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界面新闻
8 月 27 日,「科创板 AI 芯片第一股」 寒武纪盘中股价一度超越茅台,市值突破 6000 亿,晋升为各大股吧、论坛热议的 「寒王」。
近一周来,寒武纪股价飙升,已经接连突破 1000 元、1100 元、1200 元、1300 元四个关口后。昨日晚间,公司披露了半年报。2025 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 28.81 亿元,同比暴增 4347.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0.38 亿元,去年上半年同期亏损 5.3 亿元,大幅扭亏为盈,毛利率高达 55.93%。
营收大幅增长并且大幅扭亏,半年报再度为寒武纪的飞涨注入 「燃料」,27 日开盘继续飞涨,盘中直接突破 1400 元,最高价格每股 1464.98 元,一度超越茅台 (实时股价约为每股 1456 元)。
Wind 平台显示,在下午 3 点左右,出现主力撤买,公司股价开始回落,至收盘,寒武纪股价涨 3.2%,为 1372.1 元,总股本为 4.18 亿股,市值 (公司市值等于股价乘总股本) 为 5740 亿元。茅台股价为 1448 元,总股本为 12.56 亿股,市值为 1.82 万亿元。
今年以来,寒武纪股价已经上涨 108%,近一年内上涨已经超过 468%。
高盛本周也发布了研报,直接将寒武纪目标价上调 50% 至 1835 元,换算成市值将高达 7700 亿。
高盛在研报中总结,寒武纪股价接下来还能上涨,主要与三大因素有关:国内云厂商资本开支激增、AI 芯片的国产化替代趋势、寒武纪定增募资 40 亿用于投入 AI 大模型芯片研发。
寒武纪半年报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 4.56 亿元,较去年同期上涨 2.1%,占其营收的比例为 15.85%。
一位二级市场投资经理对界面新闻直言,考虑到寒武纪的静态 PE(市盈率,股价与每股盈利的比值,用来衡量上市公司股价合理性) 已高达 500 多,而英伟达只有 57.8、茅台只有 20,这种超出财务基本面的股价表现只能用 「预期」 来为公司定价。
作为 「AI 芯片第一股」,寒武纪成立于 2016 年,创始人陈天石和陈云霁两兄弟曾在中科院计算所下发起成立 AI 芯片项目团队,早期核心团队成员也来自于该所。2016 年 3 月,寒武纪的创始团队与中科院计算所的投资管理平台 (中科算源) 共同创办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
与英伟达支持 AI 计算的通用 GPU 不同,寒武纪的 AI 芯片属于 ASIC(专用集成集成电路),这类芯片是针对人工智能特定需求的定制芯片,可以用在应用于云服务器、边缘计算设备、终端设备上。
2020 年 7 月,寒武纪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正式成为 「科创板 AI 芯片第一股」,发行价为 64.39 元 / 股,上市首日大涨 288%,股价直达 250 元。
但由于前期研发投入过大,寒武纪上市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公司始终未能 「摘 U」(上交所对尚未盈利的科创板发行人股票的特别标识),股价也在 2022 年 4 月跌破发行价,跌至 46.59 元的低位。
而从 2022 年年末 ChatGPT 横空出世引爆 AI 算力需求后,寒武纪也成为 A 股算力板块最重要的龙头股。2023 年年底,寒武纪首次被纳入沪深 300 指数,后又被分别纳入上证 50 和中证 A500 指数。公募基金、游资大资金开始抱团重仓买入,股价一路上涨,市场追高情绪也带动了散户投资者入场。
根据寒武纪最新披露的十大流通股股东,除陈天石与公司名下员工持股平台与投资基金公司持有近 37% 的股份外 (陈天石个人持股 28.57%) 外,原始股东中科院计算所间接持股 15.7%,公募基金招商银行旗下华夏上证科创板 50ETF、工商银行旗下易方达上证科创板 50ETF 与上证 50ETF、中信证券旗下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 ETF 分别持有 2.72%、2.07% 和 0.96%、1.06%,游资章建平持股 1.45%。
上述二级市场投资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虽然市场上有多家 AI 芯片公司,但在细分领域主营业务做算力芯片的,严格来说只有寒武纪一家上市公司。「第一股」 投资标的的稀缺性吸引了许多大资金买入,再叠加上英伟达 AI 芯片出口中国的前景不明、国产替代趋势加强的多重因素影响,都放大了寒武纪股价的波动性。
寒武纪产品目前在售的主要是推理 AI 芯片思元 270、思元 370。2023 年公司曾官宣布将推出下一代性能更强的思元 590,但截至目前,市场上并无这款产品的公开消息。有多位行业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款产品目前已经在市场小规模流通。按销售的说法,这款产品对标英伟达的 A100GPU(英伟达 2020 年发布产品,在其之后发布的 H100 GPU 算力性能是 A100 的 3 倍,英伟达今年量产出货的 B200 GPU 约是其 15 倍)。
研究机构 IDC 发布的一份报告统计,2024 年中国本土 AI 芯片的出货量已超过 82 万张。其中,英伟达出货量占比 70% 超过 190 万片,国产芯片占比在 30% 左右。机构预测,随着 AI 芯片国产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国产占比到今年年底将进一步升至 40%。
IDC 中国分析师杜昀龙此前接受界面新闻采访透露,从 IDC 统计的内部数据看,国产 AI 芯片的前三位依次为华为昇腾、百度昆仑芯、寒武纪。
一名参与过地方政府数据中心建设的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目前国央企和运营商牵头在国内继续投建智算中心,新建数据中心现阶段对国产 AI 芯片性能要求的首要目标保障 「能用」。据他了解,华为昇腾、海光、寒武纪、昆仑芯目前在这批新建智算中心的采购名单中都属于第一梯队。
(界面新闻)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