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付克友 每经编辑|金冥羽
「生意我可以不做,但是非黑白,我必须要说清楚。」「我生意可以不做,但官司一定要打。」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 「预制菜风波」 中的这番表态,充满 「西北汉子」 的血性,也略带企业家的悲情。问题在于,官司打得赢吗?公道讨得回来吗?
其实,在这场风波中,双方争论的根本不在一个层面,罗永浩口中的 「预制菜」 和贾国龙口中的 「预制菜」 就不是同一个 「名词」。前者指向公众认知,后者强调行业标准。更重要的是,当下贾国龙面对的其实不是罗永浩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消费者。
因此,贾国龙其实需要打两场 「官司」,一场与罗永浩对簿公堂,一场在舆论场上和公众 「舌战群儒」,赢前一场易,赢后一场难。实际上,就后一场 「官司」 而言,他已经输了,而且输得很惨。君不见,西贝最近的客流已经 「断崖式减少」,营业额损失从一天 100 万元扩大到 200 万元~300 万元。
实际上,在笔者看来,这场官司可以不打,生意却一定要做。原因在于,这是责任所系、使命所在。作为拥有 370 多家门店、1.8 万余名员工的餐饮企业,西贝餐厅不仅属于贾国龙一人,而是 1.8 万员工、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消费者以及众多供应商共同成就的。如果企业家意气用事,1.8 万员工的生计怎么办?上千家供应商怎么办?还有在供应链更前端的养猪、种菜的农民怎么办?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面对网红 「柴怼怼」 挑衅时,也曾放言,如果不让 「柴怼怼」 受到应有的处罚,「我会主动关闭或永远离开胖东来这个企业」,一时热议汹涌。
面对企业家在危机时刻的冲冠一怒,很多人会问: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难道因为一场口水战、一次负面舆情就蒙受重大损失?
这显然不是一个成熟企业家所该展现的风范。真正有担当的企业家,不应该用员工生计和品牌未来,作为换取某种胜利的筹码。反之,当企业面临重大危机,企业家首先应该考虑如何稳定军心、保障运营,而不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无谓的争论中。
耐人寻味的是,当西贝遭遇此次舆情时,于东来最初发声力挺西贝,贾国龙还回应 「真心见真心」。但随着舆情发展,于东来又迅速删除了相关内容并将账号设为私密。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恰恰说明了情绪化应对的不可持续性,也说明意气用事不是解决方案。
官司可以不打,生意却一定要做,而且还要做得更好。笔者认为,持续做好生意,需要的不是快意恩仇的江湖意气,而是 「反躬自省」 的态度和以诚待人的坚持。
尽管开局不利,但西贝仍有机会扭转局面。比如,耐心倾听、虚心接受那些真正的消费者的质疑,学习吸取业内先进的经验教训;比如,顺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借鉴老乡鸡的做法,对产品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和标注。是现炒现卖就是现炒现卖,是中央厨房预制就是中央厨房预制,是工厂预制就是工厂预制……不要再去纠缠概念,回归到西贝 「如何提供更好产品和服务」「如何让消费者更加满意」 的品牌议题,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正如贾国龙最近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真正的声量,是在门店,一桌一桌的顾客来了,我们做好准备,让他们体验好。还有,我们是不是真的有问题? 有错就改正,顾客没吃热乎,我们就往热乎做、往热乎上。」 这才是真正的勇气和正确的态度。
唯有这样,才是对质疑者最好的回应、对消费者最好的回答、对企业家精神最好的诠释。
记者|付克友
编辑|金冥羽 杜波
校对|董兴生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