10 号——市值管理》,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股份回购等方式,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上市公司质量;去年 12 月份,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 《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出,「推动中央企业和控股上市公司建立常态化股票回购增持机制」。据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统计,截至 6 月 12 日,累计 60 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公告了市值管理制度。
从增持来看,年内 25 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股东累计增持金额超过 1 亿元,其中,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获得控股股东和第二大股东增持 16.09 亿元,控股股东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增持 10.17 亿元,第二大股东振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增持 5.92 亿元。
新增回购增持计划稳步推进
今年 4 月份,一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密集发布回购计划或股东增持计划。据数据统计,截至 6 月 12 日,今年有 27 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新增回购计划 (以首次公告日统计,下同),有 24 单是在 4 月份进行的首次公告,占比 88.9%;有 39 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新增 55 单股东增持计划,有 49 单在 4 月份进行的首次公告,占比 89.09%。
目前,这些回购增持计划正在有序落地。从增持计划来看,国投智能(厦门) 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国投智能」)、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中国电研」)2 家公司的股东增持计划已经落地。国投智能在 4 月 8 日披露 6 名高管的增持计划,4 月 16 日即实施完毕,共增持 322.95 万元。中国电研控股股东的一致行动人在 4 月 18 日至 5 月 9 日增持 1.41 亿元。其他增持计划正在进行中。
回购计划中,国投智能、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中远海控」) 回购计划实施完毕,其中,中远海控已经完成注销。4 月 9 日至 5 月 28 日,中远海控回购 5241.76 万股 A 股股份,回购金额为 7.42 亿元,并于 5 月 30 日注销此次回购的股份。另外,8 家回购计划通过董事会预案,16 家实施回购中,1 家刚刚通过股东大会。
韩乾表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市值管理的要求,通过回购增持维护股价,不仅体现了国有股东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重视,也有助于提升央企整体市场形象和估值水平。
(证券日报)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