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 (市) 县作为成都引进和服务企业的具体承载,关系着如何让 「有需必应、无事不扰」 落实落地的成效。在发布会现场,成都郫都区、高新区、武侯区、新津区分别拿出具体方案,这些针对产业发展特色的改革事项,也让成都精准高效的服务有了更加具体的轮廓。
每经记者|杨弃非 每经编辑|杨欢
昨日 (8 月 4 日),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擦亮 「有需必应、无事不扰」 营商品牌的相关情况。
各区 (市) 县作为成都引进和服务企业的具体承载,关系着如何让 「有需必应、无事不扰」 落实落地的成效。在发布会现场,成都郫都区、高新区、武侯区、新津区分别拿出具体方案,这些针对产业发展特色的改革事项,也让成都精准高效的服务有了更加具体的轮廓。
归根结底,企业才是优化营商环境的 「阅卷人」。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有影视公司得以迅速完成立项备案、拍摄上映,大大缩短摄制周期;有高新技术企业成功找到了 「上下游」;还有食品企业得以走出国门,拥抱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推进 「影视拍摄一件事」 改革
位于郫都区的成都影视城,目前正立足 「西部影视时尚之都」 定位,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影视产业新城。郫都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叶茂指出,去年以来,郫都通过推进 「进解优促」 工作,了解到影视企业对于审批效率和摄制成本的需求,并针对性地推进了 「影视拍摄一件事」 改革。
在提升审批效率上,成都影视城设立了 「成都影视城企业综合服务驿站」,将政策咨询、工商注册、影视拍摄许可等 15 项基础服务事项下沉园区、一站办理,累计吸引 500 余家影视企业入驻。同时,成都影视城还承接了省级 「备案」「审查」「变更」 等 7 项许可事项受理,整合评审专家资源库,下沉园区开展影视剧前期辅导、预审联审服务,累计支持 《醉梦》《从红月开始》 等近 100 个项目完成立项备案。
在降低摄制成本上,成都影视城一方面成立成都制片人协会、搭建运营 「拍在成都」 线上服务平台,整合省内影棚片场、景区景点、酒店民宿、服装道具、群演艺人等资源,实现 「一键触发、后台响应」;另一方面吸引行业头部制作公司、发挥四川传媒学院等资源优势,帮助企业快速完成视效音效、后期制作等工作,快速推进成片审查,《走向大西南》 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拍摄、当年上映、当年获奖。
优化惠企政策 「免申即享」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将推进惠企政策 「免申即享」 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高新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李永才指出,通过进一步适应性改造,目前,对于 「免申即享」 的政策条款,企业仅需确认收款账户信息,就可以很方便地获取政策资金扶持。
具体而言,高新区一方面通过智能审查方式代替企业出具 「无违法违规情况证明」,提升企业获取 「免申即享」 政策扶持的便捷性;另一方面,通过允许初始奖补企业名单为依据提前申请财政预算资金等措施,推动 「应免尽免」「一站统享」「立办立享」。
数据显示,全区 286 项政策事项中有 76 项实现了 「免申即享」,政策免申即享率达到了 26.57%,累计兑现了产业扶持资金 5.19 亿元,惠及企业超过了 1.2 万家。
李永才指出,高新还计划进一步深化大数据与 AI 大模型的应用,完善企业、政策 「双画像」,真正实现智能精准匹配。同时,进一步完善 「政策专属码」 系统,实现更多 「免申即享」 政策的智能精准推送。
推进 「AI+政务服务」 探索
目前,全国多地探索将人工智能嫁接到政务服务中。武侯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黄谷提到,武侯在 「AI+政务服务」 上做出诸多探索。
一方面,武侯为全区企业开发 「一企一码」 数字身份证,推动跨平台、跨领域、跨系统的全场景应用,一扫二维码,就能 「一码亮照」「一码查询」,知道企业所有信息。
黄谷说,企业是武侯发展的 「贵人」,但之前很多企业因繁忙忘记按时更换证照,影响正常经营。为此,武侯开发了证照临期提醒系统,经营许可到期前一个月就自动短信提醒,临期 10 天内尚未办理的,还会打电话通知。现在,企业未按期更换经营许可的情况已经很难再见到了。
此外,武侯还依托 DeepSeek 本地部署平台,创新打造电子卡包、证照复用等 9 类应用场景,令 337 万份数据资料实现 「链上共享」,49 个跨部门业务实现 「链上融合」,30 种行政许可实现 「链上协同」。据黄谷所说,只要在武侯政务中心提交上链过的材料,都不用再重复提交。
而基于企业信息数据库绘制产业地图,武侯进一步建立企业 「白名单」 护航机制。黄谷提到,武侯一家专门从事 「智改数转」 的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一直埋头搞研发,市场拓展能力则相对较弱。通过大数据比对,武侯发现它的 「上下游」 就在 「上下楼」,结合 「进解优促」 工作,推动其成为中国电信的生态合作伙伴。
探索 「白、灰、黑」 名单信用监管
新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黄辉指出,针对企业面临的部门重复检查、多头执法等问题,今年以来,新津持续推进行政检查制度创新和数字赋能,探索开展 「白、灰、黑」 信用监管,通过企业信用画像、部门综合评估、分级分类监管。
具体而言,新津以 「数据」 为基础,开展企业信用精准画像。依托 「智慧蓉城」 系统,以 「报表通」 平台为载体,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一键生成单个企业 「信用档案」,并建立 「白、灰、黑」 三级企业认定标准。其中,无行政处罚纳入 「白名单」,有行政处罚或行政处罚次数较多的,分别纳入 「灰名单」「黑名单」,名单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实行动态管理。
而根据企业的不同级别,「白名单」 企业实行 「触发式」 监管,「灰名单」 企业推行柔性执法,「黑名单」 企业则实行全覆盖监管。截至目前,新津已形成工业、餐饮、医美等 14 个行业领域 「白、灰、黑」 名单,按行业推进分类施策,服务企业更专业。
黄辉提到,一家因热销单品 「小酥肉」 而实现年销售额约 14 亿元的新津食品企业,在被纳入 「白名单」 后,腾出来更多精力扩市场、抓生产,推动产品拓展海外市场,目前已出口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 6 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正在对接新西兰和非洲等地的客户。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资料图)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