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6 日,英伟达CEO 黄仁勋在出席第三届链博会后,来到北京前门参加媒体交流会。在这场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会上,黄仁勋围绕英伟达的技术战略、行业竞争、中国市场布局及 AI 发展等核心话题展开,表现了英伟达对中国 AI 前景的看好以及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新发布的 RTX Pro GPU 适用于数字孪生、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等场景
本次,他明确传达了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黄仁勋希望向中国提供比 H20 更先进的芯片,当前 H20 因 Hopper 架构的推理能力和带宽仍具优势,而技术在持续发展,未来允许销往中国的产品将不断升级。他还提到,H20 在华销售的恢复需等待美国政府许可证审批,供应链重启需要时间,但客户需求旺盛。
黄仁勋还介绍,新发布的 RTX Pro GPU 基于 Blackwell 架构,主打计算机图形、光线追踪及传感器模拟,适用于数字孪生、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等场景,与 H20 形成差异化定位。
谈及出口管制等问题,他表示需与中美及全球多国政府保持良好关系,遵守各国政策,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需通过企业灵活性来应对。
值得一提的是,2025 年黄仁勋已三次访华,均因受邀出席活动 (如链博会等)。他表示,未来是否频繁访华取决于邀请情况。而他看好中国在 AI 应用、供应链和电动汽车领域的优势,计划持续深化在华合作。
在英伟达对中国的战略布局与合作方面,黄仁勋看好中国 AI 应用创新 (包括抖音、小红书等),认为中国在技术整合与应用速度上领先,激烈的市场竞争催生了大量优质能力,全球企业正从中学习。他指出中国教育体系培养了全球约 50% 的 AI 研究人员,在科学、数学、计算机领域人才储备雄厚,形成了动态活跃的生态系统。
因此,他计划扩大在华人才招聘,并赞赏中国工程师的专业能力,称和部分在中国的员工已共事超过 25 年。
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聚焦于技术支持,如自动驾驶、大模型研发所需的底层技术,而非直接参与终端产品制造。
盛赞华为、DeepSeek 和中国 AI 创新
一开场,黄仁勋就被问及如何看待中国人工智能取得的进步,谈及对华为及中国企业的看法,黄仁勋明确表示 「轻视华为和中国制造业能力是极其天真的」,高度认可华为的技术实力,称其在高端手机制造、蜂窝电信技术等领域 「令人敬畏」。华为等中国企业虽发展时间较短,但已具备竞争力,生态系统的完善只是时间问题,其能参与技术竞争本身就体现了强大实力。
他认为中国 AI 行业可分为计算机基础设施、模型、应用三层架构,发展速度极快;并肯定了模型层企业的技术突破,如深度求索推出全球首个开源推理模型,阿里通义千问、Kimi 等均属优秀技术。
同时,他不认同 「大模型不需要大量 AI 研究」 的观点,肯定了深度求索 DeepSeek R1 等模型的创新架构,认为其在推理效率上有显著突破。
最后,黄仁勋提到了 AI,他认为,AI 将革新所有行业及科学领域,例如:AI 推动计算机图形学发展 (如 《黑神话:悟空》 的图形技术依赖 AI);通过 「CUDA 量子」 技术支持量子计算的预处理与后处理;助力物理模拟 (如大规模天气预报)、生物分子动力学预测、机器人技术等。
他认为 AI 是 「最伟大的均衡器」,能提升普通人的能力 (如帮助普通创作者提升水平),并通过开放生态接受全球科学审视以增强安全性。
英伟达竞争优势在于提供通用 AI 架构和全生命周期支持
英伟达目前占据着 AI 芯片领域的头把交椅,但是竞争对手们也在快速追赶,AMD、华为、高通等公司都想在这个火热的市场分一杯羹。
在应对云厂商自研芯片的竞争上,黄仁勋表示英伟达与亚马逊、谷歌等云厂商的战略差异在于:英伟达专注于提供通用 AI 架构和全生命周期支持,而非局限于自研芯片。但是竞争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能推动行业进步,且竞争对手的努力反而证明了市场活力。
谈及英伟达的 AI 战略与技术布局方面,他表示要做全生命周期 AI 系统构建,需投入大量资源打造覆盖 AI 全生命周期 (预训练、训练后优化、强化学习、推理) 的先进系统。
同时,他强调 AI 架构的开放性与通用性,支持在各类云平台及企业自建系统中使用,用户只需掌握英伟达架构及 「语言」 即可灵活适配。
当前,英伟达的战略核心目标为保持技术性能领先、确保系统易用性与实用性、实现架构广泛覆盖。
回顾英伟达从 「全球市值最低科技公司」 成长为 「最高市值科技公司」 的历程,黄仁勋强调其核心贡献是 「重新定义了计算」,并开创了 AI 这一基础性产业。
他认为美国计算机产业 (芯片、系统、软件等全栈技术) 是 「国家宝藏」,地位堪比中国的供应链和电动汽车产业。
英伟达的高速成长与人才密不可分,黄仁勋提到,公司坚持 「高薪激励员工」 的理念,认为英伟达是 「全球最小的大公司」(约 4.7 万名员工),低离职率和长期共事的团队是企业优势。
(财联社)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