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经济日报
「反内卷」 政策的本质是 「纠偏」 而不是 「刺激」,其长远意义在于重塑产业竞争逻辑。因此,「反内卷」 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是结构性与温和的。未来物价走势的关键变量,仍然在于需求复苏的力度与政策协同的节奏。
随着 「反内卷」 等政策持续发力,部分行业供需关系有所改善,价格领域出现积极变化。但也有人担心,「反内卷」 会带来物价的普遍上涨吗?对此,答案是否定的。「反内卷」 的目的是治理部分领域的低价无序竞争,而不是推升物价。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关系是决定价格最根本的因素,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足,物价全面上涨缺乏现实基础。
今年以来,「反内卷」 政策信号不断强化,从中央到部门层面密集出手,统筹运用修订法律、出台政策、完善标准、强化行业自律等 「组合拳」,加快推动整治 「内卷式」 竞争问题。6 月 27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 「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等行为,为打击 「内卷式」 竞争提供了法律依据。7 月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7 月 24 日对外公开征求意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 (征求意见稿)》,完善了低价倾销的认定标准,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治理 「内卷式」 竞争。近段时间,多个行业协会发布倡议书或自律公约,呼吁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企业积极响应。
从反映工业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PPI) 看,7 月份 PPI 同比维持在-3.6% 的低位,但环比降幅已从 6 月份的-0.4% 收窄至-0.2%,为今年 3 月份以来环比降幅的首次收窄,表明工业品价格虽还在底部震荡,但部分行业价格开始企稳,反映出政策通过抑制低价无序竞争和淘汰低效产能,部分修复了企业合理利润空间。反映居民消费领域价格变化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整体偏弱,但核心 CPI 连续 3 个月回升,主要受益于汽车、家电等行业在政策引导下减少价格战,叠加旅游、住宿等服务消费季节性回升,反映出服务类消费和耐用消费品价格在政策推动下有所改善。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深化,行业供需格局有望持续优化,PPI 和 CPI 的修复路径将更加清晰。
下一阶段,物价能否合理回升,关键还要看需求。从物价数据看,有关政策对 PPI 的改善作用已初步显现,但对 CPI 的直接影响仍较为有限。一方面,PPI 整体仍然承压,同比涨幅已连续 34 个月为负,当前 PPI 的改善主要集中在上游原材料和工业品领域,与居民消费直接关联度低。另一方面,PPI 向 CPI 的传导机制仍不通畅。终端消费需求不足抑制企业提价能力,上游工业品价格修复难以有效传递至下游消费品,今年以来 CPI 同比多数时间在零值左右波动。当前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仍待提振,扩内需等政策效果的释放需要时间,加之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继续压制电子设备、汽车等出口导向型行业的价格弹性。除非房地产市场和基建投资明显回暖,否则 PPI 的回升难以直接带动 CPI 大幅上涨。
更深层看,「反内卷」 政策的本质是 「纠偏」 而不是 「刺激」,其长远意义在于重塑产业竞争逻辑。「反内卷」 强调市场化、法治化手段而非强制性行政干预,引导企业摆脱单纯依靠 「价格战」 的低水平发展模式,转向更注重质量、服务和创新的健康竞争,促进市场供需结构优化,从而实现 「企业盈利改善—居民收入增长—消费复苏」 的良性循环。因此,「反内卷」 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是结构性与温和的。未来物价走势的关键变量,仍然在于需求复苏的力度与政策协同的节奏。
(经济日报)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