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4 日,成都召开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大会,紧接着,一份干货满满的 《成都市推动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于今日正式对外发布。高规格部署县域经济,成都不仅意在加速推动首个 「千亿县」 诞生,更欲为城市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动力源。
每经记者|杨弃非 每经编辑|杨欢
成都市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杨弃非
县域,连接城市、带动乡村,正愈加成为支撑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关键。
昨天 (6 月 24 日),成都召开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大会,紧接着,一份干货满满的 《成都市推动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于今日正式对外发布。高规格部署县域经济,成都不仅意在加速推动首个 「千亿县」 诞生,更欲为城市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动力源。
所谓县市新城,指简阳、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金堂、大邑、蒲江等成都的八个县市,面积占全市约 2/3、人口约 1/4、经济总量约 1/6,集聚了诸多基础性、发展性、战略性资源,一头连着城区,一头连着都市圈、平原经济区相邻城市,是成都发展的 「底盘」 力量,是成都都市圈壮大的 「腰部」 力量,也是城乡融合的 「关键」 节点。
而从 「县市新城」 这个新的称呼,还不难看出,成都要从更宽视野、更大范围、更高平台找坐标、明定位、求突破。
再定位 「县市新城」,筑牢城市发展底部支撑
去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其中明确 「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
当新一拨产业、资金开始向西流动,成都县市新城可以有更大发展潜力和更多想象空间。
数据显示,去年,成都 8 个县市新城中,有 6 个 GDP 增速位于全市各区 (市) 县前十,8 个县市新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8%,高于成都全市 3.5 个百分点。县市新城布局产业园区共有 22 个,占比 42%,为全市最高,每个县市新城均有 2—4 个产业园区。「十四五」 以来,八县市 GDP 年均增速和工业投资占比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为何这些县市新城能 「跑在前列」?关键在于空间、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
县市新城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八县市面积约占全市的 2/3,进入城镇化下半场,随着中心城区土地开发强度不断上升,县市新城即将成为未来成都人口和产业的重要承载地。
而适配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类场景,八县市的各类产业也能有效提供。比如低空经济产业,县市不仅能提供大量空域资源,其有优势的农业生产、应急救援、观光旅游等产业也与低空经济发展适配。
在此基础上,成都今年推动了一系列新交通建设项目加速 「上马」,缩短县市新城与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目前,八个县市全部通达至中心城区高速公路,至少拥有一条到中心城区的快速路或国省道,依托铁路公交化实现除金堂外的其他七个县市全部通达轨道交通,形成立体综合的多通道入城走廊。
而借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都还将推动县市 「旧貌换新颜」。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在于公服配套——成都将按实际管理服务人口定规模、配资源,让 「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 在县市新城推广。
「一县一首位产业」,挖掘细分赛道 「单项冠军」
面对新一轮机遇,「县市新城」 要最终走向 「城」,产业无疑是重中之重。
纵观成都八县市,近年来正在加快做大经济总量、做强产业支撑、做活要素资源,呈现出优势持续彰显、潜力不断激发的发展态势。但与先发地区相比,仍不同程度存在发展阶段的时间差、发展规模的体量差、发展模式的代际差。
当前,新技术应用越来越依靠场景,只要抓住风口,推动新技术进入产业化环节,就有望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为此,成都谋划了 「一县一首位产业,一园一镇园之宝,一城一商业中心」 的发展格局,以期通过代表性的产业、企业和商业载体,提升县市的识别度。
去年以来,成都推进 「立园满园」 行动,以园区带动产业建圈强链。而在不断落地的新项目带动下,县市也有望迎来新的产业标识。
不久前,国星宇航 「星算」 计划全球总部宣布落地崇州。签约仪式当天,崇州邀请 20 余家产业链关联企业实地考察崇州空天科技产业园、青崇航空科技产业园、明湖科创园等产业承载平台,「链主带动链属」 的规模效应已先行发酵。
这也离不开县市的主动谋划。此前,崇州就已提出,将推动商业航天航空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并引进中发天信的高能级项目;更早之前,成都全市范围内推动区 (市) 县跨区域结对联动建设行动,让崇州成为青羊区航空航天产业辐射带动的 「受益者」。
为进一步提高 「西部经济中心」 成色,成都期望,县域经济能挖掘特色、创造特色、做强特色,「在细分赛道上跑出单项冠军」,从而成为地方未来产业发展的 「新牌」。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