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双碳」 目标的引领下,作为清洁能源领域的关键力量,曾一度深陷 「内卷」 困境的光伏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随着政策与行业协同推进 「反内卷」 行动,目前光伏行业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调整期。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轮 「反内卷」 政策层级更高、协同性更强,头部企业 (隆基绿能、协鑫科技等) 通过理性应对、技术创新、成本控制等方式穿越周期,AI 技术的深度应用也为行业变革注入了新动能。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光伏行业将逐步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在供需协同、技术驱动与全球化布局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反内卷」 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光伏行业在快速扩张过程中,逐步陷入 「内卷」 困境,这从近期上市企业披露的年报数据可见端倪。据期货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通威股份、隆基绿能、TCL 中环等近 20 家光伏企业发布 2025 年上半年预亏公告,其中,通威股份预计亏损 49 亿~52 亿元,隆基绿能预计亏损 24 亿~28 亿元。多家企业提及,亏损主要是行业供需失衡所致。比如,通威股份表示,虽然国内外光伏新增装机规模持续增长,但行业供需失衡状况仍未显著改善,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低迷。
事实的确如此。近年来,光伏行业的高景气吸引大量资本涌入,企业纷纷扩产,但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远不及产能扩张的速度。行业权威机构 InfoLinkConsulting 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年末,国内厂商的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均超过 1100GW,而 2025 年全球与中国光伏市场乐观需求量分别为 600GW 和 250GW。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2024 年光伏产业链价格降幅明显,其中多晶硅价格下滑超 35%,硅片价格下滑超 45%,电池片、组件价格下滑超 25%。2025 年,组件最低报价为 0.6 元/W,较 2023 年下降 40%,比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测算的最低成本价 0.68 元/W 还要低。
价格下行的窘境与亏损压力,也体现在 2025 年的 SNEC 展会上。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2025 年 SNEC 展会,光伏设备展区参展商数量较 2024 年减少约 30%,通威股份、隆基绿能等头部企业的展台面积缩减近一半,部分中小型设备商退出了展会。「今年的效益一般,企业参展会增加不少负担,但不参展,可能会被市场遗忘。」 一家小型下游组件厂负责人坦言,今年 5 月份的订单量只有 2024 年同期的 30%,工厂开工率不足 40%,他们今年来参展就是撑个场面。
这一现象背后,是行业供需失衡背景下,企业陷入亏损困境的无奈。据华闻期货分析师张靖靖测算,2024 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已达到 1100GW,远超 447GW 的实际需求量,产能利用率降至 40% 以下。张靖靖认为,相比大厂而言,小厂更难以长期承受经营不佳的状态,光伏企业在参展投入上趋于谨慎,也是行业下行周期的直接映射。
在此背景下,政策与行业协同发力,光伏行业 「反内卷」 已箭在弦上。自 2024 年起,中央多次在重要会议上释放整治 「内卷式」 竞争信号,行业协会亦牵头头部企业凝聚共识,探索自律机制以规范扩产、平衡供需。2025 年,光伏行业 「反内卷」 共识深化。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后,工信部迅速召集 14 家光伏企业及协会座谈,聚焦依法治理低价竞争、引导提质增效、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为行业健康发展锚定方向。
如今,光伏行业 「反内卷」 已初见成效。从市场层面看,光伏产业链的多晶硅现货产品、硅片等价格出现企稳态势。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截至 7 月 16 日当周,多晶硅 N 型复投料成交均价为 4.17 万元/吨,环比上涨 12.4%。N 型颗粒硅成交均价为 4.10 万元/吨,环比上涨 15.2%。本周硅料价格涨势进一步巩固,相较于上周企业普遍提价但实际成交寥寥的局面,本周成交活跃度显著提升,6 家企业达成新订单,成交量环比大幅增长。
同时,多晶硅期货价格大幅上涨,也反映了行业发展改善的预期。当前,多晶硅期货 2508 合约价格已从 30400 元/吨涨至 40000 元/吨上方,且上涨态势仍在持续。
企业理性应对调整期
