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OpenAI 高管密集造势,引发 GPT-5 或将发布的猜测。然而,有报道称截至 6 月,OpenAI 还没有开发出一款能够被称之为 「GPT-5」 的模型。摩根大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OpenAI 的 「护城河」 正变得越来越脆弱。若 GPT-5 不及预期,OpenAI 的危机将加剧,同时还可能触发 AI 资本泡沫破裂,冲击整个行业的 「无限游戏」 格局。
每经记者|宋欣悦 每经编辑|兰素英
OpenAI 正以一场密集的造势行动,将下一代旗舰模型 GPT-5 推向舆论焦点。近两日,该公司高管接连释放信号,引发外界对这款模型近期即将发布的强烈猜测。
然而,在这场预热背后,GPT-5 的真实进展充满争议。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 6 月,OpenAI 尚未形成可发布的 「GPT-5」 完整版本,其技术突破幅度远不及 GPT-3 到 GPT-4 的代际跨越。
摩根大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OpenAI 的 「护城河」 正变得越来越脆弱。该行警告称,尽管 OpenAI 在 3 月最新一轮融资中估值已达 3000 亿美元,但其商业模式面临的风险正在扩大。
若 GPT-5 不及预期,不仅 OpenAI 的危机将加剧,更可能触发 AI 资本泡沫破裂,冲击整个行业 「无限游戏」 格局。此前被 AI 投资推高的科技巨头的股价可能首当其冲,引发抛售潮。
GPT-5 要来了?高管密集造势,暗示 「重要一周」
最近两日,OpenAI 的高管频繁通过社交媒体释放信号,暗示 GPT-5 或将到来。
8 月 5 日凌晨,OpenAI 工程师 Steven Heidel 发文称,本周 「将会是令人兴奋的一周!」
前一天,ChatGPT 应用主管尼克·特利 (Nick Turley) 高调宣布,ChatGPT 的周活跃用户数预计将在本周突破 7 亿,这个数字在过去一年里增长了四倍。上一次 OpenAI 越过关键用户节点是在今年 3 月,当时周活跃用户数突破了 5 亿。
特利在这篇公开帖子中也提到,「Big week ahead」(重要的一周即将到来),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备受期待的 GPT-5 即将亮相的猜测。
图片来源:X 平台
此前,据多家媒体爆料,OpenAI 已完成 GPT-5 核心架构与能力的开发,预计最早将在今年 8 月正式上线,并同步开放 API 接口和轻量级模型版本供开发者接入。
8 月 3 日,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 (Sam Altman) 还在 X 平台上放出了所谓的 GPT-5 对话记录,提前剧透了该模型的使用体验。在对话记录中,奥尔特曼让 GPT-5 推荐几部最引人深思的 AI 主题电视剧,GPT-5 随即给出了一个片单。
图片来源:X 平台
不过,这份看似流畅的回答很快引发争议。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 GPT-5 大量使用破折号,这是被用户诟病的 「AI 味儿」 的典型表现;二是 GPT-5 并没有进行有效推理,推荐的第二部剧偏离用户要求。
研发困局曝光,知情者称 6 月时 GPT-5 仍未成型
当 OpenAI 高管们在社交媒体上 「吊胃口」 时,有媒体援引参与 OpenAI 研发的知情人士称,截至今年 6 月,OpenAI 还没有开发出一款能够被称之为 「GPT-5」 的模型。
知情人士透露,GPT-5 在编程和数学任务方面相较现有模型有所提升,生成的代码更注重用户体验和美观性,在支持 AI 智能体执行复杂任务时也更加高效,所需的人工干预更少。
但也有知情人士认为,GPT-5 的进步幅度远不及从 GPT-3 到 GPT-4 的代际跨越。
事实上,GPT-5 的研发困境早在 2024 年底已现端倪。彼时,OpenAI 正在开发一款内部代号为 「Orion」 的模型,原计划作为 GPT-5 发布,目标是大幅超越 2024 年 5 月发布的 GPT-4o。
然而,由于性能未达预期,Orion 最终被降级为 GPT-4.5,于今年 2 月仓促发布。值得注意的是,该模型的 API 服务在 7 月便宣告下线,成为了 OpenAI 史上最短命的模型之一。
GPT-5 技术困局的根源之一,在于预训练阶段遭遇的结构性难题。大模型通过处理网络及各类来源数据学习概念关联,但研究人员发现,高质量网页数据的供给已出现枯竭迹象。同时,团队过往针对小规模模型的调优方法,在模型变大后失效,导致性能优化陷入停滞。
