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制度的护栏和惩戒的利剑。*ST 苏吴事件再次说明,只有让造假者 「倾家荡产、身败名裂」,才能真正筑牢信息披露这道防火墙。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业绩固然重要,但守法经营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
每经评论员 贾运可
7 月 13 日晚间,*ST 苏吴 (SH600200,股价 2.30 元,市值 16.38 亿元) 公告收到中国证监会的 《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认定其 2020 年至 2023 年连续四年虚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利润,并隐瞒实际控制人身份,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这一系列行为导致公司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公司同时披露风险提示公告称,如根据正式的处罚决定书结论,公司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一家公司连续四年虚增收入合计 17.71 亿元,虚增利润合计 7599.75 万元,这已不是 「偶发性造假」 或 「财务瑕疵」,而是系统性、蓄意性的造假行为。更严重的是,董事长钱群山既是公司高管,也是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实施案涉事项,其行为已严重践踏法律红线与商业道德底线。
造假不仅欺骗监管,也伤害了成千上万投资者。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最基本的信任机制,财务造假就像在金融体系中埋下定时炸弹,失去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市场赖以生存的定价功能和资源配置效率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而从处罚力度来看,证监会的拟处罚决定展现出对重大违法 「零容忍」 的坚决态度。从 1000 万元的公司罚款到对董事长个人 1500 万元的罚款及长达十年的市场禁入,再到对众多高管个人百万级别的处罚,表明 「信披造假+关键高管主导」 的组合式违规将被严惩到底。
近年来,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制度已成为维护资本市场秩序的核心工具,市场已经开始形成共识:上市地位不是 「铁饭碗」,违规者终将为其短视行为付出代价。强制退市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必要的机制,以清除 「毒瘤」,净化生态,倒逼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增强治理规范性。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制度的护栏和惩戒的利剑。*ST 苏吴事件再次说明,只有让造假者 「倾家荡产、身败名裂」,才能真正筑牢信息披露这道防火墙。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业绩固然重要,但守法经营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