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w id="5"]

2025 年 7 月 23 日 上午 2:23
Home期货光伏亏损潮中价格异动 产能出清才是真考验
spot_imgspot_img

光伏亏损潮中价格异动 产能出清才是真考验

-

  7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市场化思维、法治化理念加强行业治理,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新三样”产业中,产能出清最迫在眉睫的是光伏。

  近期,随着高层政策频繁提到“反内卷”,市场博弈减产力度升级逻辑,光伏产业链现货价格跳涨,硅料、硅片现货市场报价周内跳涨超10%。以硅片为例,全尺寸涨幅超过13%,各环节涨幅分化,N型G10L单晶硅片涨逾22%,报1.5元/片,系年内单周最高涨幅。

  资本市场方面,期货与光伏板块应声上涨,7月18日,多晶硅主力合约盘中创下历史最高,2508合约自6月25日以来累计上涨42%,区间最大涨幅50%。

  笔者认为,目前市场处于博弈阶段,主要交易逻辑是政策预期增强,但光伏终端需求恢复偏弱,价格持续上行动能仍待验证。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也指出,当前多晶硅价格虽已上涨,但基本面支撑薄弱,供需尚未实质性改善。短期内,硅料价格将维持当前观望中小幅震荡上行的态势。

  价格狂欢之余,刚刚披露完毕的光伏中报业绩预告显示,光伏主产业链制造商上半年集体亏损,其余环节也是多数续亏、首亏,仅少数预增。可见,市场博弈的预期与现实业绩之间差异巨大。

  不过,业绩大面积亏损之际,部分企业二季度业绩减亏,透露出一些积极信号。经过半年多减产后,隆基绿能(601012.SH)、钧达股份(002865.SZ)、爱旭股份(600732.SH)、晶澳科技(002459.SZ)等光伏企业通过调整经营策略,第二季度实现大幅度减亏,甚至扭亏。

  比如,隆基绿能预计,上半年亏损金额为24亿元~28亿元。按照预告净利润下限计算,隆基绿能二季度最多亏损约13.7亿元,环比一季度减亏约1亿元。公司解释,原因在于不断加强内部运营管理,主要产品单位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资产减值损失快速下降,HPBC 2.0组件产品逐步投入市场,签单量及出货量快速增长,实现同比大幅减亏。

  部分光伏企业二季度业绩逆袭为市场注入强劲动能,也让投资者更期待三季度减产力度升级后,让行业走出底部。因此,市场急需看到具有说服力的硬数据来验证减产的决心与效果。笔者认为,检验减产力度与效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硅料库存水平的有效去化:当前产业链各环节库存高企,硅料作为全行业的最上游,是供需矛盾最突出的环节,其价格走势与供需变化,对硅片、电池、组件环节存在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当前硅料价格涨价或倒逼部分硅片企业因成本高企问题停产或退出市场,这将进一步改善硅片供需关系,使其对原料多晶硅价格涨势接受度有所提升。

  二是,企业开工率维持低位:观测各环节龙头及代表性企业的实际开工率,是判断减产执行力的重要窗口。有统计显示,开工率长期维持在60%以下,方能说明企业自律。

  三是,低效产能的永久退出:最有力的信号是看到部分成本高企、技术落后的产能被永久关闭、拆除,真正从物理上退出市场。这不仅需要企业决心,更需要配套的产业政策引导。

  资本市场可以交易预期,但产业的复苏只能依靠实实在在的减产落地与产能出清。光伏行业的“反内卷”之战,吹响号角只是第一步。投资者和产业界都需要保持一份清醒:当预期带来的短暂兴奋褪去,唯有真实可见的产能收缩数据,才能支撑行业基本面走好。

  工信部的号令正当其时,光伏中报预告大面积亏损的现状,似是在无情宣告:留给行业自我刮骨疗毒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从2023年四季度起,光伏主产业链已经连续亏损七个季度或21个月,企业再充沛的现金储备也无法支撑久亏。

  笔者认为,最慢四季度要看到减产升级的效果,最快则是三季度。若当前产业链价格调整使得落后产能借机喘息甚至死灰复燃,无疑是不利于行业走出周期底部的。

  光伏减产是一场关于决心、耐心与纪律的考验,其结果将决定中国光伏巨头是在全球绿色能源革命浪潮中继续屹立潮头,还是被自身制造的过剩洪流所吞噬。唯有经历这一轮洗牌,淘汰掉低效、落后的产能,资源才能重新向具备技术、成本、规模优势的头部企业集中,行业才能摆脱恶性价格竞争的泥潭,回归理性发展轨道。

  价格狂欢终将落幕,真正的产能出清考验的是政策落地的决心与智慧,行业与企业的自律与责任担当。毕竟留给光伏的时间窗口,正在缓缓关闭。

(第一财经)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

最新动态

推荐阅读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