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珊珊
AI 人才争夺正持续白热化。
近日,职场社交平台脉脉发布的一份薪资数据显示,目前有上千家企业正角逐人工智能人才。仅 10 家企业就释放了 1.1 万个岗位,平均最低薪资超 4.7 万元/月,实习生也能日薪 4000 元。在 2025 年春招首周,AI 工程师还以 21319 元的平均招聘月薪领跑职业第一。
一名字节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当前大厂 AI 人才争夺激烈,薪资可能偏高,这也是为了招揽更多 AI 人才。不过,该人士透露,今年字节跳动在招聘一位知名院校算法博士加入实习生岗位时,确实开出了日薪上千元的 offer。随后,时代周报也向人工智能科技公司 MiniMax 一名相关人士求证,对方表示,情况属实,这是行业现状。
在 2024 年的春秋招聘季,「大厂平替」 概念一度爆火。这是指,求职者在选择公司和岗位时,比起头部互联网公司,更倾向于进入文远知行、月之暗面等自动驾驶、AI 垂直赛道的头部明星公司。由于赛道的火热,这类公司甚至可以开出和大厂不相上下的薪资。
AI 赛道火爆,一些 AI 企业员工甚至直接辞职创业。一名曾供职于腾讯的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23 年,他跳槽到月之暗面,近期拿到投资已自主创业。一名深圳初创 AI 团队创始人此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曾在多家大厂工作,2023 年同样辞职创业。2024 年公司已实现年入近 300 万元,团队技术成员也基本来自腾讯、字节、阿里等多家大厂。
今年以来,AI 智能体的爆火让技术加速落地,许多企业因前期高昂研发投入,更加注重 AI 研发的实用性。AI 技术需要快速商业化,「实际可用 AI 产品」 的人才变得更加抢手。
这种对人才的渴求氛围甚至弥漫到了职能岗。
一位在 AI 公司担任职能岗的妙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出于工作需要,她在网上自学教程,作为原本毫无代码基础的文科生,仅 2 个小时就成功使用飞书和扣子搭建出一个类似数据自动整理分析的产品。领导知道后,立刻询问她是否有意愿转岗 AI 产品经理。「公司现在太需要能孵化出具体产品的人和项目了。」 妙妙说道。
大厂们正在想方设法夺回招募人才的主动权,新一轮人才争夺战暗流涌动。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大厂比起过往的 「降本增效」,开始注重局部 「增本增效」,即资金、人才、资源正流向更重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业务,以带来更高回报。
曾在 2024 年春招中盛行的 「大厂平替」 热潮逐渐褪去,如今的资源分配方向,正勾勒出科技行业未来的人才流向。
资源向 AI 倾斜:大厂开启「精准增本」模式
「以前是降本优先,但现在 AI 是战略核心,在预算、人力、资源当然享受更多优先权。」 一名在 AI 行业中腰部企业人士成帆对时代周报记者坦言。
对于前述实习生能够达到日薪 4000 元的数据,成帆表示并未听闻具体情况。他认为,这应是少数。但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在招聘软件脉脉上,MiniMax 的大模型算法工程师实习生岗位薪资处于较高区间,标注为 3.5 万元~7 万元/月,且为 16 薪。
成帆对时代周报记者介绍,无论正职还是实习生,AI 行业的薪资是依岗位和职级而定,技术岗薪资往往更高,职能类的员工并不会因为身处风口行业而薪资更高。此外,AI 相关岗位还分 AI Infra(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算法、产品、增长、运营等。其中,模型训练、算法、AI Infra 岗位薪资相对更高。
「为了抢夺人才,许多 AI 公司目前除了基本薪资,绩效,还包含期权、股权、户口等福利,且头部大厂多能提供户口。」 成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这种资源投入和转变并非个例。梳理近一年互联网大厂的动作,在 「降本增效」 初步见效后,头部企业纷纷开启 「局部增本」,而资源倾斜的核心领域,正是人工智能。
从各大厂秋季校招来看,「AI+」 成为重中之重。阿里此次秋招计划发放超 7000 个 offer。其中,AI 相关岗位占比超 6 成。
腾讯近期放宽了内部活水门槛,如果想要进入混元大模型、元宝等部门,转岗条件从在职一年变为三个月,以鼓励更多年轻高潜人才进入最需要人的 AI 业务部门。
百度的调薪方案近期登上了脉脉热搜。有员工透露,IDG 部门平均涨幅 20%,领先其他业务线。最高现金涨幅 50% 叠加股票涨幅 30%,以激励技术业务员工。而 IDG 作为百度技术事业群,包含有自动驾驶、萝卜快跑等核心业务。
大厂对 AI 的资源投入已形成规模效应。脉脉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 年 7 月,脉脉上人工智能新发岗位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 10 倍,超过 1000 家 AI 公司正在脉脉上争夺 AI 人才,HR、猎头以分钟级活跃,快速捕捉 AI 人才动态。
人才竞争白热化:超 4 成 AI 头部公司员工 「正在看机会」
2024 年春招,「大厂平替」 曾是求职关键词。当时,脉脉统计数据显示,超过 80% 的职场人考虑转向 AI 新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 「平替」 公司,55% 的人甚至愿意接受降薪。
但一年后,人才流向悄然反转。求职者重新将目光投向大厂 AI 业务,「稳定的资源支持+高薪激励」 成为主要吸引力。
