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证券时报
时隔两年多,威马汽车再次传来大消息!
9 月 6 日,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 「威马汽车」) 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 《致供应商白皮书》(简称 《白皮书》),宣告公司在历经波折后,即将恢复生产,并制定了一份 2025 年至 2030 年的发展规划。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简称 「翔飞」) 以威马汽车重整投资人和新股东的身份,向供应商发出倡议,希望供应商配合威马汽车复工复产。

2030 年挑战产量 100 万辆、营收 1200 亿元的目标
依据 2025 年 4 月 3 日法院裁定批准的重整计划,翔飞全面接管了威马汽车等四家核心企业的运营。目前,新团队正全力以赴推动威马 EX5 和 E5 车型在温州基地快速恢复量产。
复工复产的背后,新威马汽车获得了来自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政策方面,温州市政府及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协助重整后的复工复产工作,包括协调浙江及温州本地供应商,促进合作并解决历史问题;资金方面,在温州市政府的支持指导下,新股东翔飞正与当地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对接沟通,以股东的优质资产等作为增信开展融资,为新威马汽车复工复产所需的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和运营扩展资金提供保障。此外,多方还正在努力恢复了新威马汽车的信用评级及银行信用评级,以增强金融机构和供应商的合作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白皮书》 透露了新威马汽车复产及未来发展规划。复兴阶段 (2025—2026 年),新威马汽车计划今年 9 月复产 EX5/E5 车型,确保年产销 1 万辆,争取实现产销 2 万辆,并布局泰国 KD 工厂,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2026 年计划量产 10 万辆。发展阶段 (2027—2028 年),目标年销量从 25 万辆跃升至 40 万辆,同时量产高阶辅助驾驶车型,并通过 AI 赋能研发、生产、营销全链条,启动 IPO 筹备。跨越阶段 (2029—2030 年),计划在 2030 年挑战产量 100 万辆、营收 1200 亿元的目标。
在产品规划方面,新威马汽车将覆盖纯电与增程两大技术路线,计划在未来 5 年推出超过 10 款新车型。产品将涵盖从 A00 级到 C 级的轿车、SUV、MPV 和跨界车等各类别,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完善产品矩阵,提升市场份额。
为了保障复产及后续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翔飞表示,初期预计投资 10 亿元,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和产品开发等关键领域。目前,翔飞已从全国各基地调配并组建了一支 143 人的专业团队,其中包括 78 名翔飞员工和 55 名前威马员工,并正在加快招聘,目标形成 400 人的核心团队,确保新威马汽车具备快速恢复企业经营的能力。
《白皮书》 还显示,新公司将严格按照法院批准的重整计划,按计划、按比例清偿供应商货款。目前,新威马汽车已完成与全部供应商的联络,绝大多数供应商已表态愿意与新威马共同发展,少数供应商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正在积极解决中。此外,基地设备设施、生产、运营团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复工复产工作,已在 2025 年 8 月份恢复具备量产能力。同时,对于销售端,重启经销商网络所建立的海外市场已经获得明确的订单。
接盘的 「白衣骑士」 何许人也?
翔飞这位威马汽车背后的 「白衣骑士」 何许人也?天眼查显示,翔飞成立于 2023 年 9 月,注册资本 1 亿元,法定代表人与实控人是黄晶。值得注意的是,黄晶同时也是昆山宝能汽车有限公司的实控人。此外,翔飞持有深圳市悠宝佳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99% 的股权,后者法定代表人张晓,是宝能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同时还在宝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昆山宝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多个公司任职。
据南方都市报此前报道,今年 6 月,深圳市罗湖区梨园路宝能汽车展示中心内,停放着两台威马汽车。店内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威马汽车已经被宝能汽车 「收购」。另有宝能汽车内部人士称,宝能汽车正在与威马汽车交接生产资质等资产。从层层股权关联和种种迹象可分析,翔飞或最终指向宝能的汽车产业版图。
宝能集团在汽车产业方面有着长期布局,曾投资观致汽车等项目,具备一定的行业经验和资源整合能力。宝能汽车旗下乘用车品牌悠宝利曾发文称,今年 6 月,首批 A00 级轿车 「悠宝利 A3」 从深圳宝能汽车工厂下线。但截至目前,悠宝利 A3 仍未上市。而且,近年来,宝能集团自身同样面临着债务压力和经营挑战,8 月 13 日,该集团新增 3 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合计 8.1 亿余元。天眼查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现存 70 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 501 亿元,并有多条限制消费令、失信被执行人及终本案件信息。
也正因此,市场尤为关注的是,作为新股东的翔飞及背后潜在资金方,是否具备长期 「输血」 的意愿与实力,这一因素将直接关系到新威马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存活。更重要的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行业洗牌正在加速,新威马汽车能否在背着债务负担的情况下,迎接来自市场强劲竞争对手的压力,仍有待观察。
(证券时报)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