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财联社
从 4 月 9 日低点的 696.24,到 6 月末高点的 1039.9,财联社固态电池板块指数两个多月来约 50% 的涨幅,成为今年上半年固态电池表现的最好写照。
至 7 月 3 日收盘,固态电池板块再度领涨市场,涨幅为 1.89%。其中,中一科技收获 20CM 涨停,洪田股份、大东南亦录得涨停。
二级市场热情高涨的背后,是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随着车企明确 2026-2027 年装车时间表,全固态电池量产已经处于临界点。宝马集团近日宣布,将美国固态电池制造商 Solid Power 提供的大尺寸、纯全固态电池电芯 (ASSB) 首次装配于纯电动宝马 i7 测试车中,并在慕尼黑地区进行路测。
尽管宝马与 Solid Power 方面均为披露此次上路测试的全固态电池的具体参数,但 Solid Power 官网显示,其全固态电池核心技术基于硫化物的固体电解质,能量密度 390Wh/kg(930Wh/L),循环次数大于 1000 次。「我们预计到 2028 年,电解质产量将达到每年 80 万辆使用全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所需的水平。」Solid Power 称,公司开发的电池制造工艺已在全球范围内用于大批量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生产,预计这将使全固态电池制造商能够满足 OEM 的产量和成本要求。
在国内,更多车企相继宣布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5 月 31 日,广汽集团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固态电池预计于 2026 年装车搭载于昊铂车型。在此之前,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谈及固态电池发展时表示,固态电池大批量装车将在 2028 年。长安汽车也在最新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称,2026 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 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能量密度达 400Wh/kg。
不仅是广汽、长安,包括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奇瑞汽车、比亚迪等在内的多家车企均已宣布固态电池量产计划。其中,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奇瑞汽车均计划于 2027 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装车。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 CTO 孙华军曾透露,比亚迪将在 2027 年左右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 年后实现大规模上车。
除传统主机厂,小米、华为等跨界玩家同样在固态电池领域积极布局。6 月 13 日,小米汽车公开了一项名为 「固态电池复合电极与制备方法及包含其复合电极的固态电池」 的专利,申请公布号为 CN120149317A,申请公布日为 2025 年 6 月 13 日,申请日为 2023 年 12 月 12 日;更早之前,华为公开了一项名为 「固态电解质、其制备方法及固态电池」 的专利,据专利摘要,该固态电解质能够提升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
车企加速布局的同时,电池企业也在加快固态电池研发与量产进程。7 月 2 日,赣锋锂业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的半固态电池在东风 E70 进行了试装车并于赛力斯SF5车型量产,目前正在继续推广高比能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公司与知名无人机及 eVTOL 企业达成合作,公司研发的高安全耐低温固态锂电池已向国际知名手机企业批量送样验证。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宁德时代预计到 2027 年将实现小批量生产。其他企业如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也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未来小批量或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
政策层面,全固态电池正获得大力支持。今年 4 月,工信部发布 《2025 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其中特别提及,要推进动力电池耐久性、热管理系统等标准审查报批,加快全固态电池、动力电池在役检测、动力电池标识标签等标准研制,不断优化动力电池性能要求。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车企和电池企业的加速布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正不断推进,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越来越近。
不过,固态电池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需跨越成本、技术、产能等多道难关。国泰海通证券最新研报表示,固态电池具备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够满足车端、低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特殊需求。当前半固态电池已实现装车,产业化进程早于全固态电池。人形机器人、低空等成本敏感度相对较低的领域,固态电池应用早于车端。目前固态电池行业产业化进程加速,迭代正式开启,正在从 0 到 1 加速迈进。随着固态电池性能不断提升以及产业化加速落地,长期看好固态电池发展。
(财联社)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