一名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 计算机系学生杨致远明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未来毕业后,他一定会尽可能选择大厂加入。
杨致远此前已在微软、三态股份等公司的 AI 岗位实习,最高曾经拿到日薪 400 元。基于 AI 实习经验积累,2025 年,他选择加入一家互联网大厂的中台部门,担任 AI 产品经理实习岗,而这家公司本科生产品岗实习薪资远不及此前公司。
「比起薪资,我更看重大厂的试错空间。」 杨致远解释道,「大厂有稳定的现金流,有发展前景,不会像初创公司总有朝不保夕的焦虑感。大厂的资金能支持同时研发多项 AI 产品,我实习期间也能接触到多种 AI 项目,快速积累实操经验,这些经验是小公司单一产品给不了的,这对未来职业发展更有帮助。」
不过,即便是在大厂,AI 研发的工作节奏也很紧张。在微软实习时,杨致远已初步体会到研发的高压感,每天连续工作 8-9 小时,偶尔穿插跨国早会,公司以 AI 生成代码量和业务团队是否能用 AI 赋能为考核指标。
为了提升工作效率,他还和产研团队共同开发了一款内部 AI 产品,通过 AI 辅助识别判断,每周可节省约数百小时原本需要人工操作的时间。「最深的体会是节奏很快,结果为导向。之前研发看过程,先用上 AI,但现在是要用好 AI,需要有实际结果。」 杨致远说道。
不过,据杨致远在多次求职中的观察,同一家公司,同样做产品,AI 相关岗位比非 AI 相关岗位薪资普遍高出 10% - 30%。这也侧面体现出薪资激烈正向 AI 业务流动。
脉脉提供的数据显示,人工智能领域抢人大战呈现白热化,2025 年 2 月成为关键转折点。到 2025 年 7 月,有 41.07% 国内 AI 头部公司员工的求职状态为 「正在看机会」。
高薪背后的竞争压力:3 个月不创新可能会被淘汰
尽管 AI 人才市场一片火热,但高薪背后也隐藏着行业隐忧。
伴随人才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部分 AI 岗位的准入门槛不断抬高,行业对 AI 人才的筛选标准也在不断升级,这对想要追求高薪的求职者也提出了更高的学历和经验要求。
一名熟悉智谱 AI招募偏好的业内人士曾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智谱比较需要智能体工程师,这类角色应该具备 20% 的 prompt 工程师能力、20% 的代码能力和 60% 的 AI 产品思维。具体来说,不仅要有技术实现的能力,更要有将技术转化为用户友好产品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妙妙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她所在公司的老板并不是按照传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定薪资,而是更青睐海归。如果在海外具有知名高校和技术公司实习经验,往往薪资定级和给予的内部项目资源支持会更多。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在脉脉或 Boss 直聘上放出的高薪 AI 实习岗,应聘条件要求更高。前述 MiniMax 月薪 7 万元实习岗,虽然岗位经验要求不限,但需要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过高质量论文。还有其他公司部分月薪 3 万~5 万元的实习岗,同样要求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或是要求博士或博士在读、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具备机器学习等实践经验。
「目前行业内的人才主要来自国内外名校和大厂,在人才密度高的 AI 行业内,具备一定的管理职级、带过项目、带过团队者薪资才能更高。」 成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对于求职者而言,理想的 「平替公司」 岗位也需要精心挑选。由于 「大厂平替」 类公司面临资金、研发压力、生存压力等多重因素,意味着岗位和职业的稳定性也需要谨慎考虑。
成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 AI 行业,现在基本上 3 个月不出新东西,或者没有一款好产品,基本就会被对手打爆,团队也可能会被淘汰。」
一名同样在 「2024 年大厂平替推荐榜」 名单上的 AI 公司相关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近年来,公司从一千多人瘦身至 200 多人。这都是基于产品研发压力和资金压力,此前走过很多弯路,但现在需要更实际的产出。
如今,技术人才的流向并非简单回归传统大厂,也并非纷纷自主创业,而是呈现 「AI 业务导向」 的特点,即在垂直行业和相关岗位上进行细分。
脉脉商业运营总监杨滢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大厂对 AI 类岗位的需求量相较于往年增长达到了十倍左右,而且岗位方向更加垂直细分。比如,很多大厂的招聘算法岗位需求已经细化到了大模型、量子计算、机器人等领域,而 Java 开发、iOS 工程师等基础技术岗位的招聘需求则出现了大幅下滑。
杨滢透露,由于高校的 AI 相关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今年互联网大厂都在弱化通过校招季集中招聘 AI 人才的形式,而是转向全年性的持续招聘,通过实习和项目提前锁定优秀人才。
「无论是大厂还是平替新贵,对于 AI 技术人才而言,公司所处行业以及的业务是否聚焦 AI 才是求职选择的重点。」 成帆分析道。
(时代周报)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