作为光伏产业上游的关键环节,多晶硅的供应量和价格走势备受关注。随着光伏行业 「反内卷」 行动的推进,多晶硅的价格波动与行业调整轨迹,成为业内人士观察这场变革的重要窗口。
在多晶硅产业的调整周期,政策始终是核心变量,政策导向的变化往往率先引发市场对需求的预期逆转。比如,2018 年 「5·31 新政」 大幅削减光伏产业补贴,多晶硅价格半年内跌幅超 50%。此外,供过于求源于高盈利驱动下的集中扩产。比如,2022 年年底至 2023 年,大量项目密集投产,我国多晶硅年产量同比增幅达 81%,供需格局快速逆转,价格从 30 万元/吨跌至 6 万元/吨以下。
中信期货分析师郑非凡认为,对比以往,本轮 「反内卷」 政策层级更高、行业协同性更强、改革路径更精准。
从驱动因素看,以往多晶硅行业的亏损多源于外部扰动及技术劣势。「历史上,多晶硅行业尚未有过系统性且明确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 郑非凡认为,无论是 2011 年欧美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 「双反」 调查,还是 2018 年的 「5·31 新政」,调整均是市场对外部政策冲击的被动反应,而非主动进行结构优化。当前 「反内卷」 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政策连贯性与执行力远超以往,且当前政策直指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明确 「依法依规综合治理」,为多晶硅行业划定了 「不低于成本销售」 的底线。
「2015 年之前,国内多晶硅企业普遍采用落后工艺,电耗远高于国际主流水平,成本劣势明显,难以形成联合应对市场波动的共识。」 郑非凡表示,以往多晶硅行业出清,主要依赖市场自发淘汰,过程缓慢且阵痛剧烈。
当前,多晶硅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头部企业产能占比超 70%(2015 年为 30%),企业协调效率大幅提升,为 「反内卷」 提供了基础。「2024 年年底以来,头部企业自发启动自律限产,月度供应维持在 9 万吨左右的低位。2025 年 7 月,企业集体上调报价,N 型多晶硅致密料报价回升至 4.3 万~4.9 万元/吨,形成联合挺价态势。」 郑非凡表示,这种行业协同性,在多晶硅的历次价格调整中从未出现过,侧面说明行业对 「反内卷」 的共识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推进。
从改革路径看,「反内卷」 强调以 「温和引导出清」 替代 「阵痛式调整」。「由于多晶硅企业以民营为主、市场化程度高,政策避免刚性限产,而是通过产能整合、限价管控、严控新增产能等柔性手段推动结构优化,利用能耗与质量标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郑非凡认为,这种市场化并购整合路径,既能避免 「全行业停产」,又能逐步修复供需平衡。
从企业层面看,面对本轮调整,市场主体较为理性,企业既未因前期亏损而过度缩减产能,也未因价格回升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
「此前行业亏损时,我们并未大幅减产,当前价格出现回升,也没有盲目增加产能,而是始终按照既定生产经营计划有序运作。」 一家头部硅料企业的生产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当前硅料价格有所修复,但基本面的核心矛盾尚未得到实质性改善,且企业前期积累了一定库存,因此现阶段更多采取观望态度。据了解,当前该企业的开工率稳定在 40%。
在光伏行业深度调整期,头部企业以稳扎稳打的理性姿态穿越周期。以隆基绿能为例,面对价格下行周期,企业没有盲目收缩产能,而是持续加大产品与服务投入,推动组件销量逆势增长,其 HPBC2.0 组件凭借高转换效率快速抢占市场。同时,隆基绿能也没有因短期价格上行而扩产,而是聚焦技术迭代,使 HIBC 技术组件功率突破 700W,量产效率达 25.9%,以硬实力筑牢护城河。
AI 技术或重塑行业格局
在光伏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整个产业链也将在 「反内卷」 的深化中,实现从 「规模扩张」 到 「质效提升」 的蜕变,真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支撑力量。
从长远来看,光伏行业的增长潜力巨大。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年底,全球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已突破 2 太瓦 (TW)。分析机构普遍预测,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延续增长态势,其中新兴光伏市场的新增装机占比将持续提升,对行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发显著。据国际太阳能协会测算,到 2025 年年底,全球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有望超越煤电,成为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电源类型。
