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w id="5"]

2025 年 7 月 2 日 上午 1:37
Home股票持续构建熊猫IP产业转化生态,“2025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启动
spot_imgspot_img

持续构建熊猫IP产业转化生态,“2025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启动

-

6月30日,“2025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在成都启动。本届大赛延长作品征集期至半年,新增“最佳品牌视觉设计”等市场化赛道,并创设赛产转化“中试平台”。大赛围绕四大方向优化升级,组委会邀请50余位全球专家评审。获奖者将享转化激励与版权收益。

每经记者|石普宁    每经编辑|唐元    

当大熊猫这一文化符号的价值,不再仅仅局限于其赢得全球喜爱的标志性形象时,它还能承载怎样的产业动能?

6月30日,“2025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启动发布会在成都举行,宣告新一届赛事正式开启。相较首届,本届大赛在赛程、奖项设置及产业转化路径上均有明显调整,其中包括:将作品征集期延长至半年;在奖项中新增“最佳品牌视觉设计”“最佳空间场景设计”等市场化赛道;将创设赛产转化“中试平台”,深化国际伙伴合作,推动优秀作品登陆米兰设计周等国际舞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石普宁 摄

聚焦市场、场景以及落地转化

新一届“熊猫家园”大赛最为直观的变化之一,是为创意预留了更长的时间。自2025年6月30日启动至2026年1月31日截止,长达半年的征稿期,旨在鼓励创作者投入更充分的时间进行作品构思与深化,以期获得更高质量、更具转化潜力的成熟作品。

据悉,新一届大赛将围绕“参赛范围国际化、评审导向市场化、奖项设置成果化、产业聚集场景化”四大方向全面优化升级,这一导向在奖项设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本届大赛在继续保留“5+3”的奖项格局下,设置“最佳创意雕塑设计”“最佳潮流产品设计”“最佳品牌视觉设计”“最佳空间场景设计”“最佳创新包装设计”五大主要奖项,以及“最佳数字(AIGC)创意作品”“最佳科幻创意作品”“最佳人气作品”三大特别奖项。

其中,“最佳品牌视觉设计”与“最佳空间场景设计”为新增赛道。“熊猫家园运营中心”负责人周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增设上述赛道是基于首届赛后收到的市场反馈。大量品牌方表达了与大赛合作,寻找可深度结合的熊猫IP形象的诉求,而空间场景赛道则直接服务于大赛授权门店、展陈空间的落地需要。

同时,赛事也在积极拥抱前沿技术,为熊猫IP注入新的活力。

特别设立的“最佳数字(AIGC)创意作品”与“最佳科幻创意作品”奖项,正是为了拓展大熊猫IP在数字艺术、虚拟交互等新领域的表达空间。对此,大赛评委会联合主席、著名国际雕塑艺术家傅榆翔也表达了期待:“希望更多的艺术家更多地运用VR、AR等技术,创新无疑是艺术最为需要的品质之一。”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据悉,组委会邀请了50余位全球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旨在确保评审的专业性与市场前瞻性。此外,获奖作品作者除获得奖金、奖杯等荣誉外,还可签约成为大赛官方认证设计师和艺术家,持续参与平台丰富多元的转化合作,享有可落地的转化激励与版权收益。

同时,大赛创设的赛产转化“中试平台”,以及推动作品登陆米兰设计周等规划,共同构成了一条从创意筛选到产品孵化,再到全球营销的产业路径。

从成果落地到国际共创

“文创产业不是一个挣快钱的赛道,一定是一个种大树的事业。”正如周蕾所言,赛事本身是筛选种子的过程,而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构建一片能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的产业“土壤”。

首届大赛结束后公布的转化成果,初步验证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

据介绍,运营中心已成功孵化8个首推IP形象,开发逾50款创意产品,并计划通过线上电商及线下10个核心地标销售点进行发售。同时,已与泡泡玛特、阅文集团、华强方特、奥飞娱乐、名创优品、酷乐潮玩、万达动漫等57家行业头部品牌及产业供应链主企业形成合作推动规划。

记者注意到,本届大赛产业落地路径也涵盖了多个方面。

例如,与成熟商业品牌的合作。国货联盟代表、鸿星尔克集团副总裁王荣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结合其全国渠道优势,深度应用大赛成果,推动熊猫IP的商业价值转化。

此外,还将IP融入城市文旅体验。如即将于暑期正式投入运营的“熊猫家园旅游巴士”以及联合人民中科打造的“飞天熊猫AI乐园”项目等。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同时,在国际层面,本届大赛延续了双向的“全球共创”机制。

中法品牌美学中心主席杨晶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海外助力计划”。在他看来,熊猫是不同文化间可以共同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据其介绍,该计划包括与法国顶尖设计院校合作开展课程项目,并借助“中法品牌高峰论坛”等平台提升熊猫IP的国际声量。

更重要的是推动产业层面的链接,在接受采访时,杨晶提道,“我们希望能够将包含熊猫IP在内的中国品牌进行推荐,这不仅仅是‘Made in China’的贸易,背后更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

最新动态

推荐阅读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