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内] 缪琦
在美国一边对多国挥舞关税大棒、一边延长 「对等关税」 暂缓期的 7 月,中国外贸出口表现坚挺,对美航线运价止跌回升。
关税战下美线运价坐 「过山车」
随着国际运力逐步恢复,需求则相对平稳,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指数近期呈现下跌趋势。不同航线因各自的供需基本面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特朗普政府持续反复的关税政策引发了北美航线的较大波动。
7 月 11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 1733.29 点,较上期下跌 1.7%。同期,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和美东基本港市场运价 (海运及海运附加费) 分别为 2194 美元/FEU 和 4172 美元/FEU,分别较上期上涨 5.0%、1.2%。
这是运费自 6 月第二周开始 「跌跌不休」 之后,首次恢复上涨。
7 月 4 日,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和美东基本港市场运价 (海运及海运附加费) 分别为 2089 美元/FEU(40 英尺标准集装箱) 和 4124 美元/FEU,分别较上期下跌 19.0%、12.6%。在 5 月 12 日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达成后不久,上述对美运价开启大涨,其中 5 月 30 日的涨幅更是分别高达 57.9%、45.7%。经历一个月的 「抢出口」 后,即 6 月 13 日,上述对美运价开启下跌模式,较上期下跌 26.5%、2.8%。
和一个月前、即 6 月 6 日分别为 5606 美元/FEU 和 6939 美元/FEU 的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和美东基本港市场运价相比,7 月 4 日的运价只剩不到四成和六成,跌穿休战前水平。
需求相对平稳,旺季临近
国际海运价取决于运力和需求两端。
全球货代巨头德迅发布的市场动态称,就中美航线而言,目前已有部分船公司宣布自 7 月 15 日后上调运价,同时将旺季附加费延续至月底。鉴于关税因素的影响,市场整体呈现出较为谨慎的观望态度。当前运力已明显高于货量,船公司开始部署空班计划,以控制供需关系、稳定整体运价水平。
浣熊 (上海) 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头程运营总监施家琪告诉第一财经,6 月以来,北美运力方面逐步恢复正常,而货物出口量并未延续 5 月的涨势,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收缩,导致运价持续下跌。目前,他们以欧美市场为主的业务量总体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我们做全航线,总量还是增长的。」 东南物流 (越南) 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刘祁峰对第一财经表示,常规来说,7~9 月是欧美海运的出货旺季。不过市场上美东的需求量在过去两周内下降明显,原因是按计划 「90 天过渡期」 将在 8 月 12 日结束,「美东的货已经过限」。一般而言,中国到美国的海上运输时间需要至少一个月,再预留清关和上架时间,要想在过渡期内运出的货须在 7 月前完成。因此近期货量下降在预料之中。不过,她认为,运输时间相对短的美西航线 「抢出口」 预计还可以继续 「热」 两周,「7 月中后期,服装以及节日货物还是会持续出」。
如果说 6~7 月属于 「抢出口过限」、旺季尚未接上的淡季,那么最新海运价的止跌回升,或许可视为圣诞旺季临近的信号。不确定性加剧的挑战之下,全球整体采购决策谨慎和订单碎片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中国的大量中小微外贸人也在积极应对中凸显出韧性。
7 月初,广州一诺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红娟告诉第一财经,美国目前仍是他们占比最大的市场,「存量在那儿,降速但仍有增长」,同时美国市场降低的增速从其他市场的增长中得到了弥补,也让公司今年上半年整体的出口同比增长 30% 左右。其中,欧洲已经成为了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施家琪提出,6 月的运价下跌主要是因为运力恢复。事实上,即使是对美关税增长 100% 以上的 4 月,海外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以及老客户的订单依然保持,也就是说,公司的整体业务并未受到美国关税政策的太大冲击,「该出的还在出,总体竞争力仍然在」。
随着未来几周美国关税政策将进一步明朗,国际运价还将持续波动。近期美国针对东南亚国家的关税政策调整频繁,也将对亚洲区域整体的贸易格局和产业链结构性转移带来影响。
在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下,美国集装箱货运需求也依然强劲。德迅援引美国 5-6 月的初步进口数据称,来自亚洲的进口仅下滑 5.6%,其中来自中国货量同比下降 24%,但来自越南与印尼的分别取得 34% 和 33% 增长,带动亚洲其他地区货量上涨。
根据上海航运交易所最新发布的信息,除了北美航线,面对全球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挑战,地中海、波斯湾航线因基本面转弱继续走低;作为南美洲的主要国家,巴西本周收到了美国加征 50% 关税的信函,这导致南美线运价出现回落;澳新航线则因运输需求稳中向好,即期市场订舱价格继续上涨——7 月 11 日,上海港出口至澳新基本港市场运价 (海运及海运附加费) 为 1021 美元/TEU,较上期上涨 19.7%。
(第一财经)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