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亚洲光伏产业协会主席、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预测称,在传统市场增长需求与新兴市场潜力共同作用下,全球光伏总装机量有望在 2030 年达到 5200G~5800GW,其中,中欧美印四大光伏市场总装机量为 3300G~3800GW,中国光伏总装机量可达 1800G~2300GW。
「虽然这个寒冬尤为漫长,但经历行业周期阵痛后,光伏行业会走上新一轮发展之路。」 业内人士认为,产能出清后,光伏行业的竞争逻辑将从规模扩张走向价值对垒,从价格战走向技术驱动。同时,行业 「领头羊」 的优势将再次展现,在改革浪潮中成为真正的领跑者。
比如,2006 年,协鑫集团投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多晶硅项目,协鑫科技就此成立,此后一直遵循 「科技创新+差异化竞争」 发展纲领。公司战略上押注颗粒硅布局差异化路径,技术上从改良西门子法到攻关硅烷流化床法、冷氢化技术实现降本、颗粒硅从无到有、CCz 技术改良,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掌握颗粒硅与 CCz 成熟技术的企业。当前,协鑫科技的成本优势开始显现。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协鑫科技颗粒硅平均现金成本为 33.520 元/千克,今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至 27.07 元/千克,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与其期待周期性复苏,不如直面产业的颠覆性重构。」 朱共山建议,面对行业的周期性调整,政企可以联动促出清,通过市场化兼并重组、技术淘汰机制以及政策强制约束去产能,供给侧自律和需求端刺激去库存。另外,可以通过绿色分级定价值,导入 「深绿」「浅绿」 等绿色价值分级体系,杜绝 「拖拉机」 与 「劳斯莱斯」 同台 「卷」 价格,让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特别是在碳值方面领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范式唱主角。此外,改变光伏产业制造属性大于技术属性的价值扭曲局面,形成 「研发投入—技术溢价—利润反哺」 的发展闭环。
谈及光伏行业 「反内卷」 治理政策,郑非凡建议,针对光伏行业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特征,在推进光伏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需兼顾改革与民生双重目标。在有序推动产能出清与结构优化,提升行业集中度与技术水平,防止低效扩张和无序竞争的同时,要统筹考虑就业、收入等民生因素,避免 「一刀切」 限产带来区域性冲击。在兼顾发展与民生的前提下,政策应提升精准性与稳定性,推动差异化管理与分类实施,强调技术升级,强化产权保护与公平准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民营企业改革的信心与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 AI 技术正从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到运维服务,全方位重塑光伏行业的运行逻辑,推动光伏行业向智能化、高效化、精益化转型。
以 SNEC 展会为例,AI 技术应用展区成为焦点。在生产制造端,AI 成为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在工艺优化方面,AI 优化单晶炉热场控制使单炉拉晶效率提升 20%,晶棒良率从 92% 提升至 98%。隆基绿能通过 AI 产线将 182mm 硅片非硅成本降至 0.35 元/片;协鑫光电的 AI 高通量设备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运转,每日产出 1800 组高精度数据,电池效率差异控制在 0.75% 以内。相关数据显示,AI 技术已使光伏生产效率提升 30%,人工成本下降 50%,耗材浪费率从 15% 降至 5%,彻底改变了传统生产模式下的成本结构。
在供应链与运维环节,AI 推动全链条数字化升级。通威股份的 AI 供应链系统将硅料采购周期从 15 天缩短至 5 天,库存周转率翻倍,全行业推广后有望降低 8%~10% 运营成本;阳光电源的 AI 电站管理系统通过气象预测与功率优化,使发电量提升 5%~8%,运维成本降低 40%。2025 年中国 AI 运维渗透率已达 30%,成为降本增效的核心手段。
AI 技术在光伏产业的渗透,更深层的变革在于行业格局的重塑。据某组件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在进行部分裁员后,产能反而在 AI 的帮助下出现提升。「头部企业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加速 AI 布局,2025 年拥有 AI 产线的企业毛利率显著高于传统企业,马太效应加剧。」 张靖靖认为,AI 技术的普及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劳动力结构的变革。光伏产线 AI 替代率的提高或难以阻挡,硅片检测、组件装配等岗位需求未来可能大幅下降,这种效率革命短期虽会带来就业压力,但长期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期货日报)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