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WAIC 2025 大会上,网易灵动推出全球首个专为露天矿山挖掘机装车场景打造的具身智能模型 「灵掘」。网易灵动并不制造机械本体,而是为传统设备注入智能基因。选择矿山场景因技术适配性高、价值大,且政策与安全需求迫切。相较于智能驾驶,工程机械智能化技术壁垒更高。网易灵动已与多家主机厂合作,并开放部分数据推动行业生态共同繁荣,同时瞄准海外市场发展。
每经记者|张梓桐 每经实习编辑|余婷婷
7 月 26 日,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 (WAIC 2025) 在上海开幕,网易旗下工程机械智能化品牌 「网易灵动」 正式推出全球首个专为露天矿山挖掘机装车场景打造的具身智能模型——灵掘。
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已成为 2025 年各大互联网巨头押注的重点,网易为何独辟蹊径,选择在露天矿山场景进行垂直落地?
「人形机器人追求通用能力,需海量数据训练;垂直场景只需专精一项技能,数据量需求小,且能快速创造价值。」 网易旗下工程机械智能化品牌 「网易灵动」 技术负责人陈赢峰对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表示,以矿山挖掘机为例,只需攻克 「精准装车」 这一核心任务,就能为客户降低成本、提升安全性,无需等待技术 「十全十美」。
定位 「行业大脑」:不碰机械本体,专注智能化内核
据悉,网易灵动聚焦工程机械智能化赛道,以矿山场景为突破口,专注打造工程机械的 「最强大脑」。
「我们不做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本体,而是做它们的 『大脑』。」 网易灵动业务负责人杨新伟 7 月 26 日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采访时表示,网易灵动不涉足硬件制造,而是通过软件算法与智能化硬件的深度融合,为传统设备注入智能基因。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具体而言,网易灵动的 「大脑」 以模型和算法为核心,最终嵌入定制化硬件盒子。主机厂商只需采购该硬件,接入液压系统等外部模块,即可让工程机械具备智能化能力。「就像给传统设备装一个智能芯片,瞬间拥有感知、决策和执行的智能能力。」 杨新伟解释道。
硬件配套上,网易灵动采取 「合作优先、自研补缺」 的策略。通用型 PCB 板 (印制电路板)、传感器等优先选用合作伙伴产品;仅当特定场景有价值却无现成解决方案时才启动自研。例如,其定制的工业级 「双目」 相机,就是为了提升矿山场景的感知精度,而市场现有设备难以满足需求。
这种模式既避免了与主机厂的直接竞争,又聚焦智能化这一核心痛点。
「中国不缺工程机械供应商,但缺能啃下智能化硬骨头的团队。」 杨新伟强调,正是基于这一判断,网易灵动选择开放部分数据,推动行业生态共同繁荣。
为何将首个落地场景锁定矿山?决策的背后是多维度的战略考量。
从技术适配性看,挖掘机本身与机器人高度相似:拥有多个关节,可完成复杂动作,是工程机械中最接近机器人形态的设备。而在挖掘机的众多应用场景中,矿山场景的 「稳定性」 与 「高价值」 脱颖而出。
「小型挖掘机看似常见,但产值低、场景繁杂,改造性价比不高。」 杨新伟分析,矿山场景则截然不同:一方面,大型矿用挖掘机单台价值高,改造投入更易被接受;另一方面,矿山作业时间稳定、场景变化小,能为智能化系统提供持续优化的环境。尽管路面小型挖掘机数量多,但大型矿用挖掘机的市场销售价值占比更高,且作业周期长,改造后可长期创造价值。
政策与安全需求进一步强化了矿山场景的优先级。国家明确要求 2035 年实现露天煤矿作业面无人化,而各类矿难事故凸显了矿山安全升级的紧迫性。「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用新技术替代传统生产方式,矿山无人化正是这一理念的直接体现。」 杨新伟表示,部分国企、央企甚至提出 2027 年实现露天作业无人化,市场需求已十分迫切。
事实上,相较于其他封闭场景 (如仓库、工厂),矿山场景的技术突破更具标杆意义。杨新伟表示,「挖掘机在矿山是 『修地球』,作业前没有预设道路,环境完全未知;而智能驾驶的道路是人先建好的,难度不在一个维度。」 这种 「从无到有」 的作业特性,使其成为智能化技术的绝佳试炼场。
技术壁垒高:比智能驾驶更复杂的 「硬骨头」
在外界看来,工程机械智能化与智能驾驶似乎技术路径相似——都依赖感知、决策系统,但实际上前者的难度远超后者。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从宏观层面看,工程机械的 「物理特性」 带来多重挑战:首先,依赖液压驱动而非电机,温度变化、负载差异、设备磨损都会导致液压黏稠度变化,控制系统需实时适配;其次,作业目标是 「与地面交互」,如挖掘机装料需精准对接卡车而非简单避让;最后,设备价值极高,一台矿用挖掘机价格堪比数十辆特斯拉,操作失误的成本巨大。
技术细节上,两者的核心差异更显著。智能驾驶的道路是人为预设的,系统只需遵循既有规则;而挖掘机作业时,环境完全原始,可能面临岩石、沟壑等各种突发状况。「汽车是走已有的路,挖掘机是 『修路』 本身,前者是 『循规蹈矩』,后者是 『创造规则』。」 陈赢峰比喻。
正是这些技术壁垒,使得多数企业望而却步。据了解,目前国内仅网易灵动专注于矿山采掘环节的无人化,其他企业多聚焦运输环节;海外也仅有谷歌系团队创立的一家公司涉足,且刚完成 8000 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 5.7 亿元)A 轮融资,尚未有商业化产品。
据了解,工程机械智能化赛道的玩家一般可分为三类:传统主机厂、互联网大厂与创业公司。「客户不在乎用谁的 『大脑』,只在乎能否完成需求。」 杨新伟表示,这种 「结果导向」 为网易灵动创造了空间,目前已与多家主机厂达成合作,系统可适配不同品牌、型号的工程机械。
更关键的是,网易灵动正通过 「数据开放」 增强生态活力。其将矿山作业数据部分开源,供高校、企业研发使用。「一个人 『啃硬骨头』 太慢,1000 个人一起探索,行业才能快速迭代。」 陈赢峰称,这种共享模式已吸引生态伙伴加入,数据量正从百万级向千万级突破,形成 「数据越多—模型越优—应用越广」 的飞轮效应。
事实上,国内市场稳步推进的同时,网易灵动已将目光投向海外,澳大利亚等矿业大国成为优先目标。「澳大利亚的矿工是直升机接送,时薪高、工会监管严,无人化需求比国内更迫切。」 陈赢峰告诉记者,当地矿山人力成本占比极高,且作业环境规范,对智能化设备的接受度更高;尽管其矿石开采场景与国内煤矿略有差异,但核心技术方案可复用,只需进行针对性适配。
从市场规模看,国内矿山智能化市场空间达数十亿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全球矿业巨头集中的澳大利亚、南美等地,也展现出相当可观的潜在规模。「海外业务蕴含巨大机遇。」 陈赢峰判断,这源于需求刚性以及对新技术的认可和付费意愿。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