OpenAI 的另一大挑战,来自推理模型的实际应用落差。尽管大模型在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需要多步骤推理的任务时,依然存在不小的挑战。
报道指出,OpenAI 曾在去年 12 月公布了一项内部测试的结果,发现当 AI 获得更多处理时间和计算能力时,其任务表现会更好。这一发现让 OpenAI 内部一度陷入狂喜,认为 GPT-5 将实现 「代际飞跃」。
但这一希望最终落空。据两位参与开发的人士透露,当研究人员把这个新模型转化为聊天版本时,其性能大幅下降,与 o1 相比没有明显进步,最初公布的性能提升几乎消失了,通过 API 接口供企业使用的版本也存在同样问题。
其中一位开发人士认为,这是因为这些推理模型理解概念的方式与人类语言有差异。另一位则认为,OpenAI 在模型对话能力训练方面投入不足,也导致沟通效果不佳。
若 GPT-5 搞砸,会带来什么?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目前,OpenAI 的估值屡创新高,最新一轮融资成功筹集了 83 亿美元,最新估值达 3000 亿美元。另外,OpenAI 年化经常性收入已从 6 月份的 100 亿美元跃升至 130 亿美元,并有望在年底前突破 200 亿美元。
但光鲜数据的背后,脆弱的商业模式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正让 OpenAI 看似坚固的 「护城河」 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
近期,摩根大通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尽管 OpenAI 估值惊人,其商业模式面临的风险正在扩大。
该行指出,OpenAI 的早期优势在于其极高的消费者使用率和品牌实力,但其多元化程度并不高,约 75% 的收入来自消费者订阅。相比之下,Anthropic 的收入主要来自企业客户。
尽管 OpenAI 正在加码企业市场,但摩根大通在报告中直言,这一领域 「头部玩家竞争白热化」,其能否成功仍是未知数。
不仅如此,持续高企的研发投入也让 OpenAI 面临着盈利难的问题。OpenAI 财务文件显示,预计 OpenAI 要到 2029 年才能实现净盈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GPT-5 的发布对 OpenAI 显得尤为关键。而 OpenAI 的走向,又与整个 AI 行业的资本逻辑深度绑定。
目前,AI 基础设施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科技巨头的内部现金流。这些万亿级巨头正通过加码 AI 推高股价,玩着一场 「无限游戏」。
据媒体报道,2025 年第二季度,Meta、Alphabet、微软等美国七大科技巨头的资本支出总计高达 1025 亿美元。
专注于宏观经济分析的金融机构 Renaissance Macro Research 的经济研究主管尼尔·杜塔 (Neil Dutta) 指出,「过去两个季度,AI 相关资本支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所有消费者支出。」
但这场盛宴暗藏危机。AI 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正推动科技巨头从 「轻资产」 模式向 「重资产」 模式转型。这导致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尽管这些公司的营收在增长,但其自由现金流却在大幅下降。
例如,根据 FactSet 提供的数据,在 2025 年第二季度,Alphabet、亚马逊、Meta 和微软四大科技公司的合并净营收较两年前增长了 73%,但自由现金流却下降了 30%。如果这种投资无法带来预期的回报,恐将对这些科技巨头的财务状况造成巨大压力,并引发市场对 AI 泡沫的担忧。
有分析认为,AI 基础设施扩张所潜藏的金融与结构性风险,堪比 2000 年互联网泡沫和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
若 GPT-5 发布不及预期,未能带来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市场情绪恐将迅速逆转。这些此前被 AI 投资推高的万亿巨头股价可能首当其冲,引发抛售潮。届时,整个 AI「无限游戏」 的牌局或将面临终结,而 OpenAI,正是决定牌局走向的最关键一张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